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定律」從一個梗演變成生活中的魔性現象,不斷在「放狠話,」一次又一次的真香!我們早已見怪不怪。
可是為什麼人總逃不過真香定律呢?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皮特.高爾威澤說:人們的目標意圖與實施意圖的行動控制之間總是存在一些差異,當人們向其他人宣布自己的態度、計劃或者諾言的時候,已經在自己的內心把這種想法變成了現實,所以在此後的執行中,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當初信誓旦旦的承諾,往往就化為泡影。
其實,在我們大肆宣揚對某種東西的不滿或者發誓不會去做的時候,在這個宣揚和發誓的過程中已經將不滿的情緒發洩掉,心裡也已經開始慢慢接受,所以就很容易「真香!」
我們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因為各種因素發生變化,之前非常排斥或者不愛的事情可能因為時間的推移或者環境的影響已經由恨轉愛,這不就「真香」了?
很多時候,我們討厭一件事物,是因為了解的太過片面,甚至單單是道聽途說就給它下了定論,當我們真正的去了解這件事物,發現了全新的內容時,很可能會改變原來的想法。
「真香定律」雖然魔性,但它只是揭露人的本質,並不會對人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但一些心理暗示總讓我們掉進漩渦,怎麼都走不出來。
人總是很奇怪,越是自己沒有的東西,越是會特別在意。
拿我自己來說,我的五官還行,就是嘴巴長的醜了點,每次照鏡子總是盯著自己的嘴巴看,越看越覺得不好看。當看到女生的照片時候,也總是第一眼先看對方的嘴巴。
如果對方嘴巴長的很好看,就越發覺得自己丑到爆,除了羨慕嫉妒,更加感慨命運的不公。
我們大多人都是這樣,習慣性的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這些上面。
再比如我特別缺錢,做夢都想暴富,然後每天的時間還是被月薪三千的工作佔據,不敢跳槽不敢冒險,害怕自己連這三千塊都沒了。
越是這種心態,就越關注那些工資比我高、過得比我好的同學,感覺每天忙忙碌碌,結果一個月還沒有人家一天的工資多,看著人家的收入流口水,自己還在「吃糠咽菜」。
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沒有的東西上,只會感慨別人的光彩,忘記了怎樣去改變自己,結果在悲嘆中過完了美好的青春,而自己只學會了嫉妒和怨恨。
這些類似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稀缺心態」,簡言之,就是越缺少什麼,就越在意什麼,注意力的焦點被我們缺少的事物所佔據。
這種心態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讓我們對自己和很多事物的認知能力下降,執行控制力也變得不行,導致缺少的東西還是缺少,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迷茫和頹廢。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要想過的更好,獲得更大的成功,一定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只會計較當下眼前雞毛蒜皮的得失,最終得不償失。
自己沒有的東西就先讓它沒有,學會轉移注意力,多想想怎麼提升自己和改變自己的現狀,有些事情,不去想它也就沒事了。
當我們能夠利用自己的認知和意志擺脫稀缺心態的影響,使自己仿佛不缺乏任何東西一樣的去生活,那我們離更好的自己不遠了。
明知道自己不是名人也不是網紅,人還是習慣性的以為自己的尷尬和出糗會被很多人關注。
這種感覺,相信大家都有過吧。
比如自己被老師點名批評,總感覺全班都在看熱鬧,不自覺羞紅了臉,再比如當自己需要在公眾場合發言時,總覺得大家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一舉一動都會變得很謹慎,當我們穿了一件比較奇怪的衣服時,總覺得大家說話的聲音都是在議論自己。
我們總害怕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害怕自己的糗事被別人知道遭到大家的嘲笑,害怕別人的目光聚集在自己的身上。
其實,大多時候是自己想多了,別人根本沒有那麼閒的光去關注你。
我們認為自己的表現暴露在他人面前,會影響自己完美的形象,會讓自己在別人的印象中變得糟糕,實際上,可能別人根本沒有關注過自己,對自己毫無印象。
我們總是無形中賦予自己很高的被關注度,這種自己賦予的被關注度讓自己壓力很大,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不敢把最真實的自己展露出來。
如果只是不想把自己的糗事或者尷尬場面暴露,倒也還好,關鍵這種心理的作祟總讓我們失去自信,面對需要表現的場合顯得「畏畏縮縮」,僅有的才華也被這種心理的暗示搞的「雪藏」了。
這種心理暗示在作家書魚的《真香定律》中被稱為「聚光燈效應」,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時刻被關注,總是高估他人在意我們的城府,尤其是處於尷尬、被責備、失誤等負面情況中。
其實,所謂的聚光燈效應,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心靈的倒影,是我們自己心裡的想法導致的這種現象。
聚光燈效應,會讓我們產生杯弓蛇影式的自慚自怨的心理,這其實特別不好,我們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適當規避這些放大的心理效應。
要記住這句話「別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在意自己,該不要臉的時候就不要了。」
臉皮厚點,別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太重,該放開自己的時候就放開,該展現自己的時候就好好表現,把自己的閃光點暴露出來,這樣才會遇到伯樂,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能夠擺脫「聚光燈效應」,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論時,會活的通透很多,生活的更輕鬆和灑脫。
保持危機意識是好事,可是「危機意識」過了頭,就變成了消極性偏見。
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當遇到即將發生的事情時,總是更容易往不好的方面想,而且這種負面的情緒總是給自己很大的影響。
快樂總是很容易消失,而痛苦卻能伴隨人生很長的路。
當有人同時帶給我們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時,我們總是會想先聽壞消息,好消息得為壞消息讓步,如果壞消息能夠承受得住,好消息才會是真的好消息。
書魚在《真香定律》中提到:一、負面的、消極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為持久;二、當消極的信息傳來時,我們受到的觸動更明顯;三、我們會更優先關注消極信息。
對於企業和公司領導人來說,有這種消極性偏見的意識,會讓他們時刻保持警醒,不會為現有的成績而驕傲,能夠關注到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就像比爾蓋茨所說的「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這種意識能讓人們更理智和冷靜的觀察周遭,能夠及時的發現處理危機,但是過度的消極意識,總讓人長時間的處於低落和悲傷之中,看不到眼前的轉機和快樂。
長時間的消極情緒,對危險事物的捕捉能力很敏銳,而對擺在大好的機會過于謹小慎微,分析完一切利弊後很難去做出勇敢的決定。
一定程度上的規避風險是好事,過度的規避風險就會導致止步不前和消極痛苦。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消極的內容會讓人印象深刻,哪怕之後經歷很多快樂的事情,在快樂轉瞬即逝後,還是會因為那些消極的內容讓我們鬱鬱寡歡。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拆解」消極性偏見,不要讓那些壞消息和所謂的風險過度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別總是太過悲觀,讓大好的機會流失。
要學會分析風險和機遇,而不能因為機遇中存在風險就一直勇往不前,人生就這麼長,時間可經不起這樣浪費。
被負面信息耽誤的時間和快樂都是在浪費人生。
我們總是關注身體是否健康,忽略掉心理是否健康,其實心理的健康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身體是否健康。
人生短短幾十年,一定要會想會活,想得開才能活得好。
很多時候過的不好,都是因為自己給自己太多負面的「心理暗示」,尤其是上面三種心理效應是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東西。
別總盯著自己的短處,忽略自己的長處,這句被我們說爛了的名言,幾人能做得到?
擺脫稀缺心態、拒絕聚光燈效應、拆解消極性偏見,當我們能夠真的讓這些「心理暗示」消失的時候,也就是成為內心強大的成功者之時。
書魚的《真香定律》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很多,從質樸明了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看透了生活,也看清了未來。
以此文獻給那些因為自我「心理暗示」作祟而焦慮痛苦的人們,希望大家都可以活的簡單快樂。
作者簡介:加貝i,勵志環遊世界讀遍人生故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生活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