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停地鏤刻,比喻持之以恆,堅持不懈。鍥,鏤刻:舍,停止。這則成語來源於《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他反對天命,不信鬼神,認為大自然的運行是有它的規律的,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並主張因地制宜,使天時為衣業服務,發揮人的才能,促使萬物增長變化。這些見解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荀子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寫過一篇名叫《勸學》的文章,運用許多確切的比喻,來動勸導人們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
其中許多議論精闢透徹,富有啟發性。文章一開始就寫道,人接受教育、尋求學問,是不可廢棄的,靛青這種染料是在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它的顏色卻比藍草更深。這是他用來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者後人勝過前人。這就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又用鏤金石來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他寫道,刻下就停下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
所以人們要用「偰而不舍」的精神來學習,這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荀子在《動學》篇中還寫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不一步一步地走,不會到千裡之遠;不是條一條小河的水匯合起來,不會成為江海。它用來比喻學習是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的學問和淵博的知識,是一點滴積累起來的。他的這些見解,現今還常被人們在教育中引用。
「親痛仇快」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使自己人痛心、反對,使敵人高興。親:指自己人。仇:指敵人。這則成語來源於《後漢書朱浮傳》: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大封功臣,但有個名叫彭寵的功臣卻沒有被封。彭寵原為漁陽(今北京密雲)太守,曾出騎兵幫助劉秀平定王郎之亂。劉秀稱帝後,旁人都升高官,而彭寵仍當原官,因此心裡很不平漁陽屬幽州牧朱浮管轄。朱浮是個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漁陽徵收錢糧。
彭寵居功自傲,不肯發送,並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寫信去罵了他一頓。這樣,彭寵對朱浮更怨恨了。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寵行為不軌,說不定會造反。於是光武帝召彭寵到京都來。彭寵知道這是朱浮在做小動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許。這下彭寵更懷疑並且畏懼起來了。彭寵的妻子平時就愛幹預丈夫的事,勸彭寵不要去京都,自己獨立。
彭寵聽從了她的話,拒絕應召入都,並出兵2萬餘攻打朱浮。朱浮聽說彭寵發兵來攻,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說「現在國家剛剛太平,文武百官不管本領大小,都在為國家建功立業,而你卻發狂地自暴自棄。你應該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親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敵感到高興。」彭寵看了這封信後,沒有聽從朱浮的勸告,仍然發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薊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後,趕緊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寵擊退了援軍,把朱浮困在薊城裡。後來,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薊城。
彭寵奪得薊城後,自稱燕王,一時間得意洋洋,但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後來,人們把「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引伸為成語「親痛仇快」,用來對於自己人做出損害自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責備和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