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加坡的閨蜜突然回中國:國外內卷更瘋狂~

2021-02-14 獅城辣媽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很多人都說中國家長實在太焦慮了。

很多家長都在追問國外教育好不好?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有什麼優勢?孩子多大留學合適.

看來,海澱家長真的是逼急了不少老母親,都想著「另闢蹊徑」、「逃離戰場」了。

在大家詢問的頻率中,小學生家長們,問得最多的還是新加坡。


這是情理之中的:

首先,新加坡的教育一直號稱世界第一。

 

在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新加坡常年佔據前三名。

2015年更是取得了閱讀、數學、科學三門全部第一名的好成績,一時風光無限。

 

新加坡也非常受世界名校的認可,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率不足0.5%,但是在新加坡的錄取率卻高達14%。

 

即便上不了藤校,孩子還能上家門口的世界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別看新加坡在世界地圖上小到只是一個小紅點,可是人家這兩所學校的世界排名可是比咱們清華北大還要高的。)

 

QS排名甚至把國大和南大排到了世界第11和第13名。

 

這樣的成績對於人口不到600萬的小國來說,真的非常出色了。


 

其次,新加坡的環境、治安都不錯。

大家把新加坡列為第一首選,米粒媽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就在上周,米粒媽一個移民新加坡五年的閨蜜,在二寶上小學前,拖著倆娃回國上學來了!

跌破大家眼鏡之餘,我反倒覺得是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


我在寫英國頂級貴族名校時,就提到過:

越是發達國家、越是世界級私校,就越把成績、成績、成績掛在嘴邊,內卷程度一點都不輸海澱。

所以,今天米粒媽決定把閨蜜的這段新加坡上學記完完整整寫出來,用親歷者的現身說法來告訴老母親們,一個更真實的新加坡。


所謂的精英教育

不過是層層分流

 

坦白說,去新加坡之前,米粒媽閨蜜也是被它號稱世界第一的教育吸引了,想著國內雞娃那麼累,不如換個輕鬆點的地方。

 

可是到了新加坡,等到孩子開始上學了,她才發現「天真」了,這裡根本一點都不輕鬆。

 

它的教育制度太殘酷了,海澱跟它比起來,都算「人性」了

 

在中國,咱們是高考一考定終生,可在新加坡從小學開始,就要面臨不斷的分流,每一次分流都會對孩子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新加坡,幼升小想要上名校,也要拼關係、拼學區房、拼運氣。

拼進小學後,孩子們還要面臨不停的分班。

 

首先,小學一年級升二年級時,會根據母語水平(中文、馬來語、淡米爾語)來分班。

華人的孩子會根據中文成績分成高級中文班和普通中文班,中文成績會直接影響到六年級的會考。

 

到了二年級升三年級時,會分快、慢班。

 

最要命的是,三年級下學期還有全國統一的天才班選拔(GEP programme)。

 

經過兩輪考試,最終選出1%的孩子進入天才班。

新加坡大概共有180多所小學,只有9所小學開設天才班。

(海澱是六小強,這是三年級之九小強

雖新加坡總理說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但當真就輸了。

米粒媽閨蜜也是等老大上了小學後,她才知道:名校和普通小學的差距大了去了。

天才班配備最頂級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也和普通班不同,ZF全程跟蹤天才班孩子的成長情況。


而普通學校的普通班,就真的很普通。


閨蜜家老大就近就讀普通小學,成績不錯,全校只有兩個孩子順利通過了GEP的第一輪考試,她家娃就在其中。

可參加第二輪考試時,她直接傻眼了。

人家名校都是包車送孩子來參加考試的,因為通過第一輪考試的孩子太多了

 

米粒媽閨蜜說,在新加坡,你永遠都在分流、永遠都在競爭。

四年級還有全國統考,根據成績將學生分成EM1、EM2、EM3。

 

成績差的就打入EM3,成績非常優秀的進入EM1,其餘中等生EM2。

 

這種殘酷的分流制度過早給孩子貼上了標籤,也引發了新加坡國內的不滿。

 

2002年,新加坡出了一部電影叫《小孩不笨》,通過講述三個EM3學生的故事諷刺了分流制度,影片播出後引發了巨大反響。

 

 

2008年,五年級分流制度終於取消了。

 

可米粒媽閨蜜也沒多高興,六年級會考(PSLE),依然是套在孩子和家長頭上的緊箍咒。

 

大家都知道國內的高考很殘酷,可是米粒媽要說,新加坡的六年級會考比咱們的高考還要殘酷。

 

考得最好的進入直通車學校,六年後直接考大學,考得最差的進普通班,其餘的進快捷班。

 

這幾種班差別有多大?米粒媽給看下面這張圖,就清楚了。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看)

 

簡單總結就是:

小六會考結束,有的孩子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大學;

有的孩子還在為考上初院(相當於國內的高中)奮鬥;

還有的孩子就等著進入技校早早出來工作。

(米粒媽有點哭笑不得,咱們是中考,人家直接提前到了小學。)

這才六年級的孩子啊,要不要這麼狠。

可能有的米粉覺得沒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是金子總會發光,只是時間問題。

米粒媽閨蜜說,還真不是這樣。

分流後不同的班,配備的師資力量是完全不一樣的,選拔機制也不一樣。

孩子一次沒考好,後面就很難逆襲。


閨蜜說,她鄰居的孩子在一所普通學校讀書,學校一共300個人,最終考上高中的只有6個。

(咱們是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米粒媽沒想到新加坡更生猛,普通學校居然98%的孩子上不了高中

普通學校的最高分比好學校平均分還要低。

 

米粉們感受一下這個差距有多大。

新加坡的精英制度,如此提前,說白了就是犧牲了一些開竅晚的孩子。

  

這也是為什麼新加披教育在廣受外部讚譽的同時,卻飽受本國人的詬病的原因。

 

2019年新加坡宣布,中學分流制度也將在2024年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按科目成績編班,並且成績提升了可以升班。

 

新制度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還不好說。

但米粒媽閨蜜卻直言不諱:身處其中的人都知道,其實不管哪種制度都沒有停止給學生貼標籤。


換湯不換藥而已。


 

在新加坡,有部紀錄片很火,叫《不分階級》。

 

用普通班孩子的現實說法,來扎中無數老母親的心臟。

一個新加坡女生說:「他們(指快捷班的同學)認為我們非常愚蠢,所以很少跟我們講話。」

 

 

一個馬來男生說:「在我的學校,快捷班的學生認為自己很閃光,他們認為我們一無是處。」


這就是在新加坡。

新加坡媽媽 

一點不輸海澱媽媽

 

這幾年,米粒媽閨蜜在新加坡的壓力,比海澱老母親多得多,內卷得多。

一方面新加坡小學教育的分流制度太頻繁、太殘忍;另一方面這裡又是一個毫無資源的非福利型國家。

每一個新加坡媽媽,尤其是華人家庭太怕輸掉任何資源,他們雞起娃來,宇宙都顫抖。

 

新加坡有個很火的本地論壇叫「 Kiasu parents」(怕輸家長),裡面聚集了各路雞娃老母親。

 

米粒媽閨蜜推薦我看了一部短片:《新加坡南洋小學生的一天》。


說這是最最典型的代表了,特別真實記錄了新加坡雞娃的一天: 

南洋小學是新加坡數一數二的超級名校,視頻中的一家人,爸爸是律師,媽媽是全職媽媽,精英家庭。

早上6:40天還沒亮媽媽就開車送兩個孩子上學。

 

孩子在車上看書補覺。

 

 

下午1:30孩子放學。

媽媽接上孩子後就讓孩子在車裡吃飯,然後立即帶他們去補課。

連媽媽都感慨孩子都沒有時間休息了。

 

但,心疼只有一秒。

新加坡媽媽們在小學分級考試前,只有拼命把孩子的時間全填滿,才能安心。

 

在新加坡,幾乎全島都遍布了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它也「順理成章」成為名副其實的課外班大國

數據顯示,2018年僅在孩子私人的補課費用上,新加坡家庭花費高達14億新元(70億人民幣)。

米粒媽閨蜜說,新加坡的課外市場中,高學歷、經驗豐富的老師,收入相當可觀(年薪大幾百萬、時薪大幾千的比比皆是)。

讓米粒爸的學霸同學們都望塵莫及。

 

米粒媽閨蜜是跟著老公技移民過去的,後來,機緣巧合做了私人中文私教。

新加坡普通的私人老師一般一節課一個半小時,一個小時至少250元,還有額外交通補貼。

她教的孩子基本上是全科一對一私教

甚至有的媽媽,還會請兩個老師教中文:一個教基礎知識和閱讀、另一個教作文。

由於米粒媽閨蜜的作文教得非常好(自家孩子成績也給力),不斷接到精英家庭的私人老師邀請。

最誇張的是,有一個家庭,三個孩子全請了她。

 

米粒媽閨蜜每次去,都會單獨去教三個孩子,一個星期去兩次。

 

光這一家,她一個月就要賺1w+。

不到2年時間,她的月收入就超過老公,月薪5w+。

要不是因為還要帶娃,她妥妥地百萬年薪。

而,米粒媽閨蜜每次上課的目的地都差不多,要麼是名校雲集的武吉知馬,要麼是烏節路住獨棟別墅的富人區。

身處其中,她最大的感受是,新加坡老母親雞娃來也是毫不手軟,花錢的速度也是。

所以,大家別看新加坡的孩子只上半天學,其實他們一點不輕鬆。

 

下午,放學了要參加學校的CCA(課外活動),參加完學校的CCA,還得趕去上課外班。

米粒媽閨蜜說,她的一個學生在作文裡寫:希望不要再在車裡吃飯了,很難受,好想每頓飯都能坐下來好好地吃完。

 

米粒媽聽了也是格外心酸。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年前,米粒媽閨蜜還親身經歷過極端事件。


有天,她帶著老大在小區的花園散步。


突然,小區最裡面的樓邊,傳來一聲巨大悶響,沒多久,看警察、救護車都來了,才知道同小區的一個男孩自殺墜樓了。


後來,聽小區鄰居說,這個男孩壓力太大了,最可惜的是,他就讀的居然是新加坡超級名校萊佛士書院。




萊佛士書院到底有多牛?


大家知道英國的伊頓公學吧(最有名一句話:「滑鐵盧戰役是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打贏的。」)。


可萊佛士書院每年被牛津劍橋錄取的學生數量比伊頓公學還要多。


而這個男孩又是萊佛士的學霸,經常代表新加坡出國比賽。


就是這麼優秀的孩子,最終因為壓力太大,和父母發生了爭吵,想不開跳樓了。


米粒媽閨蜜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手直發抖。


在極度扼腕痛惜之餘,她也是第一次萌生了強烈的回國的衝動。



隨著孩子越大,她發現身邊的朋友很容易陷入拉扯和焦灼中。


她在新加坡的好友,原本在上海和老公都是公司高管,妥妥的中產階級。

 

為了孩子,他們來了新加坡。

 

結果,夫妻倆工作待遇和發展前景不如國內就算了,關鍵孩子的教育讓他們操碎了心。

 

一邊是爸爸要努力掙錢維持一家人不菲的日常支出;

另一邊媽媽既要管工作又要管孩子,根本就力不從心,感覺每天都被焦慮推著走。


還有一個朋友,原本在北京的事業單位工作,後來為了孩子辭掉工作一個人帶孩子去新加坡留學。


第一年陪讀準證不能工作,老公和家人又在國內,孩子在學校各種跟不上,她一度患上抑鬱症。


後來,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她費盡全力也只是把孩子送進了普通中學的普通班,等待孩子的是讀個技校早早出來工作。

心酸之餘,這樣的故事,新加坡有很多。




所以,米粒媽閨蜜反覆跟國內的朋友說:覺得國內雞娃壓力太大、去新加坡就能母慈子孝的媽媽們,你們真的要想好了才出發。


在她看來,新加坡的競爭比中國殘酷得多,指望換個地方就能輕輕鬆鬆上名校的事,真的不存在。

其實,咱們想想也能明白,新加坡教育能衝到第一,靠的是不就是成績、不就是牛娃嗎?

 

後來,在經過一年的掙扎後,在老二準備上小學的前一年,米粒媽的閨蜜果斷回國。


我和閨蜜,說出這個故事,並不說新加坡教育差勁,只是想儘量客觀地呈現真實的新加坡教育,不妖魔化、也不帶任何的濾鏡。

5年時間,米粒媽閨蜜從滿心期待,到義無反顧帶著兩個孩子回國。

她走得非常堅定,從不活在別人的嘴裡,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對於她的這個這段經歷,徵得本人同意後,我決定寫出來分享給更多的媽媽。

既不是給大家打雞血、更不是松筋骨,只是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世界。


畢竟看下來,咱們海澱媽媽真的不算最狠、最難的,大環境也沒有那麼令人絕望,我們需全力以赴才能面對的中考、高考,新加坡孩子從小學就開始一直、一直在經歷。


不過,也再次印證了:雞娃的故事裡,從來就沒有躺贏。

相關焦點

  • 移民新加坡的閨蜜突然回國:國外內卷更瘋狂
    然而,就在上周,米粒媽一個移民新加坡五年的閨蜜,在二寶上小學前,拖著倆娃回國上學來了!跌破大家眼鏡之餘,我反倒覺得是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我在寫英國頂級貴族名校時,就提到過:越是發達國家、越是世界級私校,就越把成績、成績、成績掛在嘴邊,內卷程度一點都不輸海澱。
  • 移民新加坡的二胎媽媽緊急回國:國外「內卷」更瘋狂
    其次,新加坡的環境、治安都不錯。大家把新加坡列為第一首選,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就在上周,我一個移民新加坡五年的閨蜜,在二寶上小學前,拖著倆娃回國上學來了!我在寫英國頂級貴族名校時,就提到過:越是發達國家、越是世界級私校,就越把成績、成績、成績掛在嘴邊,內卷程度一點都不輸海澱。所以,今天我決定把閨蜜的這段新加坡上學記完完整整寫出來,用親歷者的現身說法來告訴老母親們,一個更真實的新加坡。
  • 中國蹦迪圈已經快被「內卷」給卷死了.
    而內卷就是,當你通宵備考之後,別人更努力,人家吃飯都拿著一本書背、甚至邊騎自行車邊拿著筆記本電腦寫論文、發著高燒也要背知識點。本來大家都能輕輕鬆的,但因為「內卷」所有人卻都得累死累活,但取得的成果其實沒什麼變化,因為爭奪的本質上還是名次。內卷,就是過度競爭導致的陀螺化死循環。
  • 移民不移居,新加坡的「移民監」政策
    很多國人認為移民就是放棄中國國籍變成他國公民,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一般情況下,我們把移民分為兩種:僅獲取永久居留權和變更國籍。很多人拿到了「永久居留權」就會說自己已經移民。尤其是隨著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國際上地位日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將「移居」作為移民的主要目的,而逐漸偏向「移民不移居」的模式。所謂的"移民不移居",即是僅以獲取永久居留權為目的,不在他國居住。
  • 怎麼移民去新加坡?新加坡移民政策
    新加坡作為一個發達國家,這幾年來社會老齡化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了,所以新加坡政府想要從國外引進更多的人才,這也就是這幾年新加坡移民政策越來越寬鬆的原因。這對於我們這些想要移民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獲得更好地教育機會。而且新加坡移民政策越寬容,我們選擇的機會就越多。
  • 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教英語 找到自己精準定位
    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教英語 找到自己精準定位 2015-05-12 14:07:43(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新網5月1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中國新移民劉珊杉以教授英文在新加坡謀生,她在本地社會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精準定位,發揮自身價值。  在英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新加坡,外來新移民,特別是來自非英語國家地區,他們以教授英語為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 新加坡移民指南,新加坡移民條件和社會福利講解,助力您的新加坡移民計劃!
    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考慮移民新加坡。入境新加坡的條件是什麼?移民新加坡有什麼社會福利?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新加坡EP就業準證是新加坡政府發給外國人才的一種最高級工作籤證。新加坡EP籤證持有人2年後可申請新加坡PR。新加坡EP創業準證也叫自僱EP,即申請人自己在新加坡成立一家公司,100%持股並擔任公司唯一股東,然後用該公司擔保自己申請新加坡EP籤證。
  • 可能是中國內捲化第一篇股票研報
    再比如現在少兒教育如火如荼,家長發現別人的孩子都在少兒教育補課,所以自己的小孩也要去少兒教育補課,導致大家的教育拉回同一水平線,然後你們給補課的群體都交了錢,但是並沒有提高進好的學校的概率。內捲化的出現是由資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無限性來決定的,大家都想要,都不擇手段,最後提高了難度但都要不著,都要不到。
  • 移民世界第一!為什麼中國投資客移民國外,卻很少有移居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很多富豪都喜歡移民國外,尤其是在中國掙了錢之後,就會想著到外國進行投資,或者是享受其他國家的一些福利。事實上,中國最喜歡移民的並不是富豪,而是投資客。我國應該可以說是世界上投資移民的主力軍,這些年中國在全球申請人數中約佔三分之二。
  • 移民新加坡是什麼體驗?新加坡移民真實感受
    移民的目的大都是為了體驗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高品質生活。移民是一件大事情,許多人都猶豫不決該移民去哪個國家?
  • 在印度和新加坡,勞工移民是一種病毒
    在印度,移民工人並不是新興中產階級的一部分,新印度的理念主要迎合這些中產階級。在新加坡,這些工人越來越多地與主流社會隔離,以便在不工作時混淆他們的存在。然而,當危機來襲時,這些移民工人群體突然變得非常顯眼,無論是他們的數量,還是他們攜帶和傳播病毒的潛力。
  • 四名中國新移民獲新加坡華源會「傑出貢獻獎」
    為此,他和另外三位來自中國的傑出新移民吳永玲博士、方圓、黎列剛近日一起獲得了新加坡華源會設立的「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  新加坡華源會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設立的組織,首屆「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的設立旨在表彰對新加坡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新移民,提升整體新移民的形象,並增進新移民與新加坡社會的融合和理解。
  • 「閨蜜遊」為何青睞新加坡
    原標題:「閨蜜遊」為何青睞新加坡  近年來,中國入境新加坡的遊客數量顯著增長,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達187萬人次,同比增長49.2%。中國已超越印尼,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客源國,與此同時,新加坡旅遊局也一直致力於為中國遊客提供更便利更周到的服務。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海底撈老闆張勇中國撈金,後移民新加坡成首富
    在國內經濟獲得迅速發展的同時,很多人在成為富豪後似乎都喜歡移民海外。而海底撈的老闆張勇也是的,他本是中國四川人,後卻一家移民新加坡,以138億美元的個人身家成為了新加坡首富。張勇於1994年創辦海底撈,在2018年,海底撈於香港上市。2019年,海底撈股價已暴漲117%,張勇夫婦持有68.6%的股份。
  • 馬來西亞VS移民新加坡,移民環境哪家強?
    談起移民,大伙兒總是第一個想起歐美國家。亞洲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十分受歡迎的移民國家,不但優美環境、具有項目投資發展潛力。這就令人發難了,移民馬來西亞和移民新加坡我選擇哪一個呢?舉個例子,中國的汽油每升價格大約在7.8元左右,柴油的價格每升大約是7.4元左右。而馬來西亞的汽油價格大約為2.1馬幣,折合人民幣大約為4.2元,柴油價格大約為1.9馬幣,折合人民幣大約為3.8元,相對來說是比較便宜的。
  • 華人新加坡就醫 插隊回診室被懟:這不是中國
    【觀察者網綜合】最近,一段中國患者在新加坡就醫的視頻引發爭議。 據澎湃新聞1月24日報導,一名媽媽帶著高燒不退的20個月大的女兒在新加坡一家診所就診,卻被醫生怒懟了一句「這裡不是中國!我們這裡是有規矩的。」
  • 中國富豪移民潮:移民的五大動機揭秘
    但2003年以後,只要不加入外國國籍,就無需註銷中國戶籍,因此有多少大陸人移民國外,只有目的地國家的移民局知道。另外,以往公民出入境,必須有境外邀請函,以及一定數額的存款,並且無違法犯罪記錄,方可辦理護照。如今,只要通過了移民國家的申請,移民就不成問題。大陸同胞移民方向除美國、加拿大等國,還有一些是香港、澳門等地區。   「雖然移民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家也都更理性了。」
  • 為何高考移民向低錄取率省份移動:各省高考的內捲化程度分析
    但本文將指出,錄取率這個單一向度不足以刻畫高考的複雜性,例如它無法解釋高考移民從錄取率較高地區向較低地區移動的現象。因此,我引入內卷度(degree of involution)的概念來解釋上述矛盾,並闡釋為何內卷度比錄取率更接近高考難度的實質。
  • 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生育故事:陪著孩子成長(圖)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有不少夫婦為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做出貢獻——已經生了或準備多生個孩子。《新匯點》訪問三對新移民夫婦,暢談「多生多育」,分享生兒育女的經驗和體會,比較新中兩地在生育和教育方面的相同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