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城市裡他們與書的光陰故事

2020-12-17 東方聖城網

本報記者 宋娜 攝影記者 李姣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華燈初上,城市漸漸沉靜下來,在生活的一隅總會不經意地傳來琅琅讀書聲——他們或許是隔壁3歲的娃娃,跟著媽媽正奶聲奶氣地背誦古詩詞;他們或許是中小學生,一字一句地溫習著每天的課文;他們又或許是幾個書友,線上線下地聚在一起討論著書裡書外的思考……在夜晚的燈火斑斕中,一束束為讀書而點燃的燈光背後講述著「點燈人」的一段段感人故事,他們在前行中,守護著心底的人間四月天。

22年掌燈不輟 他守護著城市的詩與遠方

在濟寧,有這樣一處為讀書而點亮的燈,一亮就是22年了。期間,經歷了多次波折與失落,在經濟的潮起潮落中,它始終保持初心,守護著城市裡的詩與遠方。這裡就是亞龍書城,作為本地人最熟識的圖書大本營,22年裡沉澱了兩萬多名讀書會員,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閱讀,在書中找到了詩與遠方,這家書城的點燈人就是崔亞龍。

說起這位70後的愛書人,心底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人們在書店裡找到詩和遠方,愛上讀書。1998年夏天,20歲出頭的他帶著這份夢想,借了2500元錢開了一家小書店,取名「清馨書屋」。至今他依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去濟南進貨的情形:火車凌晨4時到濟南站,他沒多餘的錢去住旅館,走到泉城廣場,坐到天亮。天亮後跑到英雄山圖書批發市場,160多斤書硬是他一個人扛到了火車站。就是這樣憑著一分錢、一毛錢的積累,半年的時間,崔亞龍盈利了人生的第一份「1000多元」。

「當時雖然賺錢不多,但每天都很有幹勁。一想到人們在書店裡認真看書的場景,我心裡就堆滿了幸福感。」如今的崔亞龍提及當年的初心,依舊像是剛創業小夥兒激動不已。正是在他的悉心經營下,書店發展越來越好。2003年,他在濟寧已擁有了兩家書店。在傳統圖書行業每況愈下的日子裡,崔亞龍始終在堅守,他常常對員工說:「我們提供的不僅是書、文化和體驗,而是要讓人們生活慢下來,用誠實守信的經營態度去留下讀者,力爭去做濟寧市最好的閱讀服務商。」

2004年,崔亞龍發現濟寧的圖書市場處於比較零散的狀態,少有成規模的圖書市場,他決心成立一家大規模圖書批發市場。然而,就在他做決策的當晚,他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當時我清晰地知道,這家上規模的店鋪一旦經營不好,就會面臨資不抵債,甚至破產。」崔亞龍告訴記者,那一夜他想了很多,最終他還是堅定地走了下去。

「這些年,每一次書店規模的擴大、經營方式的延伸,其實都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我也時常為此失眠,擔心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最終初心還是推著我往前走。」崔亞龍說。正是一份「點燈人」的初心,讓他始終不畏艱難地前行。如今,亞龍書城的圖書種類和質量在魯西南地區可謂「首屈一指」,承攬了我市及周邊地區近5成的圖書批發業務。此外,他還拓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並投資了幾十萬元開發了線上線下聯動的購書平臺、社區分銷平臺,在引領越來越多市民愛上讀書的同時,讓看書、買書也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從0到1孜孜不倦 她點亮社區文化空間的長明燈

溫暖的燈光灑落在書店的每個角落,姿態各異的書架擺放著各類精心挑選的書籍,淡淡的咖啡味道在書間蔓延……「這是一家獨立書店,也是一家美學生活館、舒食店。於外,獨立書店、生活美學、舒食館在此多元融匯;於內,理想書籍+計劃讓每一位讀者與世界更緊密連結。」理想書社的創始人石萍說,她希望在簡單、放鬆、回歸自然中,讓大家找到自己,找到內心的真正嚮往,這便是理想書社要傳遞的生活態度與美的方式。

石萍告訴記者,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國企奮鬥。已經做到高管的她,各項業績都很優秀。但在36歲那年,她突然開始思索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她要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考大學時,選擇了不喜歡的專業,畢業後又選擇了不太喜歡的工作……為了不被生活落下,她雖然都在優秀的軌道上行進,但內心自由感、幸福感並不強烈。

36歲那年,她選擇了辭職,在家帶孩子、做飯,每天過著家庭主婦般的生活。兩年過去了,她感覺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一天早晨,她突然對老公說:「我要做點事,開家書店吧。」就這樣不到一星期的時間房子、人員便找好了,又過了沒多久書店就順利開業了。

「很多人說,這家書店得籌備了很久吧,從選地到裝修、購書要準備很長時間吧……其實,書店整體都是按照我想像中的樣子裝修的,從決定到開業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石萍說,當時的初衷就是想讓書店成為城市的精神原野——在一壺咖啡、一泡茶中找到時光的味道;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到今年的讀書日,她的理想書社已經兩歲了,如今他們17個人的團隊已經在城市的社區中架起了「閱讀與美好的生活橋梁,在人與書、人與人的相遇中,凝聚起溫暖的結伴成長圈子,讓美好不斷發生。

城市燈火闌珊處 找尋屬於自己的那方天地

「在城市的夜晚,希望讀書會能如一盞盞燈一般,照亮城市的燈火闌珊處。」在一次自發組織的讀書會上,發起人竇群深情講述著自己堅持舉辦讀書會的初衷,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2015年以來,她舉辦了上百期讀書會,照亮了很多書友前行的心路,為更多的人帶去溫暖、力量。

竇群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她看過一篇題目為《親愛的燈光》的文章,大意是一群俄羅斯的年輕人常在晚上聚集在一起,談文學、藝術、人生,這個群體中有一串名字被世界記住,寫出世界經典名著,那個房間的燈光溫柔的接待著每一個去過的人。從那之後,她的內心一直渴望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有這樣的燈光,一直在潛意識中尋找。而一晃多年過去,2015年5月份的一個晚上,紅星國際2915室讀書會的燈光成全多年的內心渴望,竇群讀書會從這一天開始了。

五年的時間,她精心設計每一場讀書會,從家庭教育到企業文化,從心理健康到經濟大勢,每一場都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給予書友們生活的啟迪和幸福的思索。不少書友坦言,參加了讀書會之後才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三點一線」,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他們在親近書的同時,也與幸福越來越近。也有不少書友在讀書會的感染下,讓讀書在心裡落地生根,不僅自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還帶動了家人和周圍人愛上讀書。「如今家裡不知不覺有了讀書的氛圍,就連孩子回到家也不看電視了,拿起書就放不下。」一位書友說。

去年,我市讀書會走進社區、企業、學校,讓喜歡讀書的人深度閱讀,讓不喜歡讀書的人愛上閱讀,營造了一個「和而不同」的讀書氛圍,讓讀書在這座城市落地生根。「沒有無緣無故的選擇,願越來越多的讀書會成為城市的燈光,照亮一座城市的燈火闌珊,讓更多人的幸福紮根、理想紮根,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竇群說。

相關焦點

  • 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文/南筱距離我離開這座城市還有一周,準確來說是剩下最後的五天。昨日收拾東西,將衣櫃裡的書籍整理出來,大概三十本的樣子。囊括小說、散文、詩詞,其餘不計其中。從15年的冬天千裡迢迢跑到江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了五年之久,那些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還好有幾本書,陪我度過這些歲月。它們真正屬於我,不曾離去。
  • 「光陰故事」vs「光陰的故事」,一字之差的商標之爭
    近日,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原告揚州光陰的故事音樂文化推廣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揚州光陰公司)的訴訟請求。一家在揚州,一家在瀋陽,還都跟音樂或多或少扯上了些關係。兩家「光陰的故事」糾紛從何而來?
  • 世界讀書日|探訪貴陽實體「城市書房」——光陰的故事與堅守的意義
    書架上,幾乎沒有暢銷書,大半都是古舊老書籍,種類包含文史哲類,歷史性書籍,縣誌、貴陽城市歷史、貴州各民族特色書籍等等。書店裡很少有全價新書,多數書籍則是特價書。相互守望,店長10年不離12點30分,苟靜吃完了午飯,在書店靠窗的位置,她向記者娓娓講述,10年來,她和書店,以及書店和讀者間的光陰故事。10年,彈指一揮間。
  • 小食裡的光陰,每天都是暖日子
    《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朱應/著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細數民間時令小食。在這些小食裡,我特懷念書中說到的芝麻糖,這是一種曾經穿梭於鄉村和城市小巷的小食。很普通的小食,卻連起坑坑窪窪的泥土路,狹窄的街巷,青石板鋪就的路,枕水而居的房屋,樸素的青花布衣,綿綿的吳儂軟語……書裡作者感嘆說,還連起「父親、我、兒子共三代人的芝麻片尋味記」。甚至於,在晴天裡,也想學一學製作芝麻糖,雖然幾個小時的辛勤和耐心,才能製作出酥脆的芝麻糖,但時間永遠是好食物不可多得的秘方。其實,也同樣也可是一個人對待生活的好秘方吧。
  • 灣仔「年輪」——海岸線嬗變的光陰故事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新華社香港4月19日電 題:灣仔「年輪」——海岸線嬗變的光陰故事  新華社記者蘇萬明、朱宇軒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從開埠之初的望海觀音古廟(位於如今皇后大道東上),到現存的當時順海而行的電車軌道,再到後來的告士打道、會議道……滄海變桑田,灣仔那一條條海岸線,不斷成為後來的內陸路,恰似灣仔成長的「年輪」,記錄著她從小漁港嬗變成繁華都市的光陰故事。
  • 【隱形紀念·光陰的故事】《我們是兄弟》作者:光陰的故事
    第482篇點擊上方「隱形紀念」加關注有400多篇文章可免費閱讀作者:光陰的故事---【作者簡介
  • 光陰裡的青春故事,奮鬥裡的花樣年華,三兄弟的創業故事
    小編認為這部電影在成為一部很好的創業故事片之前,它更先是一部青春電影,是一部關於三個男人青春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主人公叫成冬青,是一個來自窮鄉僻壤的倔強小子。兩次高考,兩次落榜。但是和那個年代一種青年一樣,他們都有著這樣一種想法: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他決定再一次徵戰沙場。
  • 「時光照相館」:尋找光陰的故事
    這裡是「時光照相館」,帶著人們溯遊時光之河,尋找光陰的故事。在由太原「時尚迴響工作室」舉辦的70年太原老照相館記憶展暨「時光照相館」開拍活動中,人們帶著自己的老照片,邀請當年照片中的人,穿越時空,再拍一張和當初一樣的照片。「時尚迴響工作室」專門收集老百姓生活中的老物件,記錄每個物件背後的故事。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2010年,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責任編輯王冠良在編輯《故宮日曆》時,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七十二候」,之後王冠良和同是編輯的熊娟就以此為基礎編輯了《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故宮出版社)一書,該書以四季為幹、二十四節氣為枝、七十二候為葉,圖文並茂地為大家講述「年華」這棵樹的故事。
  • 老同學,好久不見——光陰的故事——張艾嘉
    春花秋月冬日暖陽,這就是光陰的故事。回首過往,因為通訊方式不發達,很多值得珍惜的朋友,因為各種分別,失去了聯絡。你的心裡是不是有一些惦念的朋友,分別已經很久,久到已經模糊了對方的模樣,但是心裡一直有個執念,想著再聯繫上對方,問候一下,聊一聊現在,聊一聊過往。
  • 《海角七號》後 《光陰的故事》使臺灣再次瘋狂
    以至於有媒體評價:在《海角七號》後,《光陰的故事》和《寶島一村》讓全臺灣再次瘋狂!  據南方都市報記者了解,《光陰的故事》原聲專輯已於2008年12月19日發行,目前,王偉忠正在加緊籌備《光陰的故事2》,他自信地表示:「這種懷舊風我們已經抓到方向,要繼續做下去!」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隱形紀念·光陰的故事】《「太姥姥」「奶奶」「小蟹甲」》作者:光陰的故事
    第541篇點擊上方「隱形紀念」加關注有500多篇文章可免費閱讀作者:光陰的故事---【作者簡介
  • 想見你||壹陸陸班·光陰的故事
    畢業不散場光陰被誰寫成故事留在了盛夏的晚風中年華匆匆流轉轉眼身邊的少年人也將身負重任為夢想遠徵大一第一次班會時,大家的臉上還寫滿了稚氣,彼此之間略顯生疏。但緣分妙不可言,我們相逢於六班,便是青春最好的安排,生疏也只是暫時的。每一次的集體活動,都一點一點拉近我們的距離。
  •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時間過於匆忙,光陰瞬間成為過往。讓人來不及告別,顧不上回想。再回首,有幾許溫暖,也有幾許薄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離開,只需要一個轉身;相守,卻要用盡一生。歲月總與滄桑相關,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一次道別,可以是一個結束;一次期待,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 光陰裡的繞指柔
    最美的力量是把人生的荊棘紮成花朵兒別在髮髻上,一邊走一邊綻放,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的活著,賞心三兩,知己一二,越蒼老越樸素越天真。   ——題記漫過紅塵,輕倚歲月的門扉,回望走過的光陰,在那些深淺不一的足印裡,有徐徐清風的笑聲,有楚楚心酸的淚光,有戀戀不捨的回眸,亦有段段花開的喜悅。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學會了堅強的守候。感受了親情的溫暖,也體會了人情的淡漠。
  • 《童年》《光陰的故事》原唱,都不是羅大佑
    說起羅大佑,不少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童年》《光陰的故事》。兩首歌的旋律一起來,搭配無比貼切的歌詞,瞬間能讓任何年齡段的人進入童年或進入自己的某一段光陰故事。說到這裡不得不感慨,現在這樣的歌這樣的音樂人越來越少了。
  • 警察節|@廣東監獄警察,光陰的故事
    警察節|@廣東監獄警察,光陰的故事 2021-01-10 1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陰故事裡的先知先覺者——羅大佑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多少人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的嘆息,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人們說你是「憤怒的抗議歌手」,是中國的鮑比迪倫。在音樂的世界裡憂國憂民,憤世嫉俗,探尋著何去何從的時代命運,你也是「未來主人翁」。——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夏,穿過那擁擠的人,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銀燈。
  • 林建明|光陰的故事
    文|林建明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憶的青春……啟航2019,慶元旦音樂盛典晚會上,一曲優美而熟悉的《光陰的故事》把我帶回了那段曾經過往的青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