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山火、透天涼」與「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是針刺複式補瀉手法中較為難以掌握的技術,需要多年的仔細琢磨經驗積累,以下就全面解析這些手法其中的門道,若想熟練掌握,還需勤加練習體悟。
一、燒山火
這種方法在施術時,患者常有針下溫熱的感覺,所以名為燒山火。《素問·針解篇》:「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是有關此法的最早記載。金·竇漢卿《針經指南》稱為「熱補」,明·徐鳳《金針賦》始稱「燒山火」,楊繼洲《針灸大成》又有「透火補」之名。雖其名不一,但其內容相同,都是綜合若干單式補瀉手法的補法而成。歷代各針灸醫家多從提按、進退、深淺、拇指轉針的朝向,以及是否配合呼吸,行否九陽之數和出針捫穴與否等幾個方面論述的。近代又均有發揮,所以操作方法多樣。有的提出結合震刮術,有的提出結合飛法,有的主張一針到底不分層施術,有的強調基礎針感等。現就有關文獻的論述結合臨床將其操作和作用分述如下。
操作方法,常用的有兩種:
①先確定穴位的針刺深度並分為三等分。當針刺透皮膚後,在深度的上1/3(天部),用緊按慢提法,提插九次;再將針透入中1/3(人部),依上法緊按慢提九次;最後將針透入下1/3(地部),又緊按慢提9次,然後將針一次退到上1/3(即從地部直接退到天部),再如前法操作。自淺層到深層三進三退(實際是九進三退),為此一度。可反覆操作至病人覺針下有溫熱感為止。出針時應快速按閉針孔。也可結合呼吸補瀉之補法,即在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出針;
②用捻進或透刺法刺入穴位,先淺後深,緊按慢提,先令氣至,在感覺酸脹的基礎上,將針向下插入1 ~2分,隨後右手拇指向前,邊捻邊按,三進一退,每操作三次為一度,一般3~5度就會有熱脹感,若無,可依前法重複施術。出針時按揉其孔。如遇感應遲鈍者,可配合呼吸補瀉,令其口呼鼻,吸入針,吸出針,亦可施震刮術,用拇指爪甲向下刮針柄20~30次。
作用:因其能產生溫熱的感覺,屬於補法,故適用於虛寒證。如脾胃陽虛的消化不良,胃脘痛;虛寒性的腹痛,瀉痢;腎虛的腰痛,遺尿;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經閉,月經不調,冷痺頑麻等。
二、透天涼
此法在施術時,患者常有針下寒涼的感覺,所以名為透天涼。《素問·針解篇》:「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是有關這種方法的最早記載。金·竇漢卿《針經指南》稱為"涼瀉」,明·徐鳳《金針賦》始稱「透天涼」,楊繼洲《針灸大成》又有「進水瀉」之名。透天涼與燒山火恰恰相反,是綜合若干單式補瀉手法的瀉法而成。現就其操作和作用分述如下。
操作方法,常用的也有兩種:
①針刺入皮膚後,繼續深入直達下1/3(地部),用慢按緊提法,提插六次;再將針退到中1/3(人部),依上法慢按緊提六次;最後將針提至上1/3(天部)又慢按緊提六次;然後將針一次進到下1/3(即從天部直接插到地部),再如前法操作。自深層到淺層三退三進(實際是九退三進),此為一度。可反覆操作至病人覺針下有寒冷感為止。出針時大針孔,不閉其穴。也可結合呼吸補瀉之瀉法,即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出針。
②用捻進或速刺法刺入穴位,先深後淺,慢按緊提,先令氣至,在感覺麻脹的基礎上,將針向上提1~2分,隨後右手拇指向後,邊捻邊提,三退一進,每操作三次為一度, 一般3~ 5度後就會有涼麻感。若無,可依前法重複施術,出針時大其孔,不閉其穴。如遇感應遲鈍者,可配合呼吸補瀉,令其口吸鼻呼,吸入針,呼出針。亦可施震刮術,用拇指爪甲向上刮針柄20~30次。
作用:因其能產生寒涼的感覺,屬於瀉法,故適用於實熱證。如陽明腑熱,風火牙痛,實熱腹痛,瀉痢,熱痺,癰腫等。
三、陽中隱陰
這種方法是根據《內經》:「陽為補』「陰為瀉」的理論而設。此法始見於明·徐鳳《金針賦》:「陽中之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其後楊繼洲進一步發揮,明確指出了操作方法和適應證。《針灸大成》記載:「凡用針之時,先運入5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1寸之內,卻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證,先補後瀉也」。
操作方法:將針刺深度分為二部分, 若以針1寸深為例,即先進5分達欲刺深度的1/2時,用提插補瀉法中的補法,緊按慢提,行九陽數(即九次);再將針深入至1寸達欲刺深度的下1/2時,用提插補瀉法中的瀉法,慢按緊提,行六陰數(即六次),退至皮下,此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至適度而止。
作用:因其先行補法,後行瀉法,系攻補兼施之先補後瀉法,故適用於先寒後熱,虛中夾實之證。
四、陰中隱陽
此法也是根據《內經》:「陽為補」,「陰為瀉」的理論而設。始見於明·徐風《金針賦》:「陰中之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九六之法,則先瀉後補也。」其後楊繼洲進一步發揮,在《針灸大成》中記載:「凡用針之時,先運1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微涼,即退至5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可治先熱後寒之證,先瀉後補也。」指出了操作方法和適應證。
操作方法:這種方法與前法相反,即先進針1寸達欲刺深度的下1/2時,用提插法中的瀉法,慢按緊操,行六陰數(六次);再將針退至5分達欲刺深度的1/2時,用提插法中的補法,緊按慢提,行九陽數(九次),退至皮下,此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至適度而止。
作用:因其先行瀉法,後行補法,系攻補兼施之先瀉後補法,故適用於先熱後寒,實中夾虛之證。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