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未風 好的課程培養學生能力,引領學生發展,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天津市第九中學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就是這樣一門課。這門課程自1999年開始實踐研究,高中學生像大學生一樣做「課題」,就一個感興趣方向探索研究,動手實踐後出一份「論文報告」,天津九中這一旨在培育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特色課程,21年來讓一批又一批學生受益,不少學生更是在課程中收穫興趣方向和職業理想,個人一生的發展在課程中受益,這門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課程也為天津九中的素質教育開闢了一條有效途徑,在天津市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
考大學、當老師,這名學生人生重要的抉擇都受這門課影響
北辰區南倉中學的化學老師王森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天津九中度過,說起自己的九中學習生涯,他說一生難忘,學校的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高一時的研究性學習課程。
高中時,王森對化學很感興趣,2011年的下學期,學校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正式對高一學生開放。學校列出了多種多樣的研究課題供大家自主選擇,酷愛化學的王森被「海水資源淡化研究」這一課題所吸引,第一時間進入了課題組。
此時天津九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類似大學裡的課題研究,王森進入「海水資源淡化研究」課題組後,課題老師主要是給大家提供方向上的引導,怎麼查資料,怎麼設計實驗方案,怎麼寫課題報告,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
關於海水淡化這一內容,王森最初知之甚少,在自主查閱各種資料後,才發現內容十分豐富,極大的拓展了他的知識面。王森提到,也是參與課題研究後,他在那時就自己摸索出了查閱科研文獻資料的方法,一般上大學寫論文時才需要這項技能。最終,一年的時間裡,依靠課餘時間,王森和同組成員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又結合學校實驗室的實際情況,最終設計了一套實驗方案,並完成了一份課題報告。
王森坦承,以真正科研的要求來看,當初自己的實驗課題不太嚴謹,但是經過整個研究學習過程的鍛鍊,不論是個人對化學學科的認識,還是個人探究學習能力,都有一個巨大的提升。和以往在課堂的學習完全不同,王森說:「日常學習老師引導,學生在課本框架內按步學習,更多是被動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更考驗個人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態度,這個過程帶給自己的成就感是巨大的,更進一步提升了我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王森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科興趣,對化學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同時,他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明確了個人做教師的職業理想。高考志願填報時,他第一志願填報了天津師範大學。進入大學後,王森又努力學習,成功轉專業到自己最喜歡的化學生物學。2019年,他如願進入南倉中學,成為一名化學老師。回顧個人的成長,王森說:「一切選擇都與最初在九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影響離不開。」
21年不斷完善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 現成學生必修課
說起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的歷史,天津九中教務主任龐莉介紹,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培養主動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活動,有利於促進教學從「知識傳授」向「文化薰陶」的轉變。1999年,學校就以科研課題為載體,正式開展了《科學探究課程》的實踐研究。同時,在實踐探索中,天津九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豐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隨著科學探究課程開發的不斷深入,學校適時將視野擴大到人文、社會領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建設。如今,新一輪課程改革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程,學校以此為契機,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常態化、規範化、系列化。
學校現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類型有三種:一是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二是作為校本課程以課題的形式呈現;三是開展研學旅行。其中,學校的研學旅行是從2017年9月以後開始,分成兩類:一類是生涯規劃類的,比如走進大學、走進企業等等。一類是學科類的,比如地理學科、生物學科、歷史學科的專題研學旅行。
2017年12月份,學校帶學生走進天津工業大學進行學訪。根據學生愛好,按照組別分別前往12個學院(涵蓋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參觀學習,切身感受理科高校的專業特色和實踐氛圍。各學院在講解工大歷史文化、校園生活的基礎上,增設特色課堂和實驗互動環節,使學生加深對工大相關學科及專業的印象。各學院從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物聯網、機器人、紡織、新能源等角度切入,拉近學生與學科專業的距離,有利於高考科目選擇從感性認識逐步過渡到理性層面。很多學生在活動總結中都寫道:「這次活動使我真正開始思考我的選課問題。」
學科類的研學旅行,則需要教師開發身邊的資源,同時也要教師付出。比如,2017年11月份學校高一年級的部分學生到薊州區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從策劃活動開始,老師的研學方案就幾易其稿。為了確保學生能有所收穫,老師兩次到薊州區踩點,設計觀測路線,修改調研課題等等。活動中,學生跟隨老師完成預設的研學課題,大家一起參與,一起探究,收穫頗豐。
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為指導 推動學校特色發展
憑藉著長達21年的積極探索實踐,天津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天津市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建設並培育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天津九中校長李穎提到,王森的案例是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對九中學子人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一個縮影。學校自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以來,所做課題成果先後參加了全國會議和北京召開的國際會議,已經積累了數百個課題例經驗與資料。在課外科技、文體活動中,由學生自主申報研究性學習專題百餘項。開展了如「使用毛筆的快樂」、「筆情墨趣——中國畫欣賞」、「單色剪紙與拼色剪紙的有機結合」、「舞蹈在中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意義」、「遙遠的鄉愁——臺灣民歌在我們身邊」、「天津磚雕文化研究」、「探究武術文化」、「建築模型研究製作」、「機器人研製」、「智能車研究開發"等研究專題。
編輯了《剪紙——藝術陶情分享幸福》《書法學習、欣賞與實踐》《建築模型製作與賞析》《磚雕藝術欣賞欣賞與製作》《銅管樂欣賞與演奏》《無線電收發報理論與實踐》《紅十字急救常識與活動探究》《素描寫生的探究與實踐》等課外活動校本課程系列叢書,有效地提升了課外活動的品質,同時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有科學智趣、藝術特長的學生。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天津市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先進學校,並榮獲天津市藝術教育特色校,全國航天特色校,是天津市唯一被教育部命名的磚雕教育學校並獲得了由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全國中小學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的光榮稱號。學校校編輯出版的《「研究性學習」學生讀本》,被中國教育學會推薦為優秀校本課程資源,被天津市教科院評為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穎表示,學校現在將「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融入到了學生課內外、校內外的所有學習活動、教育活動、交往活動之中;融入到了學校管理與教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將建設研究性課程文化作為發展創新學校「普育」文化的著力點。學校力圖以研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為指導,將研究性學習方式融於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德育和心理健康、學生課外活動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各方面,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促進學校優質、特色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