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現象是,人們總是喜歡把古詩詞中的某些詩句或詞句加以改造,引申和創新,使得原有的詩詞從此有了不一樣的意味。譬如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本來寫的是園內的大好春光,如今卻被人解讀為妻子出軌,成語「紅杏出牆」也因此而來。對待這種現象,我只想說,大伙兒的想像力實在是太太太太豐富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春蠶到死時方停止吐絲,蠟燭燃成灰燼時蠟淚才幹。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在李商隱的「無題詩」中,大多數描寫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此首詩也不例外。因為「絲」與「思」同音,故以上兩句詩的原意是「我」對你的思念如春蠶吐絲一般永不休止,對你的情至死不渝;因牽腸掛肚的思念而流下的淚水只有在「我」如蠟燭般燃為灰燼時才停止流淌。
而現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儼然已成為讚美老師的詩句。或許是因為春蠶和蠟燭所具有的無私奉獻品質,所以才將這兩句詩和辛勤的園丁——老師聯繫在了一起。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隨風潛入夜晚,悄無聲息地滋潤萬物。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春季的夜晚,詩人杜甫因見春風帶來了細雨而喜,故有感而發,作了這首《春夜喜雨》來稱頌春雨懂得時節的需求,從而隨風潛至的無私品格。值得一提的是,春雨似乎存有人性,理解「默默無聞」和「做好事不留名」的含義,因此專門挑選夜晚「隨風潛入夜」並「潤物細無聲」。所以呢,以上兩句詩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道,成為了讚美老師的詩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凋落的花並不是無情之物,待它化作春泥將會更好地培育新花。這兩句詩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鴉片戰爭前夕,詩人龔自珍因對腐朽的清政府已不抱有任何希望,故決定辭官回鄉。「落紅」是詩人的自喻,詩人不是冷血動物,辭官回鄉是為了更好地奉獻國家。詩人在家鄉興辦書院,開課講學,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傳達了變革的思想,因此是「化作春泥更護花「。以上兩句詩同樣成為了讚美老師的詩句。
天涯何處無芳草。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哈哈哈,你以為的不是真的你以為。「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蝶戀花·春景》,這句詞的前一句是「枝上柳綿吹又少」,是詞人對春季韶光易逝的感嘆和惋惜。如今,「芳草「卻被比作女子(有時也可以是男子),而「天涯何處無芳草」也成為了對痴情漢(女)的寬慰。
其實,江湖上還流傳著另一種帶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口頭禪,待我娓娓道來: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非在校園找。本來數量就不多,況且質量又不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先去笑會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這句詞出自金代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是此詞上片的首句,完整的上片詞句如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從中可以得知,「直教生死相許」的主語是大雁,大雁,大雁。然而,現在的通用版本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樣說倒也是行得通,愛情本來就是世間共有的,又何必拘泥於主語是誰呢?
文章到此為止了,最後來一句深情的結束語吧:我喜歡你的一本正經,也喜歡你的胡說八道,更喜歡你對詩詞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