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這個為字不能讀第四聲,而是要讀第二聲,或許很多人都對此嗤之以鼻,覺得我是在說廢話,別急,且讓我剖析剖析,你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我們如今處在功利世界,人心算是比較混亂的時候了,金錢至上的觀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已經深入人心,結果就是,幾乎什麼都可以用錢去衡量,去購買。有一句笑話說的就是這樣,錢可以購買天下任何之物,如果還有沒有可以購買得到的,那就是你的錢不夠多,可見,金錢已經猖狂到了如此的地步。這個跟為學沒有一毛錢關係吧?或許你會這麼問,這當然是有關係的,別急。
功利世界是怎麼形成的?金錢觀是如何塑造的?當然是由人引起的,而且是數量眾多的人,所謂三人成虎,一個理念、一把思想、一種風氣的形成,單個人是無法實現的,必須需要大數量的人的思想集合在一起,然後由思想影響到行為,那麼這一種風氣就逐漸形成了。那麼人的思想以及理念從哪裡來的呢?自然是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所處的環境所影響的,教育為主,環境為輔;一個人如果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內心非常端正,良知非常透明,那麼外界環境要想汙染他是比較難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原本就被教歪了,那麼即便是正向的環境想要糾正其行為也是難,反而整體環境容易被其汙染帶壞。
因此,單說教育吧!為(第二聲)學和為(第四聲)學,一個意思是做學問,一個是為了學習知識,追求的目的不同。做學問是追求本心,培養以及塑造本心,讓其常然浩然之氣,正向之氣;如果只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那就捨本逐末了,須要知道,從古至今,所累積的各行各業的知識,人就算學到死也是無法窮盡的,不說學完所有學科,單單是一個學科也是夠嗆。打個比方,我們學習上古聖賢的學問,難道就是讀完他們所著的文章就可以了嗎?這樣即便你能對他們的文章做到倒背如流也是沒有什麼用的,那些都只是外在的東西,旁枝末節的學問罷了。
因此,做教育得要擺正觀念,需從做人做學問學起,不能為了背書而背書,過度追求知識的快感而沒有用在己身,不能用於實際加以驗證,那麼只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於家於國都沒甚用處。
《左傳》裡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通過書本學習知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稍微花點時間就可以了,難就難在把這些知識用於實際中,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因為如今的學校,大部分人都是處在第一個階段---學知識,學到了知識卻沒有去實踐,那麼還不如說沒有學到,浪費時間。王陽明說,致良知,然後知行合一,說的就是要這樣,將知道的,了解到的,學到的知識加以執行,實踐,行動,融會貫通,在實際中反過來作用於學,這是做學問,為(第二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