張學良1991年和趙四小姐離開臺灣,定居夏威夷,並且宣布永遠不回臺灣。
臺灣是張學良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這裡承載了他對自由的渴望,承載了與趙四小姐共同承擔風雨擔當,承載著他對歷史的思量。
張學良有記日記的習慣,每年一本,不過他不是從1月1日開始記,而是從「九一八」開始記,「九一八」刻錄著他的國恨和不共戴天的家仇。
半個多世紀的幽禁,張學良從新竹的上井到高雄的兵營,再從高雄的兵營換到臺北特務監視的寓所。
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了起來。張學良沒有怨言,只要能夠喚起全國的抗戰,趕走日本侵略者,報得國恨家仇,張學良願意承受這苦難。
抗戰勝利的時候,已經在貴州桐梓幽禁了近10年的張學良感到,日本人被打跑了,該放我出來了吧。
從桐梓到重慶,張學良對自己的孩子說,「吃飯不能再把骨頭吐到地上了,今後吃飯的地方都有地毯」。此時的張學良對重獲自由信心滿滿。
中共倡議建立聯合政府,周恩來大聲呼籲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將軍。這呼聲是所有愛國者共有的呼聲,但是在國民黨當局的聽來,卻顯得如此的刺耳,蔣介石怎麼能允許有人繼續強勢統治東北?
很快,張學良再次被秘密從重慶轉移至臺灣。
張學良知道,他將面臨更加長時間的監禁。新竹上井的日式木屋,雨季漏雨,冬天奇寒,此時唯一能給張學良帶來一些心理慰藉的,是身邊的愛人和對自由的嚮往。
張學良對自由的嚮往更加堅定,這力量源於愛國者對國家的情感,源於對歷史的擔當,西安事變,張學良問心無愧!
張學良能夠忍受條件的簡陋。從上井溫情出山,要走幾十公裡,只有一條公路,如果下大雨,則無法通車,張學良想吃點新鮮蔬菜,不得不和趙四小姐自己親自動手,趙四小姐養了很多雞,每天下的的蛋,成為他們最重要的營養補給。這樣的環境,張學良並不感到痛苦,他甚至在養雞和為菜地施肥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張學良能夠忍受孤獨的煎熬。張學良到上井溫泉,臺灣沒有幾個人知道,即使是張學良的親人也不知道具體的位置,老朋友們關心的送來小禮物,只能通過特務機構轉送。張學良五弟的女兒張閭蘅第一次見到張學良,竟然是門縫裡。但是,張學良堅持了下來。
特務的無禮,張學良也能忍受。國民黨剛到臺灣,並不為臺灣人民所接受,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當局和臺灣人民的關係臨界冰點,國民黨面臨能不能在臺灣順利存在的問題,負責關押張學良的特務頭子劉乙光那幾天對張學良避而不見。張學良通過其他特務側面了解到了臺北發生的政治危機,張學良敏銳的感覺到,劉乙光打算在特殊情況下對他進行特殊處理,張學良甚至想到了奪槍。最終,事件平息,沒有悲劇出現。張學良在走出幽禁後,對劉乙光的評價優劣摻半,但還不足以讓張學良對臺灣徹底失望。
張學良也寬容了蔣介石。蔣介石去世的時候,張學良送上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這句輓聯是張學良與蔣介石情感的總結。蔣介石去世後,張學良在臺灣生活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好轉。在侄女張閭蘅的積極奔走下,張學良見到了在祖國大陸的老部下呂正操。張學良心情大好,張學良還有更大的夢想,他希望能為祖國的統一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張學良去美國見老部下呂正操之前,去請示了當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這是出於對李登輝的禮貌,李登輝的答覆是,「只要你不去對面就行。」此時張學良僅僅理解成是尋常的要求,並不以為意。張學良感受到了人民的誠意邀請,感受到共產黨對他在西安事變申明大義的肯定,他非常高興,他希望有生之年還能看到祖國的統一。
可是不久,張學良與趙四小姐於1991年離開臺灣,選擇定居夏威夷,並表示永遠不回臺灣。
如此多的苦難都經歷了,什麼使得這位90歲的老人如此決絕。
張學良晚年接受採訪時,記者問他,打算什麼時候回東北老家看看。張學良回答到,「現在還回去幹什麼?」此時李登輝在島內公開搞分裂,年逾九旬的張學良對臺當局經徹底失望,不能為祖國的統一貢獻力量,李登輝的行為讓這愛國者半個多世紀的堅守成為了笑話。張學良就以此決絕的方式,離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