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變革與創新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大數據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變革與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時,要求我們善於「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圖書文獻、網絡、資料庫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這為信息化時代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式變革與理論創新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大數據正在成為當前中國社會快速信息化的最重要表徵之一。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大數據及其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機會與挑戰,自覺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變革與創新。

充分認識大數據及其多維意義

何為大數據?我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指出:「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徵的數據集合。」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提出「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體量浩大)、Velocity(生成快速)、Variety(模態繁多)、Value(價值巨大而密度較低)。

在我們看來,大數據的產生是人類探尋世界發展規律和規劃自我發展道路上的一種積極產物。大數據及其意義似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來加以解讀:

在直接的意義上,大數據是相對於「小數據」或者傳統數據而言的,指人類首次有可能從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獲得數量巨大、類型多樣、存取高速、富於價值意義的數據並將其集合起來,形成巨大的資料庫,把世界和事物的存在方式轉變為周全詳盡的海量數據存在方式,藉助於它們來實現對外部世界和自我進行更為全面、細緻、深入和準確地把握。

在較廣的意義上,大數據意味著與大數據採集、存貯、處理、傳輸和應用相關的整個信息技術、設施體系和運行方式等,構建起一個個數據化的世界。人們有可能在不直接接觸現實世界的前提下通過接觸數據世界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把握;通過感知和運行數據世界來重構和影響現實世界,形成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互動,展示出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數位化進程,表明現代信息科技和網絡世界發展到了全新階段和更高水平。

在更廣的意義上,大數據意味著高度信息化時代的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從事著數據化的生產、生活、交往、思考與實踐,構建起一整套緊密依託於現代信息網絡和數據化系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治理方式等,大數據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也在全面引領著人類生存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與時代性提升。

在最廣的意義上,大數據意味著一種依託於大科技、大信息和大數據而構建的全新的自然圖景、社會圖景和人類圖景,以大數據的方式來看待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正在轉變為一種自然觀、社會觀、人類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標誌著人類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進入到更加全面清晰準確的水平和更加自覺有效的階段。

探索大數據提供的特殊機遇與挑戰

從總體上看,與人文社會現象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相對應,人文社會科學也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內部存在著迥然相異的學科,不同的學科與大數據的關係和關聯度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從總體上看,傳統的社會科學學科,諸如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對數據的依賴性較強,大數據所展示的意義會更充分,而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更加關注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理念、心靈世界等,對外在數據的依賴性較低,大數據所展示的意義相對較弱,在大數據時代所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即就大數據本身而言,也應當看到,大數據並不是一切,並沒有根本取代小數據和傳統數據;大數據技術尚在發展之中,並不能簡單取代傳統數據技術;大數據研究也存在很多問題,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簡單地用大數據研究來遮蔽傳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但無法迴避的是,方興未艾的大數據已經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出了很多問題和挑戰,也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機會。

首先,從「假設出發」還是從「數據出發」開始我們的研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直是我們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模式。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甚至「全數據」的存在成為我們很多學科和領域研究的前提,它們表徵著許多難以辨析的事實,要求我們做出必要的解讀和說明。

其次,以「個別樣本」還是以「海量數據」為對象來開展研究?由於採集數據困難,過去人文社會科學的很多研究不得不依賴於抽樣調查,採集到的永遠是個別樣本信息,為此而不得不加大抽樣的比例,但最大比例的樣本也不可能窮盡對象,因此所有的結論都帶有推論的性質。大數據時代,人們有可能通過就一定事物採集全樣本,提供全數據,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對象性基礎和前提。

再次,是「感性接觸」還是「行為統計」更為可靠?人文社會科學的很多研究以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觸作為真實可靠的基礎,例如直接對話、直面訪談、電話採訪等,這有其感性直觀和可靠的一面。但人們的思想內在於心靈,充滿著理性與非理性的博弈,具有獨立性、分散性、個體性和變動性特點,其表達往往受到交往者之間的互動感覺和場景的直接影響,尤其是涉及一些敏感話題會產生某種特殊遮蔽甚至智慧博弈,感性接觸並不一定都真實可靠。大數據通過行為統計,對於數據細粒度的分割,全方位長時間累積搜集,尤其是在對人們在大量的「滑鼠選擇」「網絡投票」中展示出的價值取向、美醜好惡、評價標準等,展示出個體真實的心靈世界,勾勒出社會總體心理狀態,描繪時代精神的大體走向,有可能為人文學科的理性研究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對象和基礎。

又次,以「實體規律」還是以「統計規律」為研究目的?過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主要依託對社會現象的局部觀察和實體性探索,大數據將社會變量變成可統計、可度量、可計算的對象,通過追蹤社會中作為最小組成單位的「人」以及對全局性社會形態的包容性跟蹤累積,在一個相對低廉的研究成本中展現社會和社會組織的高精度社會實景,實現以整體和全體數據為基礎的研究,更好地探析社會發展的本質特徵、內在規律、演化趨勢和未來走向。例如,關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研究,可以嘗試藉助於大數據來建立評估體系並進行國際比較,從而得出科學結論。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自覺融入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美國政府於1993年啟動信息高速公路建設,2012年3月又宣布投入2萬億美元用於「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著力於保持在大數據戰略方面的世界優先地位。我國國務院在2015年8月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將大數據納入國家戰略。目前的問題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如何自覺地進入大數據時代,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變革與創新。

要自覺學習和有效運用複雜性思維。大數據的世界是個極為複雜的世界,需要複雜性的思維方式。近代經典科學傾向於簡單性,產生出線性因果的觀察視角和還原論的研究思路。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存在著許多與不確定性、突變性、非平衡性、非線性、模糊性等密切相關的複雜現象,由此而產生出耗散結構理論等現代複雜性科學。人文世界是個更加複雜的情感世界和價值世界,存在著極為複雜的人際互動和情感交織,充滿著不確定性甚至風險,需要學習借鑑複雜性科學的思路和方法。

要自覺學習和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層次和水平:能夠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據裝備處理人文社會科學的複雜信息;能夠科學合理解讀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信息所蘊含的意義;能夠運用大數據技術引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人文社會現實的良性健康發展,引領社會文明的數位化發展方向。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相對客觀部分提升為可以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相媲美的「硬科學」,這將極大提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對當代世界的解釋力和影響力。

要自覺更新和發展自我。我們要勇於掌握技術又善於超越技術,盡最大努力去學習掌握和運用大科學技術,走在時代的潮頭,同時又要防止為技術所裹挾,避免成為簡單的技術主義者,努力保持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思想高度、理論品格和價值定位,勇於反思和批判。大數據時代離不開任何專業卻也不會拘泥於任何專業,要自覺地站在當代學科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背景下開展研究,既立足專業又超越專業。大數據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對象世界、數據世界與數據技術的多維互動,這也需要我們勇於實現自我超越。只有自覺地置身於自然—社會—人—數據的複雜巨系統中,人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的主人,成為大數據的主人,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人。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演講人:馬費成 演講地點:武漢大學櫻頂老圖書館 演講時間:2018年6月  在這個快速變革和發展的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內涵與外延處在不斷深化和拓展之中,電子蹤跡、社交媒體、數字文本以及空間位置信息等大規模數據已經廣泛滲透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之中,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場景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大數據技術體系為推動社會科學借鑑自然科學成果、形成基於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提供有力支撐。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其傳統研究範式在認知準確性方面飽受爭議。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 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
    但與此同時,公開信著重強調,必須要記住人文社會科學對公益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在許多國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受到高度重視,政府機構、大學和研究人員都將研究重點放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並努力使其處於創新的前沿。
  • 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悖論
    儘管大數據這一概念提出很早,但從為社會科學界熟知,到迅速轉向反思與批判,卻僅僅經歷了短短幾年的時間。為什麼社會科學研究能夠迅速對大數據做出響應?大數據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有哪些應用?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體現出哪一些價值?而它在應用中又有哪些悖論使其不能解決社會科學研究所面臨的問題?本文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 大數據視域下人文學科的數字人文研究
    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語言學及語料庫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知識挖掘與抽取、數字人文等。E-mail:oyjjj@163.com 廣西南寧 530006  原發信息:《圖書館雜誌》(滬)2018年第201810期  內容提要:本文以大數據為背景,從新數位化環境下數字人文發展及其內涵的變遷出發,分析了數字人文中的人文學科研究的變革
  • 高揚人文社會科學旗幟,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重鎮作用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探索中,中國人民大學逐步形成了鮮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特色和優勢,成為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進入新世紀,學校黨委深入研究和分析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始終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特色和優勢不能丟,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特色和優勢不能丟。
  • 人文社會科學:從引文索引到影響力評估
    一部由國內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專家藉助創新研發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統計數據,對21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術成果、學者、機構、地區進行多角度評價分析的專題論著
  •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躋身國際一流
    王寧:七年前,我之所以接受貴報採訪,發表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是因為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我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人們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加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步伐?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對策使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迅速地進入國際前沿?中國既然是一個文化大國,為什麼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僅為少數人所知?
  •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做好2021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項目...
    各高校:為切實做好2021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一、項目類別(一)重慶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以下簡稱「規劃項目」)。(二)重慶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項目(以下簡稱「思政專項」)。
  •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公示,中國人民...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關於「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公示,中國人民大學立項數多」相關資訊文章,一起關注一下吧~6月11日,教育部社科司公示了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 教育部社科司關於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申報...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根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教社科〔2006〕2號),為做好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以下簡稱一般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 資訊| 我校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我校榮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教社科〔2020〕4號),經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獎勵委員會審議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
  • 崔延強 段 禹 | 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基於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考察
    摘要: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各自的起源與發展是構成今日之人文社會科學的兩大重要脈絡,在這個語境下,新文科建設的開展既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脈絡的自然延續,也是其應對自身當代危機的應然之舉。作為對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之現代性的克服與超越,新文科之「新」,在於對社會科學以物理學為建構標準、以民族國家為分析框架唯一性的突破,在於對人文學科自我設限的古典主義色彩的超越,在於對以學科專業為載體的知識生產方式的彌合。在具體的建設實踐中,探索文科專業的新方向、創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及凝練人文學科的核心功能與素養可成為高校實踐新文科建設的關鍵步驟。
  • 人文與經法學院舉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專題講座
    11月26日晚7點,我校第十二屆研究生學術年會暨人文與經法學院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在西館人文與經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燕教授作了題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報告。會上,秦老師從研究生們最關心的研究課題選擇出發,對選課題的創新性、可行性進行詳細講解。
  • 把大數據運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 電子科大教授周濤團隊在世界頂級...
    大數據的運用改變社會科學的調查方式據周濤教授介紹,社會科學的研究非常複雜,其基本單元(人)要比物理學的基本單元(基本粒子)複雜得多。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極大的不完備性和不確定性,如政策和法律條文,不僅複雜,而且不容易用數值手段來刻畫。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內容提要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這種分類其實是有問題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
  • 創新高!對外經貿大學18項成果獲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創新高!對外經貿大學18項成果獲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2020-12-21 1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崛起一批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近年來,深圳大力建設社科研究和智庫平臺,評選出了一批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並推出了一系列嶄新學術成果。目前,我市共有兩批15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並在國家、省、市多個科研項目中收穫累累碩果,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研究的核心力量。
  • 教育部公布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結果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教育部組織開展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獎工作。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正式公布獲獎名單。經專家評審、面向社會公示、獎勵委員會審議通過和教育部批准,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
  • 項目課題|3/29: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申報通知
    二、申報內容本次項目申報不設申報指南(專項任務項目除外),申請人根據自身的研究基礎和學術特長,認真凝練、自行擬定研究課題。申報課題要立足「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徵、問題導向和創新意識。研究課題名稱應表述規範、準確、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