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想告誡我們什麼?

2021-02-08 看看不一樣的風採

在我國以前有這樣一句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看上去讓人有點不明就裡,五個人三個姓為什麼就不能走路呢?

為啥36個人就不能過度呢?其實這句話體現的是古人對人心的理解。

這句俗語前後兩句的意思細看一下也很明顯,所謂五人三姓莫走路,「五人三姓」是說人心難齊,因為若是五人三姓的話,其中必有一個人和他人的姓氏不同,另外還有一個到兩個人和另外兩個人的姓氏不同,姓氏不同在這裡代表沒有親屬關係。

而姓氏相同的往往屬於一家,即便不屬於一家,一個姓氏也會縮小他們的距離感,所以一個姓的人比較容易團結一心,那麼單個姓的人可能就會被疏遠,並且他自己也常常會在心理上覺得和他們疏遠了,這樣的五個人在一起同行,難免就會各懷心事。

那麼如果他們身上有錢財或者有和他們利益相關的事物,相互間就有可能會動歪腦筋,這時候同姓的人就可能會合謀去算計單姓的人,相對而言,這是相比其他形式的群體更可能會出現的事情,所以古人居此而總結認為五人三姓莫走路。

那麼「三十六人莫過渡」說的又是什麼呢?

這句話應該是說36個人不要同船過河,至於為什麼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以前過河的船都比較小,如果上去36個人的話,船舷就會吃水很低,這樣船就會變得很危險。

在過河的時候,如果遇到一點緊急情況,船上的這些人慌作一團的話,可能會往船的一邊或者一頭擠到一塊,造成船的重心偏移從而發生傾覆,船在水中傾覆的危險不言而喻,很可能把一船人都淹死在河裡。

那麼為什麼非要說36個人呢?為什麼不說30個或者40個呢?

這可能和古代木船的載重量有關係,36個人可能就超載了,也或許36個能代表人比較多,也並非一定是要36個人,大概是告誡人多的時候就要注意。

不過36人這個數字也可能是根據曾經發生的事情或者傳說而來的,因為也有三十六人共一舟,遇到龍王一起收,三十六人同船渡,小心有災進魚腹的說法,可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讓人覺得36個人坐船同渡是不吉利的。

其實這兩句話說的也是一種概率性的事件,就是相對於其他人數或者情況,五人三姓以及36人更容易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所以古人才講出了這些話,這說明了古人對人心的體察細緻入微,並且傾向於對概率性較高的事件進行提前預防,所謂未雨綢繆總要強過亡羊補牢。

所以古人告誡人們有些情況是需要提前注意的,但這些話說的事情也都不是必然的,不必深信。

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經驗。

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就在官場生涯中過得如魚得水,最後能夠安享晚年,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名臣,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靠的就是他不僅懂得向高人低頭,也懂得向小人避讓,這就是他的處世智慧。

同時也完整地掌握了為官之道,不僅深得皇上喜歡,還深受百姓愛戴,這樣的官是在是太少了。

其實,曾國藩能有如此的成就,這其中的功勞,離不開馮夢龍寫的一本「奇書」——《智囊全集》。這是一本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的傳世佳作,聽說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讀過的名人可不少。

曾國藩,他曾經把這本智囊全集,「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可以說是夜夜品讀,從中獲取智慧,從而成了一代名臣。

大清兩代皇帝康熙、乾隆將它稱為「國之利器」,在治國安邦中充分利用其中智慧,倍加珍愛,只準內部傳閱;不止前人將它捧讀,現代人更是將他奉為經典。

我們熟知的萬達總裁王健林,也將這本智囊列為書單,給萬達高層,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職場智慧!

這是一本什麼「奇書」,竟然有這麼大的魅力?這本書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字字猶如三尺利劍,將種種智慧收攬無遺。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難怪也有人說這套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智囊全集》最開始只是很普通的一本冊子,流傳至今,也出版過很多版本,但是由於古人都是文言文,並且沒有斷句,很多版本人們讀起來非常費勁!再加上有些版本沒有白話文翻譯,更沒有注釋,人們讀起來枯燥乏味。

因此建議大家看一看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將原版故事完完整整收錄進去,還要馮夢龍對每個故事的評價,每一篇故事下面都有白話文翻譯,簡單易讀。

每一個故事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而是讓你哈哈大笑還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我常常沉浸於裡面有趣的,神奇的官場故事,還有民間故事中,有時候哈哈大笑,有時候驚嘆餘生,合上書籍,細細回味,原來這等智謀和智慧對於我自己是如此有用。

從書中學到的智慧,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不管你是買來自己看,還是收藏,亦或是送給朋友,都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古人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想告誡我們什麼?
    古人曾經就說過: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非常注重血緣關係,具有相同姓氏的人,往往關係更加的親密。人們覺得相同的姓氏,意味同出一脈,就好比是親人一樣。尤其是在一些家族中,族人一般一致對外,內部都很團結。越是大的家族,族人之間越團結,不然家族很難有發展。
  • 俗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話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流傳著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和我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並幫助我們生活、指導我們進步。而俗語的種類有很多種,有關於農諺的、有關於氣象的、有關於人情世故的、還有關於蓋房子的等等。
  •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要談到我國的俗語稱呼,總會有各自的一番理解和感悟,比如俗話說的「五人三姓某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其實也是說明了世俗界的人對於數理和姓氏的判斷,古代的一些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現代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這種說法並不能成立。那就來就字面意思和事實分析一下這句話把。
  •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此話何意,有無道理
    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此話何意,有無道理觀古今故事,到如史我聞,人生哲理,古今智慧,與您分享。俗語一直是中國農村的一大特色,也是非常具有傳統意義的一種文化。這次小編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個非常簡單的俗語,那就是「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乍聽起來非常的莫名其妙,很多人不知道裡面的意思,但是這裡的道理非常的神奇,詳細描述了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其實非常有代表意義, 如果你在外打拼的話,就更需要重視這樣的話了。
  • 古人常說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是什麼意思?
    在這諸多的俗語之中,有的俗語簡單易懂,即使是古代一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也能從字面上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有一些傳承下來的俗語,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導致於如今人們很難理解這些俗語想要表達的意思,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一類的俗語。古人傳下來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到底是什麼意思?
  • 關於五人三姓莫走路,五人三姓莫同行的說法
    在很多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有幾個版本,五人三姓莫走路,五人三姓莫同路,五人三姓莫同行,五人三姓莫同車,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五人恰逢是三個姓氏的人,不要一起走路,很多老輩的社會經驗生活經驗豐富人,把這個話記起來,
  • 俗語說「五人三姓不同車,三十六人不同船」,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句諺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請聽北暮給大家慢慢道來!五人三姓不同車五人三姓指的是什麼呢?而五人三姓勢必有一個人單著,那兩對相互扶持,照顧照應。這個人有個頭疼腦熱,飢餓病災的只能自己扛,說不好就一命嗚呼了。而且萬一遇到什麼事,這個單著的人也容易被針對。
  • 農村民諺「五人三姓不同車,三十六人不同船」,是什麼意思?
    過去交通跟通信技術不發達,人們遠距離出行會面對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過去的農村人有很多出行禁忌,例如出門做生意碰到娶親的就要返回,因為娶親是喜事,「衝了喜」生意也就不好做了,同樣的農村民諺「五人三姓不同車,三十六人不同船」也是一種出行禁忌。
  • 古人說得有理嗎
    01「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其一》俗語作為一種流行在農村地區的特殊文化,給語言增添了趣味,讓人們積累了經驗。了解完節日後,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咱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中秋這一天如果烏雲遮住了月亮,來年元宵節這一天就會下雪。為什麼這麼說呢?通過天氣總結出的俗語有很多,像「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所以說,總結出上述的俗語並不稀奇。在古代,人們沒有儀器,更不懂得什麼高科技,只能靠著生活來總結經驗。因為長期觀察天象,所以會根據天象做出一些判斷。天氣存在韻律關係,什麼叫韻律呢?
  • 農村老話「在家不睡馱梁覺,出門莫用米枕頭」是什麼意思,知道嗎
    每次出門在外,家裡的長輩總是會千叮嚀萬囑咐,要吩咐我們小心這個,小心哪個。尤其是在過去社會還不太平的時候。每次出遠門,長輩總是會給年輕人傳授很多的經驗。比如「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等。而今天農夫要和大家說的是一句和睡覺相關的農村俗語:在家不睡馱梁覺,出門莫用米枕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農村的早晨空氣清新之中夾雜著一絲絲的清香,鳥兒也在樹頭上嘰嘰喳喳的打鬧著,家門前的小狗也懶洋洋地打著哈欠。而且都是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實踐經歷總結出來的經驗。說著說著就順口溜出一句"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莫提三十六"這樣的農村俗語來。小編也覺得很疑惑,什麼84、73、36的,這些數字到底有什麼道理,裡面又有什麼人生哲理呢?後來經過老人的解說才算搞明白這句話裡所包含的意思來。下面小編就分享給大家吧!
  • 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都有什麼道理
    在我國歷代的勞動以及生產生活中,總會有些人根據事情發展的規律而總結出一些俗語。例如」雲往南,雨漣漣,燕子低飛要下雨」等。除此之外,有些俗語也包含著古人對於後人的警醒與告誡。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俗語,無一不是簡練而形象化的生活智慧。而這些俗語更是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特點。
  • 巫山孝歌《三十六古人》唱的真好!
    巫山孝歌《三十六古人》唱的真好! 《三十六古人》 歌兒唱了這一陣, 想唱三十六古人,不知記得清不清。
  • 老祖宗曾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這話不是沒道理
    那麼,老祖宗的告誡:「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他們又為何不能共存於同一片藍天下呢?大家且看下面的分解!一、「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既然老祖宗已經明確指出,一個家庭中不能同時容許三個姓氏的人共存,那肯定就表示,這三種姓氏都是非常固定而具體的。
  • 為什麼中國有句俗語「莫說三十六,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
    為什麼中國有句俗語「莫說三十六,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用無窮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何意?古人的告誡字字中肯。很顯然,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講了兩種生活狀態,一是有錢,二是沒錢。「有錢不進三地」,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人有錢了不能去三種地方。當然,這裡的有錢人並不是說一直就是個有錢人,而是通過努力奮鬥變成有錢人之後!那麼不能去的三地都是哪三種地方呢?去了又會怎樣呢?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古語說「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啥意思?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明代《增廣賢文》寫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今天又成為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知、要,添了幾分主動,加了幾分情願,重了些味道,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如此,咱們便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層含義。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這點上,古人和現代人還是保持一致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姓是隨父親的,而名也是他們賦予我們的一種標籤。與現代人的姓、名不同的是,古人通常都有姓、氏、名、字。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他的氏,政才是他的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政亦可以叫趙政。
  • 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
    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實用的諺語和告誡,雖然有些看字面意思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證明確實有可信之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比如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無處落腳時,面對古剎和荒墳的選擇,一般人都會選擇安全的寺廟吧!可是老祖宗既然留下這麼一句告誡的話,自然有其道理。「古剎」因為古人對佛祖有種敬畏之心,不願深夜前往打擾。在古代,社會治安混亂,響馬,強盜盛行,如若一人獨自外出,一定要以安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