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娃懟得啞口無言是什麼感受?
知乎上的一位家長深有體會!
事情的起因,要從孩子的鋼琴作業說起。
他批評孩子的鋼琴作業沒練好,期待中的「我再來一遍」、「我會努力的」等奮發上進的字眼,並沒有到來,反而被孩子懟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
家長瞬間慫了。
「無助」的他開始向網友求支招;「我來不了,咋回她?」
他的煩惱,瞬間引來近三百萬網友的圍觀。
網友也不負眾望,積極建言獻策,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
「直接揍,揍完了,你來啊!」
「我來,你去做飯給我吃。」
「要是我,我就閉嘴了。」
「我家孩子從來不這樣說,因為他知道我確實能來,但這並沒什麼用。小崽子站一旁鼓掌的時候很開心,輪到他時又開始新一輪的想喝水、上廁所、肚子痛了。」
雖然,很多回答都是風趣幽默的調侃,但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這麼輕鬆快樂。
父母說一句,不好意思,孩子已經準備好十句等著你。
孩子和家長的日常,就是一個「相愛相殺」、「鬥智鬥勇」的過程。
來呀,互相傷害
雖然,樓上的這位家長「碰釘子」了,但還真有不少家長是「我能來」那隊的。
其中一位家長便挺身而出,現身說法:「哈哈,這題我會。」
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聚焦過來,走進她的故事:
她女兒今年11歲,上小學五年級,有段時間也老是這麼懟她。
為了能讓女兒能夠「俯首稱臣」,她想了一招。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禮拜天,她們互換了身份,她叫女兒媽媽,女兒叫她寶寶。
早上起來,她就模仿女兒平時的習慣喊道:「媽媽,拿條褲子來」,「媽媽,要吃水煎包」,「媽媽泡咖啡」。
沒想到,女兒三件事居然都弄得妥妥的,順利通過第一關。
氣!
接下來難度升級。
女兒開始做家務,她開始寫毛筆字,此時,兩人都時不時的,偷瞄對方好幾眼。
表面風平浪靜,暗地裡波濤洶湧。
終於,這位家長「戲精」的身份就再也隱藏不住了,開始了表演:
她一會要喝奶茶,一會要削蘋果,一會要撓痒痒,一會要女兒把貓抱來摸摸,又使喚女兒給手機充電,登錄遊戲領取獎勵……反正平常女兒啥樣她就啥樣。
想想那個場面,很形象,有沒有!
但此時的女兒還是不服輸的,這可是太優秀了呢!
到了洗衣服環節,她女兒崩潰了。
在內外衣服分類時,她女兒「矯情」地戴了一次性手套,即使這樣,還是在分揀爸爸球襪時求饒了。
完事後,女兒一直叨叨她,說她寫的半頁毛筆字醜爆了,要被書法老師罵了。
這位家長笑了:「都不容易,要不再換換?」
女兒秒慫。
有網友評論說:「女兒的內心旁白一定是,是我草率了!」
在「治孩子」的路上,可難不倒家長,很多家長都是「我真的可以,我真的能行」的代表,面對任何「熊孩子」都不在話下。
但要想輕鬆應對,找對方法很重要。
有時苦口婆心的勸導,反而會迎來孩子毫不留情的頂撞。
當他叛逆時,別生氣,別懊惱,別深陷「互槓」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要麼像以上家長那樣,換個身份,讓他親身試試什麼叫「各司其職」,要麼打個樣給他看看,畢竟,以身作則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
互懟不是目的,
以身作則才是終極目標
2歲的孩子能幹啥?答案可能會超出你的認知!
前段時間,一名2歲萌寶照顧長輩的視頻走紅了,妥妥的小暖男一枚。
視頻中,他抱著一碗葡萄,先餵太姥爺一顆,又餵太姥姥一顆,暖萌可愛。
吃飯時,他又把雞腿送給太姥姥,把雞蛋放進長輩碗裡,乖巧懂事。
真是太能幹了!有沒有!
同樣是2歲,人家的孩子都能「端茶倒水」了,我家的孩子還只會張嘴等食吃,大寫的羨慕,嫉妒,但不恨!
這麼可愛又乖巧的小寶是怎麼養成的呢?
原來,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小萌寶在幾個月時就由奶奶照顧,奶奶在照顧他的同時,也會悉心照顧自己的父母。
在奶奶的影響下,他慢慢學會了如何照顧老人,懂得把筷子先留給長輩,也會學著奶奶的樣子,主動去攙扶。
雖然年紀小,但做起事來可不含糊,像模像樣的。
這也贏得了數百萬網友的瘋狂怒贊:
「教育就是父母說一百次,不如親身做一次給孩子看。」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深以為然,網友的評論總是那麼精準到位。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不是苦口婆心的說教,而是以身作則。
就像人美嘴甜的知心大姐姐董卿曾說的那樣:「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不需要有多大成就,也不需要大富大貴,更不需要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是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給孩子啟發和影響,這就足夠了。
畢竟,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瞧,看我的」,比張嘴就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要強十倍、百倍、千倍。
「懟一懟」更健康
「互懟」和「和諧共處」是育兒的兩種不同模式,各有千秋。
「和諧共處」是期待,「互懟」也許才是常態!
生活中,很多家長會不自覺地和孩子陷入「不是你輸,就是我贏」的爭吵怪圈。情緒激動時,還忍不住要動動勤勞的雙手,揮舞一下。
其實,大可不必。
曾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位男孩和媽媽鬧了彆扭以後,「敢怒不敢言」,只能站到一旁,用眼神和媽媽暗暗「較勁」。
媽媽刷著手機,百忙之中還不忘「一巴掌」把男孩拽到座位上,雖然男孩內心戲十足,他依然用表情宣洩不滿,但自始至終沒說過一句話。
這個時候,真希望孩子可以頂一句嘴啊,雖然有些不厚道,但卻是看完視頻後湧現的真實想法,畢竟,憋著挺難受的。
也想勸勸那個嚴肅又嚴厲的媽媽,有啥話不能好好說,非要動手呢,語言的魅力,它不香嗎?
孩子頂嘴其實是很正常的表現,這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
而且,愛頂嘴的孩子則更加優秀!不是信口雌黃,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愛頂嘴的孩子中,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強;而在乖巧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依然喜歡依賴他人。
德國心理學專家安格利卡·法斯也曾說:「能夠跟長輩爭辯的孩子,在成長中往往更具有潛質。」
不好意思,我又深以為然了,畢竟說得太有道理了。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就是想跟各位優秀的爸媽達成一個共識:經常懟家長的孩子,是聰明的,優秀的,前途光明的,咳咳,可能也是天性使然!
不要把孩子的「另類思維」扼殺在搖籃裡,也不要折斷能讓他能展翅翱翔的翅膀,讓孩子自己撲騰撲騰挺好的。
但如果他沒把握好分寸,著實有些「不知天高地厚」,或者感覺馬上「就要上天了」,那就是發揮我們聰明才智的時候了,給他點「Colour See See」(顏色瞧瞧)。
可以用深邃的思想教育他,也可以用強有力的行動引導他,但別動手揍他,也別用語言攻擊他,畢竟是親生的,好好管管還是能要的。
所以,對於那個「愛頂嘴」的孩子,少些「約束」,多些「放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