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80周年紀念,今年也是少帥張學良逝世15周年。
回到1946年新年伊始。那時,已被關押10年的張學良在日記中寫道,「前幾年的日子開頭統由『九·一八』起,今年我又把它改回來了」。抗戰勝利,國讎家恨已得雪恥,張學良的欣喜可想而知。
是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釋放「張(學良)楊(虎城)」的呼聲愈發高漲。1936年,張學良被軍事法庭判處10年徒刑,後蒙「特赦」改為「交軍委嚴加管束」,他自認為,無論是「徒刑」還是「管束」,1946年都該自由了。
造化弄人。1946年11月2日早晨,搭載張學良的飛機起飛,既沒去南京也沒飛東北,而是徑直前往海峽對岸的臺灣。當時,治理東北最好的人選是張學良,但蔣介石擔心放虎歸山,反而將他管得更嚴、藏得更深。當35歲的少帥踏上臺灣這塊陌生土地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大陸。
如今,張學良在臺灣的幾處幽禁地已陸續成為旅遊景點,供兩岸民眾參觀。歷史串聯觀光,在這裡,既能感受到少帥的悽苦落寞,也能感受到蔣介石的矛盾心態,亦能感受到那場改變中國軌跡的「西安事變」。
新竹井上溫泉
張學良在第一個幽禁地是臺灣西北部的新竹縣井上溫泉。那裡峰巒起伏,林木蔥鬱,但交通不便,對外只有一條曲折盤旋的山路,經過桃山隧道,勉強能與外界相通。1946年11月2日中午,張學良的飛機降到臺北,未作休息即前往新竹,然後驅車4個小時前往井上溫泉,張學良在日記中提到「餘知此為餘之新住所矣」。
令人諷刺的是,張學良住進的療養所,卻是日本人設計製造的木板房,於是他離開貴州大山,又進臺灣大山。那裡冬天潮溼陰冷,夏天雨季四處漏水。張學良與他的紅顏知己趙一荻自己動手種菜、養雞,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到了1949年,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上臺,他提出恢復張、楊二人自由。為防止不測,蔣介石急令把張學良緊急轉移到高雄壽山。直到1950年1月局勢穩定,張學良又搬回井上溫泉,並開始長達十餘年的井上幽禁歲月.
那裡連電燈都沒有,幾年裡,張學良的聽力、視力大為減退。昔日風流少帥一點娛樂活動沒有,有時只能逗小貓打發時間。那個時候,儘管與「西安事變」已隔多年,但蔣介石對他仍非常警惕,張學良在臺灣的生活方式就是「改頭換面,死裡求生」。直到1957年,張學良二度移居高雄。
如今,臺灣新竹縣正打造張學良文化紀念園,希望吸引兩岸觀光客,間接帶動山區經濟發展。重修後紀念園主建築是充滿懷舊味的日式建築,原汁原味重現少帥的居住環境。房外是張學良夫婦並肩站立的銅像,館舍內則擺放著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多張黑白照片,默默述說著曾叱吒風雲的張學良,在深山老林間度過的悽苦歲月。
高雄壽山「小白宮」
在臺灣期間,張學良兩度被軟禁在南部高雄。一次是1949至1950年,另一次是1957年10月至1960年4月。
根據壽山風景區管理處2012年公開的歷史資料,當年張少帥所住的高雄高爾夫球場,是日據時期臺灣兩座高爾夫球場之一。建築由折下吉延設計,他是日本造園界先驅,也是庭園營造大師,曾設計明治神宮內外苑。張學良所住的是球場南側的軍官俱樂部屋,為一棟兩樓層日式建築,因為外牆是白色被稱為「小白宮」。
俱樂部屋於1934年1月8月動工,同年4月30日完工,由日本總督府高雄州土木課營繕系設計,壁體使用珊瑚化石(當地稱「咾古石」)砌築,一樓是拱狀迴廊,二樓有陽臺可俯瞰高雄港灣。居住在這裡的張學良,被40人的警衛隊嚴加看管。在高雄期間,張學良還曾小住位於西子灣的寓所,稱這是「20餘年來最舒適的處所」。
1959年,臺灣軍方陸軍第二軍團編組成立壽山指揮所,後來由陸戰隊接管壽山要塞,原先的高爾夫球場也被改為如今的壽山靶場,而張學良的故居迄今仍保有大致外觀。
去年,高雄市議員簡煥宗考察張學良故居,軍方向他介紹了當時張學良所住的房間、被限制的活動範圍等。儘管壽山靶場依然位於軍事管制區內,但簡煥宗認為,適度開放故居,可讓更多民眾認識那段歷史。
臺北北投寓所
1959年,在臺灣站穩腳跟的蔣介石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想在臺北市郊自己建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為張學良在北投復興崗選了一塊地皮。1961年初,在蔣介石的同意下,張學良遷入自己出資修建的兩層樓房內,也就是復興崗復興路3段70號,漂泊20多年後的張學良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家,這也成為少帥在臺灣居住最久的地方。
雖然名義上張學良已經解除看管,可以自行選擇的居住處所,實際上他仍被臺灣當局設立3道封鎖線管制。張宅地形特殊,一邊靠路,三邊靠山崖,在千坪(一坪等於3.3平方米)的佔地中,除了兩層L型斜屋頂樓,庭園還設有二個衛哨、二個崗口哨、一個地下避難空間兼教堂以及一座水池。1964年,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
據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張閭蘅介紹,從1965年開始,大伯(張學良)、大媽(趙四小姐)基本有自由了,每星期來她家三到五次,但是每次來總要弄出很大的動靜,「一群時刻跟隨的『服侍』先進家轉一圈,看是否有陌生人後,便在門外警戒,有時甚至坐在屋裡,面無表情地聽我們家人聊天。」
張閭蘅回憶,在平時張學良的自由活動區域只有200米,且只限於白天,黃昏以後便不能走出屋門。負責監視張學良的劉乙光規定:執行內部警戒任務的特務,白天須站在張學良住房十丈左右的位置,晚上則移至寢室窗外和門口;外圍憲兵白天在遠處站崗,夜晚則移到特務們白天所站的位置放哨。在特務的警戒範圍外,憲兵連的士兵們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個包圍圈。
為了更好監視張學良,劉乙光還將妻子兒女也帶來同住,全家「陪伴」張學良吃飯。
到了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3天後,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弔唁並送去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仇」。之後,臺灣當局對張學良的管束日漸放鬆,1991年張學良赴美探親,這已經是他來臺灣的45年後了。
張學良晚年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西安事變」,他反覆提到,「自己對所做的事情從不後悔」。
而張學良在臺北的寓所於1995年出售,一直都是私人產權,沒有對外開放。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如今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後,張學良故居主人需提出後續維護計劃,因為這一建築2009年曾整修,外表磚造、粉刷於原貌有更改,不過附屬設施沒有太多變動,仍維持張學良「真的住過」的環境。未來,去臺北的大陸遊客,也可以到那裡看看,感受下這位愛國將軍在臺灣的幽居生活。
題圖:重建後的張學良新竹故居全貌。 新華社(資料照片) 圖片編輯:項建英(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