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副主任趙棟的辦公室裡放著一部衛星手機。
「這種可以隨身攜帶的國產衛星手機,體積小、功能強,通話質量優,資費還低。有了它,我們的石油工人無論在內蒙古、新疆的沙漠腹地,還是在青海、西藏的高原無人區,隨時都能和外界保持聯繫。」趙棟自豪地說。
現代衛星通信技術只是信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掌握的諸多技術中的一小部分。近年來,在「求生存、謀發展」過程中,該公司加大外拓市場力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相關技術研究,同時又通過技術的轉型提升進一步擴大市場,形成了技術與市場相互借力、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2017年,該公司全年實現經營收入1.57億元,同比增長16.5%,承攬項目收入首次突破8500萬元,新型業務收入首次超過傳統業務收入,標誌著「中原通信」全面實現了戰略轉型。
糧草先行,技術研發部重任在肩
「深謀遠慮者少遭困厄。」為了能夠在整個石油行業的「寒冬期」更好地生存下去,該公司在「走出去」時,沒打算依靠單一的工程建設和維保服務「吃飽吃好」。
2015年,該公司為了適應發展需要,專門成立了技術研發部,以便通過技術水平的提升拓展發展空間,讓市場引領科技,讓技術支撐市場。
當時,該公司主要為普光氣田、天然氣分公司提供相關通信服務,因為前期工作得到了甲方充分認可,甲方便希望「中原通信」能夠承擔其SCADA(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系統,即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生產過程控制與調度自動化系統)方面的維護和其他相關業務。
「我們之前主要的技術就是通信技術,對於SCADA只是做一些外圍的工作,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趙棟回憶道。
基於甲方需要、市場需要、專業相近等多種原因,該公司在研發中心成立之初,就把自動化控制作為主攻方向。到了2017年,該公司已經開始獨立承擔外部市場自動化控制的實質性業務,完成了川氣東送管線湖北華商前河灣閥室RTU(遠程終端控制系統)改造項目,工業自動化業務實現了良好開端,推進了無人機巡線技術的應用實踐,在榆濟管道、元壩氣田等地測試飛行,實現圖像資料三維建模,具備了航拍巡檢服務能力。
成竹在胸,用技術實力佔領市場
2018年,廣西北海LNG調度中心大樓的智能控制系統擬交給「中原通信」維護。該中心大樓投運後,其照明控制、安防監控、樓宇自控、電梯應急通信、LCD(液晶顯示器)語音發布等均採用自動化控制系統,需要這方面的核心技術。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我們。」近年來,正是秉承著這樣的初心,「中原通信」才在公司發展和市場需求中掌握了一項又一項核心技術,佔領了一個又一個市場。
2017年,該公司在西南市場,承攬了普光分公司採氣廠生產自動化通信信息、主體緊急疏散廣播系統改造、元壩氣田站場通信配套等15個工程項目;在「天分」管道市場,承攬了川氣東送高頻電源檢維修、前河灣自動化閥室改造等6個項目,維護長輸管線8條8000多公裡;在西北市場,中標中天合創通信維保項目,涵蓋了該廠區信息化建設服務內容。
對於內部市場,2013年,當油田啟動採油區智能化建設時,該公司還只能參與其中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SCADA部分還沒能力承擔。2015年,當該公司掌握自動化控制技術時,已經可以承擔油田信息化改造的大部分工作。到了2017年,該公司相繼承攬了採油三廠、採油二廠、濮東採油廠、天然氣產銷廠等單位的油氣信息化建設項目,本部市場實現了由基礎通信保障服務向信息通信技術服務轉型。
羽翼漸豐,搭平臺助力人才成長
在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該公司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
對於如何培養年輕的技術人員,趙棟有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就像造船,我們不會只給大家造船的材料,我們要激發他們對大海的渴望。技術人員自身的技術成長熱情才是我們能夠長遠發展的基礎。」
「常思變,敢作為」,在該公司專門組建的研發實驗室的牆上掛著這樣的大字。為了能夠為科研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技術研發部倡導技術民主,在技術方面不論資排輩,只有平等的討論和交流。
該部門引導技術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學習研究,並以市場需求和業務開發為中心進行專題和系統研究。他們鼓勵技術人員創新性地提出技術應用方案、業務推廣方案、技術優化方案,對具有實用價值的按科技成果進行獎勵。同時,該部門要求並鼓勵技術人員參與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掌握技術方案落實到後期運行維護的具體情況,提高技術人員的項目實戰和協調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該部門的7名技術人員成長很快。1983年出生的李強已經從一名通信的專項人才成長為「多面手」,現在是國家危化品實訓項目基地項目的主要技術負責人。2018年,他被評為中原油田第25屆「油田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作者李慧編輯雷茜)
(來源:中國石化中原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