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同行·平安建設】盜竊過程被發現 公然奪取財物以搶奪罪論處

2021-01-10 澎湃新聞
【與法同行·平安建設】盜竊過程被發現 公然奪取財物以搶奪罪論處

2020-06-12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報訊 日前,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審結一宗搶奪案件,依法判令被告人唐某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4000元。

唐某與同案人何某(另案處理)事先合謀盜竊作案。2016年5月19日,唐某駕駛摩託車乘載同案人竄至潮安區浮洋鎮一車行前面,見被害人放於該處的小汽車的駕駛室一側的車門沒關,遂準備盜竊車內財物。唐某駕駛摩託車在旁邊負責接應,何某走近小汽車並將身體伸進車內準備盜竊副駕駛座的財物。此舉動被坐於汽車後座的被害人發現,被害人喊叫並用手抓住同案人戴在頭上的摩託車頭盔。同案人將摩託車頭盔脫掉並用手推開被害人的手,後奪走被害人一方放在副駕駛座上的手機等物品。唐某明知何某公然奪取被害人一方的財物,仍在附近繼續接應,並在何某得手後載其逃離現場。

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唐某與何某雖系事先合謀盜竊被害人的財物,但在作案過程中,被害人當場發覺何某盜竊其放在汽車副駕駛室的財物,由於其坐在車後座來不及抗拒,情急之下抓住何某的頭盔。何某解開頭盔並用力推開被害人的手,其行為只是為了直接擺脫,並非以暴力、威脅手段對被害人實施壓制後抗拒抓捕。該行為並未對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構成直接威脅,不能視為同案人使用暴力、脅迫等強制方法搶走被害人的財物。故何某在此種情形下公然奪取被害人的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搶奪罪,而不是搶劫罪。唐某明知何某公然奪取被害人一方的財物,仍在附近繼續接應,並在何某得手後載其逃離現場,何某搶奪被害人的財物並不超出唐某主觀犯意範圍,故唐某與何某構成搶奪罪的共犯,遂依法作出以上判決。

法官提醒:廣大車主要提高防範意識,不要在車內儀表臺、車座等明顯位置存放貴重物品,離開車輛時,要確保所有門窗已關好,以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林修佳 陳靜純)

轉自:潮州日報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潮安法院

原標題:《【與法同行·平安建設】盜竊過程被發現 公然奪取財物以搶奪罪論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公開盜竊」與「搶奪罪」區分梳理
    應當說,贊同該類行為以盜竊罪論處的僅有一篇,絕大多數文章還是贊同通說觀點,對該類行為以搶奪罪論處。因篇幅有限,將文章的摘要附上。1、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明祥:《也談盜竊與搶奪的區分》,《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
  • 毛翠玲:淺析盜竊罪與搶奪罪的界分
    我國刑法第264條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情節中主要包括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以及扒竊;第267條中規定到,搶奪罪即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公然奪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關於搶奪罪區別於搶劫罪的界分點說明
    第269條單獨做出說明: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界分搶奪與搶劫犯罪的要點應當注意的是,一般在題目設計上為了區別於搶劫和盜竊,可能出現的案件表述為「公然奪取」。但是在界分搶奪與搶劫犯罪時,搶奪畢竟包含暴力的成分,暴力奪取財產,如何判斷暴力僅僅指向財物是個難以直觀判斷的問題。在個別難度較高的題目中,情節較為豐富,難免也會表現得較為隱晦,從而讓考生在該罪與搶劫之間發生混淆。
  • 如何區分搶奪罪與搶劫罪?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搶奪罪和搶劫罪不夠了解,搶奪罪與搶劫罪都以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為月的,主體要件也基本相同,並且都帶一個「搶」字。但兩者也有較大的區別。法妞網友諮詢:如何區分搶奪罪與搶劫罪?馬志良律師解答:搶劫罪(刑法第263條),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所謂暴力,是指行為人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者強制。搶劫罪的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施以打擊或強制,藉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從而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
  • 搶劫罪、搶奪罪若干問題研究
    (二)兩罪之區別  泛泛而論,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性手段當場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搶奪罪是指乘人不備、公然奪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兩罪的區別主要是:直接客體不盡相同。搶劫罪的犯罪客體是複雜客體,既侵犯公民財產權,同時也侵犯公民人身權。而搶奪罪只侵犯公民財產權;犯罪主體不盡相同。搶劫的罪的主體可以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 搶劫罪、搶奪罪、盜竊罪、詐騙罪
    1.搶劫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實施暴力、脅迫等強制手段––壓制對方反抗––對方因為無法反抗而放棄財物––行為人取得財物。例如:攔路搶劫,既侵犯公私財物也危害人身。
  • 2018山東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考試:盜竊、搶奪、搶劫罪的區分
    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法律知識考試《盜竊、搶奪、搶劫罪的區分》,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盜竊罪、搶奪罪和搶劫罪是考試中常見的罪名,本文就這三個罪名進行區分,旨在消除大家在做題時的困擾。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行為。以牟利為目的,盜接他人通信線路、複製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複製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的,以盜竊罪論處。
  • 【法案故事】搶奪罪!男子假裝到店購物,乘人不備搶走香菸、雞腿...
    、搶劫罪、盜竊罪很多人對這幾種罪名傻傻分不清今天嵩法君就帶大家從一起案件中了解一下嵩明法院認為:被告人唐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結夥公然搶奪他人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搶奪罪,依法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嵩明法院判決:一、被告人唐某犯搶奪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二、責令被告人唐某退賠被害人損失。
  • 2020年甘肅省公益崗考試公基:由「明搶暗偷」談搶奪罪與盜竊罪
    搶奪罪與盜竊罪是我們在學習刑法分則部分內容時兩個非常重要的罪名,也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財產型犯罪。但是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經常產生一些疑惑覺得兩個罪在某些情況下又特別相近,因此也就常常區分不開。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兩個罪的區別究竟在哪裡?首先,什麼是搶奪罪?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如何辨析搶劫罪和搶奪罪
    簡單理解就是說,當所有權人從盜竊者手中把自己的所有物偷回來,那不算是盜竊罪,而如果是第三人再從竊賊手中偷走該物的話,則又構成了新的盜竊罪。  第二、都是針對於財物的犯罪。  無論是這兩個罪名中的哪一個,它們的犯罪行為所針對的目標都是財物。
  • 遊濤|| 強行奪取被行政機關扣押的本人財產之性質
    很多學者都認為,盜竊、搶奪、搶劫本人所有而被他人合法佔有的財產應當以盜竊罪、搶奪罪或搶劫罪定性。少數學者認為這種行為「是不當救濟行為,在性質上屬於行政違法行為」,不構成犯罪。還有觀點認為應以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論處。爭議點主要集中在:一是財產性犯罪所保護的法益是什麼,二是受國家機關委託行使行政任務的人員能否成為妨害公務罪的犯罪對象,三是對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的理解和適用。
  • 是詐騙、盜竊還是搶奪
    李某察覺到顏某行為異常遂詢問支付情況,這時顏某趁李某不備,在未支付彩票價款的情況下攜彩票逃跑,李某發現後立即追趕未追上。盜竊罪、搶奪罪的犯罪對象必須是他人佔有的財物。刑法上的佔有與民法上的佔有不是等同概念,前者重在事實上的「支配」,強調的是對財物實際支配的狀態和事實。本案中,李某將彩票交給顏某的過程發生在其經營的彩票店內,場所帶有的佔有宣示效果非常明顯。彩票店處於李某實際控制下,彩票的佔有支配關係並未隨著交到顏某手裡而轉移。李某無論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沒放鬆對彩票的密切關注。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搶劫罪和搶奪罪的區別與聯繫
    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搶劫罪和搶奪罪的區別與聯繫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搶劫罪、搶奪罪和盜竊罪三者的構成...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搶劫罪、搶奪罪和盜竊罪三者的構成情形。一、搶劫罪和盜竊罪的區別搶劫罪: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如灌醉、迷倒等),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首先,搶劫罪的核心是針對人身實施壓制反抗,劫取財物,從而行為人取得財物的行為。
  • 搶奪罪刑法規範總整理(2019.10.22更新)
    盜竊、搶奪、搶劫毒品後又實施其他毒品犯罪的,對盜竊罪、搶奪罪、搶劫罪和所犯的具體毒品犯罪分別定罪,依法數罪併罰。走私毒品,又走私其他物品構成犯罪的,以走私毒品罪和其所犯的其他走私罪分別定罪,依法數罪併罰。
  • 從一則案例分析盜竊、搶奪和詐騙罪的區別
    【分歧】  關於本案中林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林某乘計程車公司不備,將他人之物強佔為己有,構成搶奪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林某謊稱租車,將他人之物佔為己有,構成詐騙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林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