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這是一次《短歌行》同題研究課活動,王老師確定了「從詩歌中作者的情感變化來了解曹操的為人」這一教學目標。經過大半節課深入淺出的逐段講解,到最後,學生應該能體會出曹操的英雄氣概、宏偉的政治抱負和唯才是舉的寬廣胸懷。因此王老師滿懷信心地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你心目中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認為曹操是一個自私的人,因為他為了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政治抱負,寧可將天下百姓置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中。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王老師情急之下,便開始自說自話,學生有想要反駁的架勢,但都被他刻意地壓制下去了。你如何評價王老師的做法?作三分鐘的即席演講。
各位評委好,我是中學語文組X號選手。我即席講演的題目為「讓課堂充滿對話感」。在這則案例中,當學生的回答與王老師設定答案不符時,王老師沒有適時引導,而是採取了刻意壓制的措施。我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妥當的 ,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王老師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王老師忽視了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只重視教學的結論,而輕視教學的過程,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我相信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也會存在,值得我們思考。對此,我有以下三點措施:
首先,教師應尊重學生,營造對話氛圍。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樹立新型的學生觀,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應及時肯定,以此達到深度、廣泛學習,實現有效教學。
其次,教師應善於提問,創造對話契機。當學生存在不同意見時,教師應該認識到,是不是提問的方法出現了問題,並及時改變提問的角度。以這則案例為例,王老師只要將問題改為「在這篇詩歌中,你讀到了怎樣的曹操」,一切便可迎刃而解。
最後,教師應善於引導,增強對話成效。語文教學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感」,教師不代替學生思考,也不放任自流,要讓學生在正確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以這則案例為例,學生出現不同的答案,也許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將歷史上真實的曹操與文學作品中的曹操形象進行對比,以此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應根據學情變化,及時接納彈性、靈性的成分,採取有效的調控措施,讓課堂充滿真情,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