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學習延遲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失敗,缺乏必要的信心。心理學家班杜拉於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主體是否能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項活動的能力判斷、信念或自我控制和感覺。它與一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關,但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實際能力水平。
由於個人成長環境或個人歸因偏差,個人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面對學習任務,人們認為自己沒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或技能。在這個情況下中,為了避免失敗,人們會延遲。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包括親身體驗成功、另類體驗和言語說服。大學生的學習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因為可能會不能實現,這會降低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有必要使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切合實際,積累成功經驗,提高自我效能感。另類經驗是指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來實現自我可能性。當你看到一個有能力的人和差不多完成某項任務時,也會增強個人的信心,那就是通過另類的經歷來提高自我效能感。
說服是指對他人的鼓勵、評價、建議和建議。當周圍的老師和學生用積極的話語鼓勵個體時,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當他們面對學習任務時,會以積極的態度去完成,拖延現象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拖延症是時間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大學生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首先要學會制定計劃,這樣每學期、每星期、甚至每一天的計劃,在制定計劃的同時,要根據每項任務的輕重緩急,設定適當的目標,突出重點,保持一定的時間彈性,以便確保計劃和目標的實現。
加強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建設,一方面可以開設專題講座,提高大學生時間管理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推薦或提供大量的時間管理書籍,指導大學生如何進行時間管理。通過時間管理,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在學習和社會中合理分配個人時間,可以避免陷入時間陷阱的困境。
拖延症的一個特點是,當一個人獨自完成一項任務時,很容易延遲。當一個人合作完成一項任務時,由於合作夥伴的壓力,他更有可能按時完成。學校要根據拖延症人的心理特點,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年級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專業課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甚至在宿舍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比如,學校要經常舉辦優秀學風班評選和學霸宿舍評選等活動,形成大學生學習攀比、超越的趨勢。同時,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利用拖延症人群的心理特點。在給大學生布置作業時,根據課程特點,適當安排需要多人完成的學習任務,或讓學生分組完成學習任務。小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可以有效避免延誤。
在拖延症領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約翰·佩裡教授有著最深刻的研究成果「結構性拖延法」的出現,也就是說拖延症對表現的出現不是積極的糾正,而是把拖延變成有意義的事情,也就是說,要把幾件有意義的事情擺在你面前,選擇其中一件,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拖延時,你必須完成另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利用結構性拖延,大學生應該遠離無意義的事情,比如上網和玩遊戲,為自己準備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當約翰·佩裡教授研究拖延症群體時,他發現精神工作者,特別是創造性工作者,有很高的拖延率。人們可以用簡單的機械勞動代替創造性勞動,從而減輕拖延。例如,在考試前複習課程時,他們可以使用機械閱讀講義代替。這也是結構性拖延的一種應用。大學生可以在其他學習任務中使用類似的方法來處理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