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頭換面,死裡求生,「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在臺灣這三個地方幽居45年

2020-12-18 上觀

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80周年紀念,今年也是少帥張學良逝世15周年。

 

 

回到1946年新年伊始。那時,已被關押10年的張學良在日記中寫道,「前幾年的日子開頭統由『九·一八』起,今年我又把它改回來了」。抗戰勝利,國讎家恨已得雪恥,張學良的欣喜可想而知。

 

是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釋放「張(學良)楊(虎城)」的呼聲愈發高漲。1936年,張學良被軍事法庭判處10年徒刑,後蒙「特赦」改為「交軍委嚴加管束」,他自認為,無論是「徒刑」還是「管束」,1946年都該自由了。

 

造化弄人。1946年11月2日早晨,搭載張學良的飛機起飛,既沒去南京也沒飛東北,而是徑直前往海峽對岸的臺灣。當時,治理東北最好的人選是張學良,但蔣介石擔心放虎歸山,反而將他管得更嚴、藏得更深。當35歲的少帥踏上臺灣這塊陌生土地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大陸。

 

如今,張學良在臺灣的幾處幽禁地已陸續成為旅遊景點,供兩岸民眾參觀。歷史串聯觀光,在這裡,既能感受到少帥的悽苦落寞,也能感受到蔣介石的矛盾心態,亦能感受到那場改變中國軌跡的「西安事變」。

 

 

新竹井上溫泉

 

張學良在第一個幽禁地是臺灣西北部的新竹縣井上溫泉。那裡峰巒起伏,林木蔥鬱,但交通不便,對外只有一條曲折盤旋的山路,經過桃山隧道,勉強能與外界相通。1946年11月2日中午,張學良的飛機降到臺北,未作休息即前往新竹,然後驅車4個小時前往井上溫泉,張學良在日記中提到「餘知此為餘之新住所矣」。

 

令人諷刺的是,張學良住進的療養所,卻是日本人設計製造的木板房,於是他離開貴州大山,又進臺灣大山。那裡冬天潮溼陰冷,夏天雨季四處漏水。張學良與他的紅顏知己趙一荻自己動手種菜、養雞,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到了1949年,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上臺,他提出恢復張、楊二人自由。為防止不測,蔣介石急令把張學良緊急轉移到高雄壽山。直到1950年1月局勢穩定,張學良又搬回井上溫泉,並開始長達十餘年的井上幽禁歲月.

 

那裡連電燈都沒有,幾年裡,張學良的聽力、視力大為減退。昔日風流少帥一點娛樂活動沒有,有時只能逗小貓打發時間。那個時候,儘管與「西安事變」已隔多年,但蔣介石對他仍非常警惕,張學良在臺灣的生活方式就是「改頭換面,死裡求生」。直到1957年,張學良二度移居高雄。

 

 

如今,臺灣新竹縣正打造張學良文化紀念園,希望吸引兩岸觀光客,間接帶動山區經濟發展。重修後紀念園主建築是充滿懷舊味的日式建築,原汁原味重現少帥的居住環境。房外是張學良夫婦並肩站立的銅像,館舍內則擺放著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多張黑白照片,默默述說著曾叱吒風雲的張學良,在深山老林間度過的悽苦歲月。

 

高雄壽山「小白宮」

 

在臺灣期間,張學良兩度被軟禁在南部高雄。一次是1949至1950年,另一次是1957年10月至1960年4月。

 

根據壽山風景區管理處2012年公開的歷史資料,當年張少帥所住的高雄高爾夫球場,是日據時期臺灣兩座高爾夫球場之一。建築由折下吉延設計,他是日本造園界先驅,也是庭園營造大師,曾設計明治神宮內外苑。張學良所住的是球場南側的軍官俱樂部屋,為一棟兩樓層日式建築,因為外牆是白色被稱為「小白宮」。

 

俱樂部屋於1934年1月8月動工,同年4月30日完工,由日本總督府高雄州土木課營繕系設計,壁體使用珊瑚化石(當地稱「咾古石」)砌築,一樓是拱狀迴廊,二樓有陽臺可俯瞰高雄港灣。居住在這裡的張學良,被40人的警衛隊嚴加看管。在高雄期間,張學良還曾小住位於西子灣的寓所,稱這是「20餘年來最舒適的處所」。

 

 

1959年,臺灣軍方陸軍第二軍團編組成立壽山指揮所,後來由陸戰隊接管壽山要塞,原先的高爾夫球場也被改為如今的壽山靶場,而張學良的故居迄今仍保有大致外觀。

 

去年,高雄市議員簡煥宗考察張學良故居,軍方向他介紹了當時張學良所住的房間、被限制的活動範圍等。儘管壽山靶場依然位於軍事管制區內,但簡煥宗認為,適度開放故居,可讓更多民眾認識那段歷史。

 

臺北北投寓所

 

1959年,在臺灣站穩腳跟的蔣介石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想在臺北市郊自己建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為張學良在北投復興崗選了一塊地皮。1961年初,在蔣介石的同意下,張學良遷入自己出資修建的兩層樓房內,也就是復興崗復興路3段70號,漂泊20多年後的張學良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家,這也成為少帥在臺灣居住最久的地方。

 

 

雖然名義上張學良已經解除看管,可以自行選擇的居住處所,實際上他仍被臺灣當局設立3道封鎖線管制。張宅地形特殊,一邊靠路,三邊靠山崖,在千坪(一坪等於3.3平方米)的佔地中,除了兩層L型斜屋頂樓,庭園還設有二個衛哨、二個崗口哨、一個地下避難空間兼教堂以及一座水池。1964年,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

 

據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張閭蘅介紹,從1965年開始,大伯(張學良)、大媽(趙四小姐)基本有自由了,每星期來她家三到五次,但是每次來總要弄出很大的動靜,「一群時刻跟隨的『服侍』先進家轉一圈,看是否有陌生人後,便在門外警戒,有時甚至坐在屋裡,面無表情地聽我們家人聊天。」

 

張閭蘅回憶,在平時張學良的自由活動區域只有200米,且只限於白天,黃昏以後便不能走出屋門。負責監視張學良的劉乙光規定:執行內部警戒任務的特務,白天須站在張學良住房十丈左右的位置,晚上則移至寢室窗外和門口;外圍憲兵白天在遠處站崗,夜晚則移到特務們白天所站的位置放哨。在特務的警戒範圍外,憲兵連的士兵們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個包圍圈。

 

為了更好監視張學良,劉乙光還將妻子兒女也帶來同住,全家「陪伴」張學良吃飯。

 

 

到了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3天後,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弔唁並送去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仇」。之後,臺灣當局對張學良的管束日漸放鬆,1991年張學良赴美探親,這已經是他來臺灣的45年後了。

 

張學良晚年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西安事變」,他反覆提到,「自己對所做的事情從不後悔」。

 

而張學良在臺北的寓所於1995年出售,一直都是私人產權,沒有對外開放。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如今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後,張學良故居主人需提出後續維護計劃,因為這一建築2009年曾整修,外表磚造、粉刷於原貌有更改,不過附屬設施沒有太多變動,仍維持張學良「真的住過」的環境。未來,去臺北的大陸遊客,也可以到那裡看看,感受下這位愛國將軍在臺灣的幽居生活。

 

題圖:重建後的張學良新竹故居全貌。 新華社(資料照片) 圖片編輯:項建英(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相關焦點

  • 張學良日記手抄本海外歸來 記錄西安事變後感受
    本報訊 記者王志東報導 包括張學良日記在內的近100萬字的張學良史料在最近3年裡陸續從海外歸來,目前由張氏帥府博物館收藏整理。  專家認為,張學良日記手抄本的回歸,對於研究「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以及張學良幽居臺灣等歷史事件能夠有新的發現。能夠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學良。
  • 張學良:我寫完西安事變懺悔錄後,感覺在某種程度上被欺騙了
    這是眾多研究張學良與西安事變的學者之中,對張學良比較露骨的形容。 張學良帶孝檢閱部隊 然而,在重慶10年與臺灣44年的幽禁生涯中,始終低調的張學良在1955年寫下了西安事變懺悔錄,這真的是存放在他內心深處真實的反省
  • 張學良「西安事變」後遺囑曝光 用以處理在美財產
    這些物品種類異常豐富,包括蔣介石照片、宋氏三姐妹照片、宋美齡親筆英文信件、張學良家藏照片、機密文件以及淞滬會戰照片、民國時期風景照片、裡昂為斯諾修改的《西行漫記》「西安事變」章節修改稿等等。  其中數千件張學良家族照片、文件資料最引人關注。  記者找到了皇姑屯事件的事後調查照片、張學良在北京「抗日」紀錄片、裡昂在西安事變之夜的現場日記等。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敢動張學良?「少帥」晚年說出驚天秘密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這句話,對形容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西安事變,是一出撲朔迷離、雲山霧罩的隔夜戲。令人揣測的是,這段時光帶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愫。但是在國勢動蕩、兵荒馬亂的歲月,婚姻背後維繫的是利益甚至是江山。「西安事變」中,當張學良把驚魂未定的蔣介石安置到西安城的一間公館後,蔣介石的第一句話就是:「漢卿,在華清池的五間廳裡,還遺落一個文件包,那是我隨時隨地帶著的,是機密,萬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呀!」張學良立即趕到那裡,幸好包還在,張學良打開包後震驚了。
  • 張學良西安事變遺囑曝光:未手寫籤名(圖)
    原標題:張學良西安事變遺囑曝光:未手寫籤名   藏品   數千件文件照片 見證張家興衰   前天,記者在嘉德拍賣行的預展現場看到這批「裡昂所藏張學良私人物品」,這些物品連同1941年跟隨裡昂一起漂洋過海前往美國的四個大箱子一起回歸。
  • 張學良西安事變遺囑曝光 生前從未說過立遺囑
    解密 被扣押後 少帥立下遺囑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在浙江奉化,裡昂成為張家的密使,也成為趙一荻及張學良幼子的保鏢,一大批張學良私人物品被裡昂保留,其中包括一張張學良1937年的英文遺囑。  遺囑為英文,共計3頁,保存非常完好。
  • 張學良西安事變英文遺囑曝光 主要涉及財產分配
    這些物品種類異常豐富,包括了中國航空公司照片、蔣介石照片、宋氏三姐妹照片、宋美齡親筆英文信件、張學良家藏照片、機密文件以及淞滬會戰照片、民國時期風景照片、裡昂為斯諾修改的《西行漫記》西安事變章節修改稿等等。其中數千件張學良家族照片、文件資料最引人關注。
  • 新竹縣重建張學良在臺故居迎大陸遊客
    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左)到臺灣後,和趙一荻(右)一起被幽禁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山區,新竹縣政府底前要重建張氏夫婦故居,吸引大陸客來尋幽探景。(臺灣《聯合報》圖)   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新竹縣政府看準大陸觀光客對少帥張學良在臺幽居歲月應充滿好奇,決定在少帥遭軟禁的五峰鄉清泉原址,原貌重建毀損的房舍。縣長鄭永金說,「張學良故居」絕對有賣點,縣府已完成「幽幽清泉夢」的解說影帶。
  • 探訪張學良臺灣故居:"少帥禪園"在臺北哪裡有什麼景點
    ­  新華社臺北12月11日電(記者付敏 趙博)「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人稱「少帥」的張學良曾這樣說。­  張學良1901年在遼寧出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抗日,眾所周知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此後,張學良長年被軟禁。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這樣「收拾」東北軍,難怪誰都救不了張學良
    西安事件可謂震驚世界,日本急切地希望蔣介石在戰爭混亂中死去,以進一步割裂中國。幸運的是,西安事變在最後得到了成功的解決,一切都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蔣介石是不會容忍張學良對他做的這些事情,這嚴重地影響了他當時的地位。因此,當蔣介石選擇監禁張學良時,任何人都不能替張學良求情。
  • 西安事變:火爆蔣介石和率性張學良情緒失控的大事件
    1936年12月12日爆發的「西安事變」,就是至今仍令人震撼的事件。張學良口述歷史的整理者唐德剛先生說:「沒西安事變,當今中國甚至整個今日世界的局勢,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中國歷史上偶發事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恐怕莫過於西安事變了。然而,我們重新檢視史實發現,如此關係國家命運前途的西安事變,竟然只是兩個男人情緒失控的產物,違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啞然失笑!
  • 是誰搶走3個南海那麼大的領土?--張學良和他的西安事變小夥伴(四)
    今天我們繼續張學良和西安事變的小夥伴,第四集。作為一個綿延長達5個月之久的系列,張學良的故事到本期已經完成⑦篇。按照鳥山明先生漫畫《七龍珠》的節奏,成功集齊了七顆龍珠,一個可以實現願望的偉大時刻到來了。
  • 無怨無悔共白髮——張學良與趙四小姐
    趙四小姐逝世的消息在美國華人中再次激起了感情的漣漪,人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西安事變」、國共合作及那段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 據當時張學良機要室主任洪鍅與張學良的代表胡若愚回憶,這中間屬於誤傳,馬君武則據誤傳而成詩。據稱,一九三一年胡蝶到北平拍攝張恨水的《啼笑姻緣》電影,曾拜訪張學良,並無其他關係。「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患傷寒病初愈,尚在協和醫院療養。那一夜,攜夫人于鳳至與趙四小姐,在前門外中和戲院看梅蘭芳的《宇宙鋒》。
  • 什麼讓你放棄了堅守,張學良年逾九十選擇離開臺灣
    張學良1991年和趙四小姐離開臺灣,定居夏威夷,並且宣布永遠不回臺灣。臺灣是張學良待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這裡承載了他對自由的渴望,承載了與趙四小姐共同承擔風雨擔當,承載著他對歷史的思量。半個多世紀的幽禁,張學良從新竹的上井到高雄的兵營,再從高雄的兵營換到臺北特務監視的寓所。因為西安事變,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了起來。張學良沒有怨言,只要能夠喚起全國的抗戰,趕走日本侵略者,報得國恨家仇,張學良願意承受這苦難。
  • 張學良去臺灣後到死都沒再回大陸,只因此人對他說了兩句狠話?
    說起張學良,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身上的兩個標籤:「九一八不抵抗」和「西安事變」。其中,受到無數人指責的就是他在東北實行不抵抗政策,結果讓無數同胞慘死日軍之手。 (這是讓無數人至今對張學良不能釋懷的最重要的原因!)
  • 西安事變為何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1936年冬,蔣介石調集約30個師的兵力準備進攻陝甘地區。12月4日,蔣介石飛抵西安,迫令張學良、楊虎城率部進攻紅軍,否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楊虎城的第17路軍調往安徽,由中央軍進駐陝甘「剿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爆發後,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南京政府在如何對待事變問題上,存在著武力「討伐」和政治解決的兩種態度。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等人極力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他們調動陸軍和空軍力量準備進攻西安。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反對用武力「馬上討伐」,同時積極展開營救蔣介石的活動。
  • 【轉載】田武雄 | 時差:破解西安事變時間之謎的一把鑰匙
    那麼,事變到底發生於何時?有沒有可能得出一個公認的結論?筆者在北京、西安長期生活過,也曾在吐魯番待過幾個月,對三地的時差有比較深的印象。注意到在1936年前後,西安當地尚無統一而精確的時間制度,且西安與南京之間又存在約一個小時的時差後,筆者突發奇想,以前研究者都未提及的時差因素,或許是破解西安事變時間之謎的一把鑰匙?
  • 新竹縣政府斥資9千萬 拓寬張學良故居入口隧道
    中國臺灣網6月19日消息 據臺灣「中廣新聞」報導,下月將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被列為新竹縣最重要吸引大陸遊客景點的是張學良故居,但進入故居必經隧道是單向通行,為了吸引大量遊客,新竹縣政府已將隧道拓寬列為擴大內需方案之一,將斥資9千多萬元新臺幣,希望在年底張學良故居啟用典禮前完工。
  • 揭秘九一八與西安事變一手史料
    2011年,大陸首次出版《齊世英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齊世英口述,沈雲龍等整理,林志勝記錄),距此書臺灣版出版又是二十年,「當年口述的聲音,禁錮在數十卷舊式大盤錄音帶上,塵封喑啞,思之不勝今昔之感」。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懲處何應欽?不是不想,是不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方向為之一變。今天,就是西安事變爆發的84年紀念日。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西安事變的主戰場就是在西安,最終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和平解決了這場事變。其實,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