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軍隊是最講究上下級關係的,因為上下級問題與指揮權問題有直接的聯繫,但同時軍隊裡也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體制,即官職和軍銜,通常會使軍迷們感到頭暈目眩,例如,軍長和副軍長,究竟誰的軍銜高?
軍銜一般分為三級:將官(將軍、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尉)、尉(上尉、中尉、少尉),軍銜能嚴格區分上下級關係,上尉比中尉高,中尉比中尉高,這就不存在爭議了。因此,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的標誌,通常是根據軍人在軍中的地位、軍齡、貢獻等因素,授予軍人的一個頭銜,因此,軍銜更多的是一種榮譽,只要軍人不犯錯誤,軍銜就會伴隨其一生。
軍職比較複雜,大家比較了解的就是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這樣的職務。但部隊的職位不僅僅是隊長這個,還有參謀、幹事、助理等其他職位。例如參謀可分為軍參謀、師參謀、團參謀、營參謀等,對外都稱參謀,只是隸屬於不同的參謀機關。
我想每個人都聽說過軍隊裡有「一個職位對一個職位」和「一個職位對三個職位」的說法。"一官半職"是指同一種職務會出現三種軍銜,例如團長的軍銜是上校,但老團長可授予大校,新團長可授予中校軍銜。和上校的軍銜相對應,他可以擔任副師長,團長,副團長三種職務。
除「一官半職」外,還存在兵種的問題,特殊兵種的同級職務的軍銜比一般兵種的軍銜高,如營長,步兵營的軍銜是少校,炮兵營的軍銜是中校,合成營的軍銜也是中校。
副團長一名,通常是相對年輕的軍官,副營長一名,是老營長,顯然軍中的資歷要比副團長少得多,因為職務可以連升三級,但是軍銜卻有嚴格的年限限制,比如抗戰期間出現了一大批上校或上校集團軍司令。
由於軍銜是一種資歷的榮譽,因此通常少校副團長與少校營長見面時,應先向少校副團長敬禮。最常見的情況是雙方都穿著迷彩服,而且兩個人彼此不認識,不知道莫名需要交往。假如少校副團長和中校營長是相識的,那他們也就點頭表示了,不必非得要敬禮,要是真的軍中營長先敬禮,少校副團長還敢回禮?假如一定要說等級優先,那麼退役的軍官就沒有等級了,退役的上將還會向少尉排長致敬嗎?
和榮譽有關的事,軍銜優先,和指揮有關的事,職位優先。例如軍隊建制被破壞,少校副團長和少校營長的會面當然是由少校副團長指揮。但是不是誰的職位高誰就聽誰的,軍事指揮權是優先於指揮系統職位的軍官,比如後勤部長和連長,級別和軍銜都遠高於軍隊後勤部長,但是實際作戰指揮還是要服從軍事指揮系統的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