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證和陽證初起正局

2021-02-07 濟仁軒

淘得一本建國初期國內中醫老前輩大學教學參考資料,本書是經過集體備課,反覆試教,以及多次課堂教學,多次修訂而成。整理出來,奉獻給大家。


陰證和陽證初起正局


原文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提示:辨別陽證和陰證的大綱。

討論:

一、證候分析:

發熱惡寒——發於陽

無熱惡寒——發於陰

以上為:辨別陽證和陰證的基本原則

發熱與無熱,是本條辯證的主要關鍵。但注家對發於陰、發於陽的認識不一致,茲分別在下邊討論:


二、對發於陰、發於陽的討論,大概別之有兩大類:

(一)病發於陽,指三陽;發於陰,指三陰——程應旄等。

程氏說:「發熱惡寒者,陽神被鬱之病,寒在表而裡無寒,是從三陽經為來路也;無熱惡寒者,陰邪獨治之病,寒入裡而表無熱,是從三陰髒為來路也。」


(二)病發於陽,指太陽之發熱者;發於陰,指太陽之無熱者——方有執等。

方氏說:「凡在太陽,皆惡寒也。發熱惡寒者,中風即發熱,以太陽中風言也。……風為陽,衛中之,衛亦陽,其病是起於陽也;無熱惡寒者,傷寒或未發熱,故曰無熱,以太陽傷寒言也,發於陰者,言寒為陰,營傷之,營亦為陰,其病是起於陰也。」


以上兩說,究竟誰是誰非呢?我們的意見,兩說並不矛盾,因為以陰陽辯證,既適用於六經,也適用於太陽。以六經說,發熱惡寒的是發於三陽,尤以太陽為切合,因為三陽皆發熱,而太陽的熱型是「發熱惡寒」,陽明的熱型是「發熱不惡寒」,少陽的熱型是「往來寒熱」。無熱惡寒者,是發於三陰,尤以少陰為切合,因為太陰病有手足溫,厥陰病有寒熱往復,而少陰病則無熱惡寒。雖然麻黃附子細辛湯證、麻黃附子甘草湯證有發熱者,但屬於太陽少陰兩感之證,並非單純的少陰病。若以太陽而論,則太陽中風起病即發熱惡寒,是為病發於陽;太陽傷寒,初起有未發熱者,即為病發於陰。


「六日愈」、「七日愈」,是疾病預後的推測,乃根據伏羲氏的河圖「水火成數」、「陰陽奇偶」等推演而來,這種推斷,只言一般,亦不是肯定的。例如: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陰——水——成數為六(偶數)陽——火——成數為七(奇數)

水的成數為六,水屬於陰,所以說陰數六;火的成數是七,火屬陽,所以說陽為七。


陽證和陰證,雖然有一定脈證作區別,但病邪深入,每有陽極似陰、陰極似陽等假象,所以辨別寒熱之真假,有討論之必要。


下篇:《寒熱真假辨》


掃碼關注我們,學習更多古中醫知識。


  


相關焦點

  • 【八綱辨證】,表證;裡證;寒症;熱症;虛證;實證;陰證;陽證秘訣!受益終生
    >熱證感受熱邪證 或為陽盛陰虛成躁煩口渴喜冷飲 發熱喜涼麵目紅大便秘結小便赤 舌紅苔黃脈數洪虛證虛證正氣虛不足 機體抗病能力低形瘦神靡泛力氣 氣短懶言眩暈悸汗出欲臥便溏利 舌質淡嫩脈虛細實證實證邪氣有餘盛 正氣未衰能抗爭呼吸氣粗語長重 胸腹脹滿拒按痛熱煩便秘尿赤澀
  • 【方證津要】柴胡桂枝幹薑湯是通治半表半裡(厥陰證)的經典方
    馮老講過表陽證即是太陽證;表陰證即是少陰證;裡陽證即是陽明證;裡陰證即是太陰證;半表半裡陽證即是少陽證;半表半裡陰證即是厥陰證。循此規律運用經方在臨床中收到了效如桴鼓的奇特療效。 誤讀傳統形成的習俗往往使人們思維定勢,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不知從何時起在人們思維中成為六經傳變的範式,實際上對經方醫學半表半裡的認識是最長、亦是最晚的。
  • 《傷寒懸解》陽明亡陽證與豬苓湯
    陽明六十六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
  • 中醫上是如何分辨陽證與陰證的?——純陰證無汗
    傷寒論 第一百五十八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頭汗出就是病在表,如果是陰證那麼就不可能是表症的。即有表症又有裡症,那是半表半裡,脈雖然是沉的、細的,但不是少陰病。
  • 胡希恕據證分類法三【半表半裡類】
    「據證分類法」所謂之證,不是個別的證,而是固定病位的反應之證,也即表證、裡證和半表半裡證。
  • 【經方門診】胡老論感冒證治(高度信實凝練)
    也有感冒、流感初起,一來即不是純表證,而是表與裡或表與半表半裡的合病證者,即應合方治之。其中葛根湯與小柴胡湯合方的兩解之法最為常見。其症為惡寒發熱,嘔,不欲食,或嘔而頭痛,流感期小兒多病此證;口乾舌燥者加石膏更妙。有很多病人發高熱,已進到柴胡證階段而醫生想不到這兒,這是應予以注意的。
  • 馬文輝:《傷寒論》的三部六證九治法
    我們參考第7條,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這樣呢太陽證裡面它有發熱惡寒,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一個基本發熱類型,我們就把發熱惡寒做一個典型的太陽證的一個發熱證補充進去。我們看31條,那麼太陽證是表部的陽證,也就是表陽證,它是表實證和表熱證。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若大渴引飲,乃津液大傷,臨證需加人參。34.腹脹苔厚膩用蒼朮,肢體有浮腫用白朮。白朮可用於低蛋白血症。35.附子與乾薑皆可溫陽。附子振奮全身之陽,乾薑溫胃腸之陽;附子能止身疼痛,乾薑能除腹脹滿;附子主寒飲下迫,乾薑主寒飲上逆;乾薑證不渴,附子證脈沉微。
  • 我學習中醫的方法和經驗
    寒證(陰證)用溫熱(陽)藥,熱證(陽證)就用苦甘寒藥。這裡存在個實熱證用苦寒藥,陰虛發熱用甘寒藥問題。中醫治病分清陰陽證是關鍵,《內經》有六經辨證,《傷寒雜病論》講的更詳細。實際上,不管三陰經證還是三陽經證,只要出現陰證就用溫熱藥,出現陽證就用苦甘寒藥。《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實際上就是辨別疾病的部位,經絡臟腑所屬,陰陽辯證說的不是很明朗,先師本人是清清楚楚。
  • 寒溼困脾證與溼熱蘊脾證鑑別
    溼邪重濁停滯,其性屬陰,最易損傷陽氣,陰寒內生,寒溼相合,困擾於脾,而成寒溼困脾證。溼熱蘊脾證:其致病因素多由外感溼熱之邪,或溼邪不解,鬱而化熱,溼熱合邪,蘊結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熱,辣而質溼,加之多食含有脂肪的食物,易醞釀溼熱而損傷脾胃。寒溼困脾證和溼熱蘊脾證,皆是溼邪為患,常因體質強弱、陽氣盛衰而有寒溼、溼熱的不同。
  • 陽虛溫陽,如何「救陰中之陽、陽中之陽」?溫陽三方
    而對於陽虛之證,根據內經「陽虛則寒、寒者熱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大家都知道,陽虛溫陽乃是最基本的做法。但是,就機體的陰陽而言,結合臟腑經絡來說,有上焦的心肺之陽,也有下焦的肝腎之陽,更有中焦的脾胃之陽。到底是哪一種陽虛,是需要詳細甄別的,才能選擇到「直達病所」的溫陽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