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幾十年來一直是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2021-01-09 第一財經

編者按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訂。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衛了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反映抗美援朝戰爭,謳歌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為國產戰爭故事片的一個重要題材,湧現出《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一大批優秀影片,充分展現了志願軍與侵略者浴血奮戰,全國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戰爭,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材。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解放軍報微信將陸續推出「抗美援朝經典影片」系列文章,和你一起回顧當年那些振奮人心的優秀作品。

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國最優秀的戰爭影片之一,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接收某陣地後,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堅守坑道,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24天,最終迎來大部隊反攻勝利的故事。

 

《上甘嶺》劇照

要想了解這部影片,就必須得介紹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到11月25日結束,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志願軍先後投入作戰的有第15軍、第12軍等部約4萬人。上甘嶺戰役參戰的志願軍部隊湧現出大批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在43天的戰鬥中,僅第15軍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志願軍戰士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使得上甘嶺成為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也從此成為了人民軍隊乃至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高地。

 

志願軍戰士在上甘嶺英雄陣地歡慶勝利

影片的主要編導:林杉(1914~1992),浙江慈谿人,著名電影劇作家。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藝術副廠長、中國影協書記、《大眾電影》主編。著有電影文學劇本《呂梁英雄》《劉胡蘭》《豐收》《上甘嶺》《黨的女兒》等。

沙蒙(1907~1964),河北玉田人,著名電影導演。曾任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導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趙一曼》《上饒集中營》《豐收》《上甘嶺》等。

1953年10月,韓戰停戰協定剛剛籤訂完,時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秘書長的林杉,參加了第三屆祖國赴朝慰問團。在朝鮮,林杉參觀了一個紀念志願軍出國作戰三周年的展覽,在一座標有「上甘嶺戰役規模與作戰情況」的模型前,一名十八九歲的青年戰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動人而樸素的語言,向參觀者介紹戰友們如何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坑道鬥爭,終於使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取得了最後勝利……此時,林杉感到全身熱血沸騰,產生了要在銀幕上展現他們英雄風採的強烈衝動。

林杉回到北京後,遇到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的導演沙蒙。沙蒙聽完林杉朝鮮之行的講述之後,非常激動:「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呀!」隨後堅定地說:「走,到朝鮮去,必須要拍攝《上甘嶺》!」

 

電影《上甘嶺》拍攝工作照

為收集素材,體驗真實戰爭環境,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採訪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在此基礎上,編導對戰役進程、戰鬥故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現,對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進行了高度概括。他們並沒有面面俱到地反映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把視點投向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群像。

影片人物刻畫鮮明生動,如張連長、通訊員、女衛生員、炊事員老王等,各個形象鮮活,有血有肉。這些成功的銀幕形象也都有生活原型,如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張計發,是一等功臣、志願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七連連長,也是小學課本裡《一個蘋果》的作者;影片最後堵敵人槍眼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的原型就是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影片中唯一一個女性、衛生員王蘭的原型是上甘嶺陣地上的女衛生員王清珍。編導林杉還在劇本的最後頁碼上特別註明:王蘭的原型就是衛生員王清珍。實際上劇本中女衛生員王蘭雖是以王清珍為原型,但她同時也綜合了其它許許多多志願軍女戰士、女衛生員的身影,因而其事跡顯得更加生動、感人。

 

高寶成飾八連連長,張亮飾通信員。

 

影片中張連長的原型——張計發

 

劉玉茹飾衛生員王蘭

影片成功再現了志願軍戰士的英勇形象,將戰爭的殘酷場面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影片公映後,觀眾反響熱烈,獲得了巨大成功。

說到電影《上甘嶺》,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氛、表現主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由於歌詞第一句是「一條大河」,許多人就將這首歌叫做《一條大河》。作詞喬羽,作曲劉熾,這是喬羽和劉熾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倆在電影《祖國的花朵》成功合作了膾炙人口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而這次合作,更是產生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色彩的不朽之作。

 

《上甘嶺》劇照

 

影片中《我的祖國》是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領唱。圖為郭蘭英五十年代演出劇照。

電影《上甘嶺》和歌曲《我的祖國》,熱情謳歌了志願軍官兵堅守陣地的頑強精神和保衛和平的堅定信念,讓更多的人了解上甘嶺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影響和教育了幾代人!

 

1958年志願軍撤離朝鮮前在英雄陣地上甘嶺宣誓

(作者系軍史專家)

相關焦點

  • 血戰上甘嶺
    然而,退伍復員後整整33年,他幾乎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自己堪稱傳奇的功績,也沒找任何一級組織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請求,只是默默紮根農村帶領村民種桑養蠶,甚至為了給村裡修路不惜個人舉債。幾十年來,蔣誠只穿綠軍裝。當老伴陳明秀勸蔣誠換下那條老舊的綠軍褲時,他倔強地說。「我是國家的人,我還要為國家做事的!」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據一位在坑道裡呆了20天的15軍45師攝影員回憶:「坑道裡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坑道裡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瀰漫在坑道裡,讓人窒息。坑道裡最缺的是水,壓縮餅乾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沒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衝鋒鎗守在坑道口。」
  • 慘烈上甘嶺戰鬥:戰士腸子噴出活活疼死
    61年前,小學課本裡「一個蘋果」原型張計發連長領著他在被稱為「英雄戰場」的朝鮮上甘嶺浴血奮戰,英勇殺敵。  值此抗美援朝停戰60周年之際,懷著崇敬的心情,記者探訪了一位居住在雷波縣中田鄉,曾在上甘嶺浴血奮戰,榮立集體一等功、個人三等功的81歲老兵戚成富。
  • 上甘嶺戰役打的有多慘烈?坑道被打短五六米,送一個蘋果立二等功
    乍一看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可這個蘋果真的來得很不容易,它的背後是上甘嶺戰役慘烈的一角縮影。 1952年10月14日四時,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多架飛機對著十五軍30公裡防禦正面開始火力。
  • 為什麼過了幾十年,125一直都是摩託車的代名詞?老摩友說了實話
    為什麼過了幾十年,125一直都是摩託車的代名詞?老摩友說了實話在80年代,能騎輛摩託車出門是件很風光的事,誰家要買了摩託車,那絕對是有錢人,當年的萬元戶到了今天,都可以稱為億萬富豪了。其實直到現在,125都一直是摩託車的代名詞,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如此,為什麼大家心中認為的摩託車就是125呢?當年的摩託車對於大家來說,只不過就是個代步工具,那時的交通工具並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騎摩託車出門會快捷便利很多。
  • 抗美援朝:蔣介石聽到美國在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話!
    抗美援朝:蔣介石聽到美國在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最著名的應該是「上甘嶺戰役了」,這是一場美國聯軍進攻,中國志願軍防守的戰鬥,這場戰鬥發生在一個小山頭上。一開始美軍認為,佔領這裡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但是任誰也想不到的是,就是圍繞這個小山頭的戰役,竟然成了朝鮮戰場上,一場空前的「絞肉機」大戰。
  •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
    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發起的,原先準備是小規模戰鬥,最後發展成為戰役級別,雙方傷亡超4萬多人,能最後從上甘嶺走下來,都是幸運的。參加此戰的一位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這名美軍老兵名叫麥·卡拉漢。1952年10月,身材高大的23歲美國陸軍二等兵麥·卡拉漢,跟隨部隊在上甘嶺南面的三八線附近集結待命。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範佛裡特的「攤牌作戰」公然攤牌了。美軍集中40架飛機、320多門大口徑火炮,27輛坦克,以罕見的火力密度,傾瀉在五聖山前沿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兩個連防守的陣地上。
  • 原創話劇《上甘嶺》傳承「上甘嶺」的滿腔熱血
    2020年是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當年我軍和敵軍實力相差懸殊,但我們為什麼堅持要打這場戰爭?什麼是堅守的力量?11月7日和8日,話劇《上甘嶺》將在天津大劇院進行兩場演出,相信這部話劇會帶給你答案。
  • 上甘嶺戰役秦基偉與前方通話時被戰士打斷,戰士說:你別囉嗦了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0多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消滅敵寇2.5萬餘人。上甘嶺一戰,打出了我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上甘嶺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光輝範例。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1952年10月14日這一天,是以後中國陸軍和美國陸軍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激烈悲壯的上甘嶺戰役打響。根據當天的指揮所桌子上的天氣報告顯示,這一天的的上甘嶺陣地,本來是一個萬裡無雲的晴天,可是在後來參戰人員的回憶錄中,大多數都描述那是一個灰濛濛的陰天。這是為何?
  • 足跡| 葉青講述《英雄兒女》《上甘嶺》幕後故事
    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給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戰鬥慘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作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1952年10月,志願軍和朝鮮軍隊掌握了朝鮮半島上的主動權。而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裡特為了扭轉局勢,寫信給遠東軍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說要想扭轉局勢,必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讓對方陷入被動防守,後者同意了。「聯合國軍」制定了「攤牌行動」,企圖改變朝鮮半島的局勢。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他也一針見血地提出了我們幾天來作戰中存在的問題。秦軍長認為,現在看起來我們要和敵人反覆爭奪陣地,既要講戰術,又要用火炮,你用力大,敵人用力更大,而我們的兵力和彈藥跟不上。有後面兵力不足問題,也有前面兵力使用過大的問題。  桑傳寶記住這樣一個場景,上甘嶺兩個高地奪回後,秦基偉才回到自己的住處,這時已是清晨5點。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指上甘嶺攻勢)。11月26日,15軍司令部發布上甘嶺戰役戰績公報:「在43天的戰鬥中。我打退敵排以上進攻900餘次,與敵進行大規模爭奪戰29次,以11529人的傷亡代價,斃、傷、俘敵25498人,擊落擊傷敵機300架,擊毀敵坦克40輛,大口徑炮61門,使敵所謂『一年來最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 上甘嶺陣地上的捷報傳單是怎樣印刷傳送的
    這一組在上甘嶺陣地上印刷傳送的捷報傳單,顯得格外珍貴。它們曾在上甘嶺戰場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捷報傳單大小不一,字跡也不十分規範。經過戰火的洗禮,紙張已經泛黃,破舊不堪。就是這樣的一些捷報傳單,當年在上甘嶺戰役中,從一個陣地傳入另一個陣地,從一個坑道傳入另一個坑道。戰士們爭相傳閱著英雄的事跡和勝利的消息,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激勵。    1952年10月24日,上甘嶺戰役仗越打越激烈。勝利的消息和英雄事跡源源不斷地從作戰指揮部裡、從由前方下來的運輸員和傷病員的嘴裡傳來。
  • 抗美援朝老兵上甘嶺戰役三次榮立戰功,如今想找到當年的老戰友再見一面
    幾十年來和其他老照片放在一起,林志洲並沒有注意到照片背後的贈言。1950年韓戰打響時,他還不滿18歲,「那個時候熱血沸騰,就想上戰場去。」1952年8月,林志洲所在的24軍徒步穿過鴨綠江浮橋進入朝鮮。「每天白天休息,防止被敵人發現,晚上急行軍,我們還背著56斤的裝備。」1953年1月,林志洲所在部隊接防15軍,來到上甘嶺陣地,在上山途中經過一道山谷,山谷裡密密麻麻埋的全是15軍的烈士,他們連再次宣誓要為烈士報仇,誓死保住陣地。
  • 美軍兵敗上甘嶺,蔣介石拍手稱快: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上甘嶺戰役震驚世界!蔣介石終於硬氣一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推薦語:俗話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句詩句道盡了多少少兒郎的無奈。戰爭對於我們而言殘酷異常,它剝奪了太多無辜的生命,也帶給了華夏大地太多的苦難...中國解放軍是一支愈挫愈勇的軍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磨鍊了我們的意志,抗美援朝戰爭錘鍊了我們的品格。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上甘嶺,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距離朝鮮金化郡的東北偏北約4公裡,金剛裡以東約2公裡。它兩側的兩個高地互為犄角,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