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三角十幾個城市的居民收入與GDP呈現出同步增長的可喜局面,並由去年平均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1628元。位居長三角的江蘇八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更是出現強勁的趕超態勢,但與上海、浙江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2004年上半年,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9%,江蘇為13.5%;2005年上半年浙江為14.7%,江蘇為16.2%。兩年的資料表明,江蘇人的收入增長幅度比浙江快,但仍沒有快到彌補收入絕對值差距拉大的程度。
值得關注的是,江蘇在近年來的GDP大比拼中遙遙領先,如去年位居長三角的8個城市GDP達到12451.75億元,佔整個長三角比重的44.2%;而富甲一方的浙江卻只有6000億元。即使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江蘇的經濟總量也足以讓人驚嘆。在長江三角洲的十幾個城市中,GDP超過千億元的有8個,其中江蘇就佔到4個。然而,光看GDP的增長,顯然不能真實地反映蘇浙兩地居民真實的生活水準。從理論講,經濟總量較強地區的居民就該有較高的收入,但江蘇長三角城市的GDP總量與人均收入之間存在的如此之大的反差,就不能不促使人們重新審視GDP到底能否給居民生活水平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一些地方為了能發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採取的舉措多為不惜任何代價單純地追逐GDP的增長。在不少地方,一些幹部為了追求任期內的「政績」,熱衷於搞五花八門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往往忽視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在一些人的腦子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以GDP為中心」,這種帶有嚴重計劃經濟烙印的發展觀,往往會將發展經濟帶入歧途。事實上,江蘇人的收入水平改革開放後到1997年前均高於浙江人,只不過這種局面到了1997年發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是當時江蘇的鄉鎮企業發展出現停滯不前的情形,而與此同時浙江的民營經濟卻得到飛速發展。
應該說,江蘇與浙江最大的差距是民營經濟的差距,差距至少有15年,目前,江蘇民營經濟仍處於初級水平,而浙江已處於中級水平,因此,縮小蘇浙兩省居民收入差距,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誠然,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經濟考核指標,GDP存有一定的缺陷,但簡單地否定GDP同樣也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從蘇浙兩省長三角城市GDP與人均收入的巨大反差中可以看出,江蘇長三角城市的差距就在觀念上,問題出在機制上,與浙江人相比,江蘇人的創新意識不強,理財觀念欠缺。儘管目前長三角地區江蘇八市浙江六市的居民收入多以工薪為主,但在兩地居民經營淨收入和資產性收入等方面卻有相當大的差距。
GDP的增長並不一定能帶來社會財富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喜怒哀樂的取向一般都是由家庭收支帳本來決定的,每一項多出的收入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而每一筆超支都會讓其心情沮喪。儘管富裕與幸福並不能簡單地畫一個等號,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GDP的數量,而忽視人們口袋裡錢的多少的話,肯定會減少整天算計著柴米油鹽的居民群眾的「快樂總量」。因為人們如果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所謂幸福只能是紙上談兵。從蘇浙兩地GPD與人均收入之間的反差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而不僅是以GDP的多少作為發展目標,才能真正把「富民」落實到政績考核目標之中,為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