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黔西南州各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彰顯地方民族特色,開設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特色」課程。
編者按:
近年來,黔西南州各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彰顯地方民族特色,開設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特色」課程。通過開展民族文化教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了發展,拓展了學校民族文化內涵,豐富了學生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們既長知識也添才藝。本期全媒周刊選取了部分學校開設的「特色」課程,以饗讀者。
義龍新區頂效鎮鐵路小學的「舞龍舞獅」 黃福波 攝
義龍新區新頂效鎮鐵路小學
龍獅舞動
說到龍獅運動不得不提頂效鎮鐵路小學體育教師——黃福波。2019年12月,黃福波入選「中國好教師」,致力於傳承校園龍獅運動,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體育發展的特色之路。
頂效鎮鐵路小學位於義龍新區,這個修建在山腳下的小學就是體育老師黃福波助教的學校,黃老師每天正常的體育課教學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下午的龍獅社團活動。
通過訓練,學生們掌握了遊、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個個都舞得有模有樣。
「舞龍舞獅」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又獨特的風景線,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形成了豐富的「龍獅」校園文化特色。
從學校龍獅隊成立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9月,在全國舞龍大賽中榮獲傳統舞龍組一等獎;2016年7月,被貴州省教育廳表彰為「全省優秀校園文藝團隊」;2018年9月,在黔西南州少兒藝術大賽中榮獲「最佳表演獎」;2019年2月,在黔西南州民俗大舞臺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黃福波說:「過去一年中,我先後擔任十幾所學校的外聘教師,利用周末以及課餘時間,把龍獅運動推廣到十幾所學校和興義周邊的社區,包括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易地搬遷的社區,助力脫貧攻堅,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受到各級黨委和人民群眾的好評。這一年多的傳承之路,行程裡程接近十萬公裡,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非常有意義。」
興義市陽光小學書法課(學校供圖)
興義市陽光小學
學書法 承國學
7月畢業季,興義市陽光小學的學生們收到一份特殊的紀念——手寫體畢業證書。
走進陽光小學,陽光充滿校園,高大挺拔的棕櫚,碧綠寬廣的草坪,紅棕色的教學樓牌匾均為著名書法家題字,體現著國學元素,書法氛圍濃鬱。
近年來,興義市陽光小學開展「弘揚國學,傳承經典」書法特色教育,配備專業書法教師,結合國學誦讀內容和經典古詩詞的教學,從培養書寫習慣、培育書法基礎、提升審美情趣、展示自我風採入手,在訓練中做好指導,並定期舉行書法作品展,激發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興趣,逐步提升學生書法水平,同時營造出校園書香墨趣氛圍。截至目前,在校學習書法的師生已有1000多人。
「學校結合當前教育最先進的思想,把書法養性和國學養禮兩個方面作為學校總體辦學特色。學校書法師資雄厚,其中貴州省書法家協會會員3人,黔西南州書法家協會會員7人,他們在書法課程上不斷創新,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欣賞和創作,讓每一位同學都得到成長。」興義市陽光小學校長、支部書記韓忠源說。
興義思源實驗學校的足球課 秦銘 攝
興義思源實驗學校
在綠茵場上飛揚
在興義思源實驗學校綠茵茵的足球場上,一群活潑可愛的學生,在陽光下揮汗如雨,傳球、帶球、射門……每個動作都洋溢著青春與活力。
興義思源實驗學校,位於興義市豐都街道辦事處江岸村,是興義市教育局直管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四至九年級)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學校綠樹成蔭,現有標準足球場、籃球場、圖書館等,學校開展的足球、古箏、手鼓、書畫、舞蹈等豐富多彩的特色課堂深受學生歡迎。2018年,興義思源實驗學校入選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在興義思源實驗學校,學生喜歡足球這項體育活動和學校的努力是分不開。2018年年3月,興義思源實驗學校首屆校園足球錦標賽的成功舉辦,更是點燃了學生對足球的熱愛。
「抓好足球教育,搞好足球運動,我們做了很多籌備工作。標準球場、球具,運動護肘、護膝、手套、訓練服……我們儘可能為學生提供一切足球運動所需要的物資,絕不讓一個孩子因為硬體設施的不足而放棄對足球的喜愛。」興義思源實驗學校校長刁洪飛說,為了保護孩子們的足球夢,在教育上不僅教育學生用心踢球,更教導他們文明踢球,比賽是要論輸贏,但更要論技術上、精神上的輸贏。
望謨民中學生在表演丟糠包 胡云學 攝
望謨縣民族中學
傳承民族文化
「我們布依族有甩『糠包』的習俗,布依族傳統節日期間,男女青年之間會互投糠包,現在學校把地方民族文化引入課堂,給我們傳授制『糠包』、怎麼玩糠包等,非常有意思,我們都喜歡學。」望謨縣民族中學的同學們對「特色」課堂的喜愛映在臉上。
望謨縣民族中學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獨特優勢,著力打造「厚德重智、藝體雙飛」辦學特色。深入民族村寨挖掘、整理、收集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並引進校園,目前已編寫了《布依山水美麗望謨》《民族體育進校園教程》等13種地方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布依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麒麟、鐃鈸舞、丟糠包、糠包舞、竹竿舞、竹鼓舞、打陀螺等引入體育課堂;將二胡、勒尤、嗩吶、簫、木葉、鐃鈸等民族樂器,膾炙人口的原生態布依族古歌《坎邊山歌》《布依敬酒歌》《布依童瑤》等引進音樂課堂教學。此外,還把民族服飾、繪畫工藝、蠟染等引入美術課堂。組建了合唱團、耍麒麟、丟糠包、鐃鈸等表演隊,成立了民風管韻、亞魯、嗩吶等32個社團組織,充分為學生搭建施展才藝的平臺。「除了抓教學質量,我們還著力打造民族特色,希望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麗校園。」 望謨民族中學副校長韋昌勇說。
(責任編輯 鄧忠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