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衡水中學,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這所在國內具有極高知名度的「高考」神校,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大批學生考上重點名校的不敗地位。
無獨有偶,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大洋的彼岸,在美國,也有一所被稱為「美國衡水中學」的神校---KIPP學校,同樣在上演著教育的奇蹟。
之所以將這所學校和國內的衡水中學相類比,就是因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終極目標和非常的相似的管理模式。
實際上,KIPP學校的生源總體基礎是非常差的。
因為該校所招收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美國的貧困社區,以非裔和拉丁裔家庭的貧困學生為主。
正常情況下,在這些社區居住的學生,每年能夠考上大學的人不到25%。
但是,據KIPP官方網站的數據,在KIPP就讀的學生,卻有超過85%的學生最終都進入了大學。
學生們學習成績提高的幅度遠遠高於當地學區其他學校。
所以,KIPP學子們的成功,也很能說明一點,那就是KIPP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是成功的。
今天,考拉就和大家聊一聊,KIPP學校的獨特之處。
01、KIPP學校的興起
KIPP,也稱作「知識就是力量計劃」(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它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有著上百所學校,並仍在繼續擴張的特許學校集團。最初成立於1994年。
目前,KIPP並不是美國公立學校的主流,至多可算是美國的特色學校。
但它的誕生,卻始於美國民眾對公立學校種種弊病的不滿。
KIPP的創辦者麥克·芬博格和戴夫·萊文是兩個常春藤名校大學生,畢業後他們也雙雙成為了「立志於教」的志願教師。
在貧困社區初中執教的經歷使他們發現,當孩子們離開學校後,教師的教育成果灰飛煙滅,一切都恢復原樣。
二人當時因為不滿於公立學校的落後局面,決定創立自己的學校系統。
於是,1994年,他們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成立了一個只有50個學生的學校,他們親自探索和進行教學實踐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到目前為止,KIPP在美國的20個州及華盛頓特區有近百所特色學校。學生人數有近6萬人。學制涵蓋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全階段。
02、KIPP的獨特之處
1、唯一明確的學習目標---大學
跟國內中學有著同樣終極目標,一切都是為了高考一樣。KIPP學校辦學的目標就是一定要讓學生考上大學。
可以說,走在KIPP學校的校園裡,考「大學」是學生們口中最常出現的詞彙。
老師跟學生說的話,跟家長說的話,學校裡的各種口號,處處體現上大學這個中心目標。這有點像衡水中學。
他們很小就被領著去大學訪問,去接觸從KIPP學校畢業並成功考上大學的校友,強化學生要上大學的意識,甚至連教室都以美國大學的名字命名。
所以,我們都夠想像的到,KIPP已將讓學生考上理想大學,朝著自己心儀的大學奮鬥的奮鬥目標,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
2、竭力去除生活環境的弊害
人人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
雖然,美國人總是在嘴上說反對種族歧視,強調公平均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並且美國的富人和窮人,白人和黑人,以及不同族裔的人是分區而住的。
據了解,在美國一些貧窮的社區,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之中,這些家長們總是要忙於掙錢養家餬口,於是就很少有時間教導孩子。
這種情形也就使得這些貧困社區的孩子很難得到足夠的監督和管教,自身也缺少自控能力。
受生活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上到高中就停止學學習了,甚至很多人高中都沒畢業。
孩子很容易沉溺於毒品和聚會,也就就根本不會想要去讀書學習。
因此的對於這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KIPP學校有著一套嚴格的類似於國內應試教育的管理模式。
一般美國學校都是8點多上課,下午3點放學,而KIPP學校則是7:30上學,下午4點半放學。
晚上作業時間為兩個小時,每周六還要上半天課,暑假也要比普通學校少放假一個月。
這樣的做法就減少了學生在家呆的時間,受到父母的不良影響就會減少,也沒有時間和同一社區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玩耍了。
除此之外,
針對於學生行為舉止的規束,KIPP近乎苛刻。
連學生怎麼走路,怎麼坐,走路的時候怎麼拿東西,甚至上廁所之後怎麼洗手,洗手之後用幾張紙擦手,都有嚴格規定。
3、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KIPP學校還有一個核心的教育理念,那就是「Work hard, Be nice」——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除了讓學生能夠好好學習,考上理想大學,KIPP也極為重視學生的素質培養。
因為這些來自於美國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自身會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為了糾正這些不良習慣,學校非常重視學生行為習慣和個人品格的培養,實行非常嚴格的管理。
所以上文提到的要求學生就連怎麼走路,怎麼坐,走路的時候怎麼拿東西,洗手上廁所用紙的嚴格規定便是如此。
並且,一旦有哪個同學在課堂上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課,老師會立即停止上課,然後全班討論怎麼幫助他克服這個壞毛病。
所以,KIPP,除了要求學生能夠好好學習,讓他們「好好做人」絕非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系列詳盡的行為準則。
而這套準則並非領導層拍腦袋想出來的,其背後有科研結果的支持。
是由當時的心理學家最終給KIPP的學生制定了七個目標品質,分別是堅毅、自控、熱忱、社交、感恩、樂觀和好奇。
4、好的教育源於好的老師
教師是育人的根基也是學校的靈魂。所以在KIPP也同樣重視師資力量的重要性。
他們總是在全國各地尋找那些聰慧,有活力,能夠在課堂上與學生溝通,且教學有方的教師。
有一個細節是其他所有學校都不具有的,甚至是國內學校也很少有。
那就是,KIPP教師的手機是全天24小時不關的,他們隨時都要等待著學生的來電,以幫助他們解決在家庭作業中遇到的問題。
而且,學校的老師下班時間也要比其他公辦學校老師晚,下午5點的停車場能看到所有教師的車。
這樣一來,美國KIPP學校的教師由於工作時間比其他學校要長,工作量也大,責任也就更大。
所以,能到KIPP當老師的人,都是全國遴選出的優秀教師和校長,都要接受1年的培訓。
當然,一旦這些教師、校長被遴選受聘,也同樣在教學上擁有施展才華的巨大空間,待遇也普遍高於美國其他中小學。
03、我們能學到什麼
首先、底層的學生依舊有成功的潛力
KIPP學校招的都是相對比較差的學生,但是經過學校的精心培養,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種提高是普遍的。
這就說明很多學生並不是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而是想辦法通過後天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的。
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
其次、唯有努力才有好成績
KIPP學校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口號是,「There are no shortcuts(沒有捷徑)」。
這句口號實際上一直在提醒學生,學習沒有捷徑可走,要想考上好大學,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學校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是在提醒學生,只有靠自己持續不斷地努力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有好的前途。
再次、好成績也要有好品德
KIPP學校的使命就是讓學生獲得他們成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品格,這三方面如有任何一方面缺失,其他兩方面也不會起作用。
雖然學校的目標是讓學生考上大學,但學校的創辦者很清楚,好的學習成績是從好的行為習慣,好的品德而來的.
沒有這兩條,好的學習成績是很難取得的。
同時、好的老師是教育的關鍵
對於KIPP學校以招收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為主,學生的背景普遍較差的現實。
因此,在這些學生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就把教育學生的責任全部落到了老師身上。
KIPP學校因此非常重視教師的選擇和培訓,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高素質、責任心很強的教師,學生的成就才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最後、嚴格的管理要用於特定的環境
KIPP學校的嚴格管理是出了名的。
要想改變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嚴格管理。
給他們手把手教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經過長期訓練,使得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總之,在美國也並不總是有我們一直聽到的快樂學習,自由自在。
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教育環境下,嚴格的教育模式和獨特的教育理念也有其適用的土壤。
所以,教育的本質和底層邏輯只有一點,那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