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在中國臺灣照片:遊孔廟時寫了一首詩,確保臺灣入版圖

2020-12-16 大虎論史事

張學良在中國臺灣被蔣介石軟禁期間,曾換過多個住所,比如:新竹縣五峰鄉井上溫泉,高雄西子灣,臺北北投等。張學良被幽禁(軟禁)期間,他種田,養雞,餵貓,釣魚,有時還寫寫舊體詩。表面上很悠閒,內心卻很苦悶。來看一組少帥在臺省被幽禁時期的老照片。這張為照片為一九五五年少帥在院子外散步。他一副老態,目光無神,身心疲憊,步履蹣跚。長期的幽禁生活,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視力、聽力均出現了問題。

這張為照片為少帥在室內聽收音機。時值寒冬,室外冷,只能待在屋裡。這個收音機是宋美齡送給他的。當時,這種收音機在臺灣算是「奢侈品」,也是在井上溫泉張學良唯一可使用乾電池的「家用電器」。宋美齡送收音機時,專門交代要配上幾節乾電池。有了這個收音機,在大山中的少帥可以了解世界的變化。

這張為照片為張學良在讀書,簡陋的「書屋」頂上懸掛著一串大蒜。少帥喜歡研究明史,他不時託人買書,列出書單讓人請毛人鳳幫助購買。後來,宋美齡知曉後,專門請了一位明史專家到山裡來「伴讀」。

這張為照片為張學良與趙一荻在用餐。一九四六年,張學良和趙一荻(趙四小姐)被強迫轉送到中國臺省。此後,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趙一荻陪伴少帥在新竹、高雄、臺北等地輾轉遷徙。

這張為照片為張學良逗小狗站立。由於自己的幾個孩子均不在身邊,張學良對身邊的小動物傾注了更多的關愛。

這張照片為一九五八年二月,張學良在臺南遊孔廟。他在孔廟前席地而坐。參觀時,他說:「規模在臺論可稱不小,猶其意義宏深,其形勢建築,比之內地,小巫見大巫也。」少帥遊孔廟後,隨即拜謁了鄭成功祠,寫下一首詩,《竭鄭成功祠》: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相關焦點

  • 張學良被囚臺灣時,宋美齡送給他一封信,張學良看完整夜難眠
    在張學良的日記中清楚的記載了第一次見宋美齡時她的樣子,宋美齡穿著一身紅色的旗袍,張學良見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美若天仙」,兩人從這個時候就相識並且成為了朋友,在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之後,第一時間就邀請宋美齡,因為張學良只信她。
  • 改頭換面,死裡求生,「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在臺灣這三個地方幽居45年
    當35歲的少帥踏上臺灣這塊陌生土地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大陸。 如今,張學良在臺灣的幾處幽禁地已陸續成為旅遊景點,供兩岸民眾參觀。歷史串聯觀光,在這裡,既能感受到少帥的悽苦落寞,也能感受到蔣介石的矛盾心態,亦能感受到那場改變中國軌跡的「西安事變」。
  • 探訪張學良臺灣故居:"少帥禪園"在臺北哪裡有什麼景點
    人稱「少帥」的張學良曾這樣說。­  張學良1901年在遼寧出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抗日,眾所周知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此後,張學良長年被軟禁。其中,在臺灣的45年時光裡,他曾先後輾轉被軟禁在新竹、高雄、北投等地。近半個世紀的「幽居歲月」是這位傳奇人物一生中的無奈留白。
  • 什麼讓你放棄了堅守,張學良年逾九十選擇離開臺灣
    張學良1991年和趙四小姐離開臺灣,定居夏威夷,並且宣布永遠不回臺灣。臺灣是張學良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這裡承載了他對自由的渴望,承載了與趙四小姐共同承擔風雨擔當,承載著他對歷史的思量。張學良到上井溫泉,臺灣沒有幾個人知道,即使是張學良的親人也不知道具體的位置,老朋友們關心的送來小禮物,只能通過特務機構轉送。張學良五弟的女兒張閭蘅第一次見到張學良,竟然是門縫裡。但是,張學良堅持了下來。
  • 北投張學良故居行
    到臺灣,張學良故居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來臺的最後一天,坐捷運至北投轉小巴士,順著蜿蜒的陽明山路前行,其間駛過一幢幢日式風格的溫泉小旅館,不一會兒,就到了新北投博物館站。禪園餐廳的外牆還掛有張學良與蔣經國合影,自1960年初與張建立聯繫,他們常相往來關係親密,直至後者登上權力高峰,友情漸淡,但中秋節、金婚,張氏夫婦仍被其奉為座上賓,可政治上,他依舊是「國家罪人」。《風雨中的寧靜》中,蔣對其父推崇備至,而張則被寫得極不堪。那時每遇有人要探訪的請示,得到答覆總是:「有這個必要嗎。」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臺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多萬。而臺灣除了臺灣島之外,還有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臺灣島在東亞地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臺灣島被納入到祖國的版圖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要對這段歷史要熟悉。
  •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抱著美人跳舞?多人闢謠,還是說不清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在做什麼?有人說他是在北平抱著美人在跳舞。此事源於馬君武先生。馬君武,名和,君武是他的字,為廣西桂林人,在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曾任孫中山先生臨時政府的實業部次長,晚年任廣西大學校長。九一八事變之後不久,他在桂林奮筆寫下兩首打油詩。詩曰: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 臺灣有兩首非常著名的寫鄉愁的現代詩,是哪兩首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臺灣兩首灰常著名的寫鄉愁的詩。一首是「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詩歌」的臺灣文壇巨擘余光中的《鄉愁》,另一首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於佑仁老先生的《國殤》。閒言少敘,讓我們趕緊走近它們吧!先說余光中的《鄉愁》,對於這首詩,就是船票呀,郵票呀,墳墓呀之類的那首詩,其實我不怎麼喜歡,覺得它更多的是文人玩的一種文字遊戲。作者無聊與想寫名作的心思催生出來的結果,沒多少真情實感,讀不出深度,你感受不到情感洶湧推進的浪潮,更像是技巧推砌出的名作,一個詞,空洞!
  • 臺灣最美的「螢火蟲」小山村,曾被三毛念念不忘,張學良在此隱居
    由於氣候和環境的影響,臺灣的螢火蟲每年總是比大陸早醒來2個月左右,所以我們可以在4月份而不是6月和7月份,在臺灣的草地上就能看到螢火蟲,臺灣有很多欣賞螢火蟲的地方,其中日月潭、阿里山、巖川等景點為大眾所熟知,但鮮有大陸遊客知道清泉也是適合欣賞螢火蟲的地方。
  • 張學良:蔣介石太頑固 認為自己肯定是對的
    趙四就留下來陪伴了張學良後半生。張學良:你知道我內人,我現在這個太太,很少人知道。她會寫章草,她寫章草寫的很好。她現在她不寫,她寫章草,我就跟她說,你說賣錢。那時她沒事我們在貴州時候,她就寫這些。寫字寫完了,我說別扔,我說你別扔啊,她說我不扔掉幹什麼?我說可以賣錢,她說我那個字還能賣錢?我說不,我說可以包花生啊。
  • 臺灣最美的螢火蟲山村,曾幽禁張學良13年,卻讓三毛念念不忘
    ,四月份就能夠在臺灣的草叢裡看到飛舞的螢火蟲。但提到清泉,大多數臺灣人知道其所在位置,以及發生在這座小山村裡的2位著名人物,即張學良和三毛。三毛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旅行家,能夠被三毛不留餘力推薦,清泉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當年主編《現代》雜誌的施蟄存在為紀弦下一本詩集《行過之生命》所寫的跋中回憶道:路易士帶了一批詩稿造訪《現代》雜誌社,並虛心聽取了他的意見做了修改。施蟄存最欣賞的一首詩題為《脫襪吟》,其中的句子有「何其臭的襪子/何其臭的腳/這是流浪人的襪子/流浪人的腳」,一方面書寫了底層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叛離了傳統的優雅美學。
  • 張學良在臺灣,囚禁地點多次被改變,原因是什麼,發生了哪些事情
    國民黨退守大陸,張學良也被帶回了臺灣。其實在大陸的時候,張學良就被秘密轉移很多次,到臺灣也並不是他的本意,是被騙去的,可是按照當時的情況,張學良也無可奈何。蔣介石用什麼手段,將張學良秘密轉移到臺灣呢!1946年,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起來到飛機場,這種情況他們很清楚,蔣介石又要給他換地方居住了。可是讓張學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飛機起飛之後,直奔臺北桃園機場而去。到達臺灣之後,按照蔣介石的部署,張學良被安排在遠離市區的,新竹溫泉居住下來。
  • 一首《鄉愁》,臺灣臺灣!
    它曾經有過這樣的名字,島夷、瀛洲、流求、雞籠直到設立臺灣府,有了臺灣的稱呼。元朝以來,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設澎湖巡檢司,明朝時,大規模的大陸居民遷居臺灣。之後,隨著地理的大發現,西班牙人的殖民,又有荷蘭人的殖民。
  • 歷史揭秘:張學良7個弟弟的最後結局⋯⋯
    張學良的七個弟弟分別是張學銘、張學曾、張學思、張學森、張學浚、張學英、張學銓,在激蕩的歲月裡,他們有的留在了大陸,有的去了臺灣,有的則遠赴美國,各自有著不同的遭遇。2001年,張學良病逝,是他的兄弟中最後一個去世的人。
  • 獨家 臺灣詩人鄭愁予:《情婦》是首戰爭詩
    這些詩被他們編成詩集《草鞋與筏子》,自費出版。在衡陽的湘江畔,他寫過一首《賦別》:「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後來在一次中國史上百首情詩的評選中,這首詩名列第五。但它其實並非情詩。鄭愁予透露:「(寫詩的)對象不是愛人,而是一個理想的化身。詩是在說,送別一位意見有分歧的同道。」
  • 薦讀:臺灣詩人鄭愁予的最美的詩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筆名「愁予」,臺灣現代詩詩人。鄭愁予生長於軍事世家,祖籍福建南安,世居直隸寧河,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1948年底,國共內戰趨近尾聲,鄭家隨著當時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少將的父親一路南遷,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赴臺灣。於新竹中學畢業後,進入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會統科(現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就讀。1951鄭愁予以愁予為筆名在野風雜誌上發表「老水手」,這也是他第一篇在臺灣正式發表的詩作。後來鄭愁予也不斷在「新詩周刊」,「現代詩」等雜誌報刊發表詩作。
  • 莊維明點評《愛國勵志詩抄》(四十二首)
    點評:此詩系革命老前輩吳玉章八十大壽時寫的一首「自勵詩」。吳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被譽為中國共產黨的「延安五老」。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文字革命委員會主任。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期頤」(一百歲)高齡時,仍要為人民、為國家辛勞,直至於像蠶兒吐絲那樣把一切都奉獻完方休。
  • 百歲現代主義詩人紀弦去世 是臺灣現代詩開山鼻祖
    紀弦自畫像 美國加州當地時間22日凌晨二時許,中國臺灣著名詩人紀弦於家中去世,享年101歲。作為開啟臺灣現代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離去,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948年1月底他由上海遷徙至臺灣,在詩人伊沙看來,紀弦對中國詩歌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始於此時。「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他其實並不算特別重要,只屬於現代派中的年輕人」伊沙說,「但他去了臺灣之後,創辦了《現代詩》詩刊,這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詩追求的詩刊,他可以說是臺灣現代詩的開山鼻祖。」
  • 臺灣最後一位駕機起義飛行員:來到大陸看到很多希望
    張學良被軟禁在新竹時,我幾乎天天去他家裡玩,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有一次,聽到我無意中說日語,張學良就說,小夥子,學習精神是不錯,但有空更應該學學中國的文化。 導報記者: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臺灣經濟騰飛階段,而大陸才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為何會選擇回到物質條件相對較差的大陸呢? 李大維:我妹妹的公公是臺軍一級上將劉安祺,他退休後,有次我們去海水浴場玩,晚上睡在一個帳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