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柳居菜館始建於民國初年,因座落於秦淮河畔綠柳之中,故名「綠柳居」,以經營正宗素菜和精美清真佳饌聞名遐邇。
民國年間,崇尚素食的孫中山先生,及注重美容的宋氏姐妹,經常光顧綠柳居,國民黨軍政要員,蔣介石、白崇禧、孔祥熙等人均為綠柳居常客,不過這些也導致解放後,綠柳居在南京一度銷聲匿跡。
1963年,綠柳居由秦淮河畔移址至南京市太平南路,並邀烹飪名廚陳炳鈺領銜掌勺,經營正宗素菜至今。
綠柳全素宴的名菜。
發財羅漢齋
相傳,古時候有一寺廟方丈曾派遣18名和尚外出化緣,眾人歸來時都各自帶回一樣果蔬,有蓮子、紅棗、香菇、木耳等。於是,老方丈命人將這18種原料放在一起燴成了一大鍋,當眾和尚看到這道色澤鮮亮,五彩斑斕的雜燴菜時,均不忍下箸,紛紛圍觀,故名曰:羅漢觀齋。
製法:根據季節變化,選取西蘭花、西紅柿、口蘑、筍、木耳、香菇、紅棗、蓮子、板慄等18種蔬菜原料,切成大小一樣的丁,入鍋用熱水加熱燙至半熟,去處蔬菜的異味,撈出瀝乾後,另起鍋放入素高湯中燴制,加入調味料淋上芡汁,噴上麻油即可。
點評:口感豐富,色澤亮麗。
雙味長江刀
每逢江南桃紅柳綠之時,正是刀魚肉嫩味美之際,綠柳居的傳統名菜「素刀魚」以豆腐皮、土豆為主料,輔以魚筍絲,紅綠辣椒絲精製而成,不僅色澤誘人且外形和口味均與真刀魚不相上下,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食客也能一享長江三鮮的美味。此菜餚獲「中國名菜」金獎稱號。
幹切素火腿
此菜是用精製豆腐皮卷扎後在香滷中浸泡用文火煮燉而成。民國時期,蔣介石、宋美齡一次在眾人陪同下到綠柳居用餐,隨從向蔣宋二人推薦這道菜,蔣介石品嘗後點點頭說:「味道不錯,就像我們浙江金華的火腿。」素火腿由此得名。此菜餚獲「中國名點」稱號。
秘汁大鮑魚
此菜是綠柳居的傳統葷名素菜的代表作之一,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宴請香港客人,請綠柳居的廚師為他設計一桌檔次高的素筵,這道菜就是這桌素筵的主菜,宴會後趙樸初對它讚不絕口,其營養價值不輸真鮑魚。
宮廷酥脆鱔
《金陵野史》中記載:榮國府宴中,賈母信佛,不能吃葷食、王熙鳳為了討好賈母,命廚房想辦法出花樣,有記載的就有「茄夾」和「仿鱔」,原材料其實就是香菇,很考驗廚師的刀工。
雲霧藏經卷
這道菜是用海苔裹著豆腐皮絲、香菇絲、胡蘿蔔絲等精緻而成、營養豐富、口感爽滑。1997年,佛教協會茗山長老品嘗這道菜餚時說:此菜讓我想起了藏經樓內的經書,就叫「捲軸藏經」吧,故名。
製法:將豆腐皮、胡蘿蔔、金針菇切成絲,將豆腐皮下油鍋煎炸,瀝乾油後,放入切好的胡蘿蔔絲和金針菇絲加入調味料,炒製成餡心。取一張燒海苔,將餡心捲入,用麵粉糊封口,改到切成1.5寸長左右的段,將海苔段炸至成熟,淋上調好味的芡汁即可。
點評:酥脆芳香,營養豐富。
白果滑雞丁
銀杏雞丁最早是一道寺廟菜。南朝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早晚到寺院禮佛,講演佛經。一生多數以素食為主,「雞丁」其實是經御廚和民間多次改良的油麵筋,銀杏具清談止咳、溫肺益氣,定喘的功效,改善心腦血管之循環,降低膽固醇、改善高血壓等症狀。綠柳居在創建初期就將這道菜餚重新發掘整理出來。
素菜包
製法:將麵粉加入溫水製成麵團,擀成原皮。漿青菜燙熱切碎,加入香菇、黃花菜、木耳等製成餡心,將餡心包入麵皮中捏成包子的形狀,上蒸鍋蒸熟。
點評:麵皮鬆軟,青菜餡心碧綠,回味香甜。
素什錦
製法:選取時令的黃花菜、筍、黃豆芽、胡蘿蔔、香菇、木耳等10種以上的蔬菜,切成絲,根據原料本身的質地分別下下鍋炒製成熟,燴制拌勻,淋上麻油即可。
點評:營養豐富,清爽可口。
來源:新餐飲講習所、《map城市指南》
感恩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