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深夜裡,尼爾光著腳悄悄走到父親房間,輕輕拉開抽屜,拿出被白布包裹著的東西。父親被一聲響動吵醒,到尼爾的房間找他,卻沒見到尼爾。推開書房的門,打開燈,父親看到尼爾和手槍一起躺在地上。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裡的一個場景,電影主要講一個不拘一格的基廷老師帶領學生追尋生命的意義,鼓勵他們找到自我的故事。
電影裡在尼爾未自殺之前,他父親嫌棄基廷老師把兒子帶偏了;尼爾死後,學校認為是基廷老師的鼓動害死了尼爾。真的是因為基廷老師別具一格的教育方式殺死了尼爾嗎?肯定不是,殺死尼爾的是和父母無效的溝通,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是不足的自我調節能力。正是這些,讓尼爾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淵。
電影裡的尼爾一共和父親有過三次溝通,第一次是父親到尼爾宿舍,告訴尼爾,他認為尼爾的課外活動太多,幫他取消了學校年撰編輯工作。尼克想辯解,父親把他拉到外面說,不準忤逆自己。第二次是尼爾偷偷參加了喜愛的話劇表演,父親知道了讓他不準參加,覺得演戲對讀書沒有幫助。完全不在意演戲對尼爾有多重要。尼爾聽了基廷老師的話,嘗試和父親溝通。雖然沒有得到認可,至少能演完那場重要的話劇。第三次是演完話劇回到家,父親要尼爾轉校,尼爾鼓起勇氣決定告訴父親,演戲對自己多重要,然而在父親的壓力下,他放棄了表達。
三次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尼爾一直沒有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每一次的溝通其實都是無果的,只是父親一個人專斷獨裁的下命令。在現實家庭中,這也是很常見的問題。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共識,互相不理解,都專注於自己的想法。孩子覺得即使我跟爸媽說了,他們也理解不了我,懶得說。父母又覺得,小孩子懂什麼,都是為了他好,長大了就懂了。
只是,都不說的話,怎麼能知道對方心裡在想什麼呢?不知道在想什麼,又怎麼能把問題解決?像尼爾這樣,得不到理解,又不敢把真實想法說出來,只能把所有苦悶壓在心裡默默承受,遲早出事。我們和父母之間有代溝可以理解,那怎麼把這條溝變小一些呢?
作為子女,和父母發生衝突時,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說出,讓他們能夠了解你心裡的想法。雖然不一定理解,但是至少他們知道了你在想些什麼。給予他們一定的時間,讓他們慢慢理解。溝通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
父母需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聽聽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我認為對你好的,你就得無條件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也不例外。即使他們還只是個孩子,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除了做一個傾聽者,溝通也很重要。多用商量的語氣,下命令換誰都受不了。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再把你覺得的需要做一個孩子能接受的方案,這樣比直接幫他們決定更能讓人接受。
尼爾的父親實際上一直在給尼爾施加壓力。第一次談話中他讓尼爾好好學習,不要讓他們失望。父親也講述自己把他送到這個學校讀書是多麼的不容易。尼爾一直都扮演著乖兒子的角色,父親這些話讓他感到自己的責任更深了,也更加不敢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
再就是父親把考哈佛,成為醫生認為是尼爾必須也必需的事情。忽視了尼爾真正的需求。這些讓他倍感煎熬,加劇了他走向死亡的想法。
電影《陽光普照》裡有差不多的劇情,哥哥阿豪第一次高考失利,得到這樣的「安慰」:你不能停下來;你不能慢下腳步;爸媽把全部的愛給了你;弟弟不成器,只能靠你了;你是我們全家人的希望……最終背負太多的阿豪也走向了死亡。
因為愛你,所以你要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才對得起我們。正如弗洛姆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裡寫的那樣:有一種愛,是有條件的愛——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當然我們也知道父母不容易,《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父母也在不斷的挫折中學習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他們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為人父母的焦慮。現在家長的焦慮主要有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時間,從眼前的焦慮到未來的焦慮;第二個維度是技能,從學數理化到培養領導力的焦慮;第三個維度是教育制度,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到國際學校的焦慮。
只是家長們焦慮的時候,忽略了孩子們真正的需求。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德西等人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人們的基本心理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自主的需要,即自由選擇行為、選擇想法和感受的需要。第二個是能力的需要。第三個是聯結的需要,即被愛、被理解、被傾聽和被尊重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需要,如果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總是被他人強迫,心理就會忍受極大的痛苦。父親一手為尼爾安排為了,讓尼爾按自己的想法走,他並不知道尼爾內心忍受著多大的痛苦。尼爾的做法不被理解,也不被傾聽,內心抑鬱,促使他邁向自殺的道路。
尼爾在基廷老師的啟示下,試圖對父親的行為抗爭,最終還是被現實權威牢牢掌控。他的抗爭,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本身的反抗。反抗的是長久以來,他被權威引導和塑造的乖兒子的形象。只是這種矛盾讓尼爾陷入了痛苦,一方面想反抗,一方面又掙扎著不能反抗。
尼爾的煩惱變成了抑鬱,抑鬱縈繞著他,帶他去了另一個世界。如果尼爾的自我調節能力更強,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他很想告訴父親的自己的想法,然而話還是沒說出口。如果他堅持說了,自己內心是不是會更舒坦?即使演戲得不到父親的理解,是不是可以慢慢打動父親?我們都不是尼爾,可以理解,卻沒辦法感同身受。也許死對他是一種解脫,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活著總有辦法啊!
現實中的人們每天也是活在煩惱中,面對各種壓力,家庭、工作、金錢等等壓得人喘不過氣。怎麼進行自我調節呢?
首先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世界上解決的辦法總比問題多。話很簡單,在真正的現實面前做到卻不容易。再就是保持鍛鍊,鍛鍊能有效的緩解大腦的緊張。其次,學會傾訴,不管是找朋友說,還是在紙上書寫,把不好的情感宣洩出來,才不會積壓在心裡。還有就是適當的休息,哪怕再忙,也抽出時間做一些讓自己能放鬆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工作值得你用命去換。
電影中,尼爾脫光衣服,拿著剛演完的道具樹枝帽,再一次戴在了頭上。閉上眼睛享受著這美好的感覺。然後他把帽子放在窗臺,走向了父親的房間。這一幕讓人潸然淚下。尼爾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在無效的溝通、失敗的家庭教育、不足的自我調節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希望我們都能從中學到些什麼,把有限的生命活得更出彩!
作者簡介: 看電影和讀書不可辜負,歡迎關注,一起看更多好書好電影,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