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國地理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國有很多城市都叫「某陽」,比如湖南的衡陽、邵陽、嶽陽、益陽,河南的洛陽、信陽、南陽、濮陽、安陽等。粗略算下來,全國的城市、市轄區、縣城中,地名帶「陽」的一共大概有132個。當然,還有很多地名是帶「陰」的,比較有名的有華陰、江陰、淮陰、湘陰等。
那麼,為什麼我國有這麼多地名都有「陰」和「陽」呢?讀高中那會兒,語文老師講文言文的時候說:「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叫「某陽」的地方大多都在水(河)的北邊和或者山的南邊,叫「某陰」的地方大多都在水的南邊和或者山的北邊,那個時候只知道高考要考試,只會死記硬背,不知其所以然。
《尚書·禹貢注》「山南曰陽」。《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注云:「日之所昭曰陽」。那麼,為什麼又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呢?
我國國土都位於北半球,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在人們看來,太陽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東升西落」,而是從東南升起,又從西南落下。從山的角度來看,山的南邊就是太陽照射較多(陽)的一面,山的北邊就是背陰(陰)的一面。從水(河流)的角度來看,我國大部分的河流都是自西往東流的,水的北岸就是太陽照射較多(陽)的一面,水的南岸就是背陰(陰)的一面。古人總結起來的經驗就是「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下面來看看到底有哪些地名帶有「陰」和「陽」。
山南為陽的地名。
湖南衡陽,衡山之陽。現湖南衡陽市因衡山得名,衡陽市下轄南嶽區(即衡山範圍)、衡陽縣(衡山西南)、衡南縣(衡山南面)、衡山縣(衡山衡山北、東、南三面)、衡東縣(衡山東南)都與衡山有關。
河南嵩陽,嵩山之陽。原名嵩陽縣,位於嵩山南麓,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
貴州貴陽,貴山之南。貴陽位於貴山之南而得名。
安徽鳳陽,鳳凰山之陽。《大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府鳳陽縣「以在鳳凰山之陽,故名。
水北為陽的地名。因水得名的地方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河南洛陽,洛水之陽。
河南濮陽,濮水之陽。《水經·瓠子河注》:「濮水逕其南,故曰濮陽也」,濮水是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
湖北漢陽,漢水之陽。隋大業二年,因漢津縣位於魯山(古時龜山、鳳凰山統稱魯山)之南、漢水(古漢水改道前)之北,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明成化初漢水改道後,漢陽城雖處漢水以南,但仍沿用漢陽名。
湖南邵陽,邵水之陽。漢初置昭陵縣,縣城在今邵陽市大祥區。晉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於昭水即邵水之北)。
湖南益陽,益水之陽。東漢時應劭說「在益陽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益水即資水,益陽市下轄資陽區,資陽位於資水北岸。
四川資陽,資水之陽。北周武成二年,遷資州至資中故城,時因縣城在資水(今沱江)之北,於資中故城改置資陽縣,始得資陽之名。
四川江陽,江水之陽。江陽縣(治今江陽區)因治所在長江之北得名。長江上遊金沙江又稱瀘水,梁武帝大同年間「遠取瀘水以為名」置瀘州,於是江陽改名瀘州,現瀘州市下轄江陽區。
江蘇沭陽,沭水之陽。
江蘇泗陽,泗水之陽。
山南水北皆為陽
河南南陽。《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秦取韓地赴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治宛,以其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曰南陽」。這說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其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南陽」這個名字的。因此,南陽具有山南為陽和水北為陽的雙重特性。
陝西鹹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
山北為陰的地名
山西山陰。因位於恆山餘支翠微山的陰坡而得名。
山陰也是浙江紹興的古縣名。秦朝始設山陰縣,得名於南部的會稽山。民國元年,並山陰、會稽為紹興縣。個人覺得山陰比紹興要好聽很多,「會稽山陰」四字書香滿鼻,山陰改名紹興實為一大遺憾。《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不亦人生一樂事?
山東蒙陰。西漢初建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陝西華陰。華陰作為縣名,始於漢高祖八年,因治縣在華山北麓而得名。
水南為陰的地名
江蘇江陰。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江陰發生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渡江戰役。與江陰對應的是四川江陽,只不相隔幾千裡,真正是「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江蘇淮陰。古代縣域在淮河南岸而得名,這裡誕生了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
湖南湘陰。南朝宋元徽二年,析今汨羅、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設立新縣,因為該縣位於湘水之南,所以得名湘陰縣。
陝西漢陰。很顯然,漢陰位於漢水南岸。與湖北武漢的漢陽相對。
總的來說,帶「陽」的地名比帶「陰」的地名要多很多。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氣候因素,古人活動的區域大多位於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這個區域在冬天是很冷的,從生存的角度來說,古人往往會選擇山南水北,也就是向陽暖和的地方生活。
另一方面是水資源的因素,人類生活離不開水,遊牧民族選擇逐水草而居,農業民族就選擇水源豐富的地方定居。古代的人類聚居點一定是有水的影子的,或靠近河流,或靠近湖泊,沙漠中則選擇綠洲。在靠近河流的聚居點,古人一般是選擇南岸好還是北岸好?很顯然,古人大多選擇了北岸。
地球因自轉而使地球表面運動物體受到與其運動方向相垂直的力,這就是自轉偏向力,力的方向是「南左北右」,在北半球這個偏向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垂直向右的,而我國大部分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在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日積月累,水流對河流南岸(右岸)的衝刷是遠遠大於北岸的,於是南岸往往容易決堤、垮塌,南岸比北岸是更容易發生水患的。古人從趨利避害自然選擇河流北岸聚居(古人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
物質決定意識,文化來源於人的生活實踐。中國人的陰陽觀念也是產生於生活實踐,源於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了認識就會趨利避害,就產生了陰陽觀念。山南比較暖和,水北沒有水患,山南水北每天日照時間長,給人一種暖和積極向上的力量,這就是陽。水南易遭水患,山北背陰日照時間短,給人一種陰冷的感覺,這就是陰。在觀察認識世界和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古人逐漸就形成了陰和陽的觀念,陰和陽也是古人追本溯源認識到的世界的本質,以陰陽觀念為基礎,逐漸形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