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2020-12-22 大眾網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望英雄 眉目有山河

崔建功(右)接受作者採訪

秦基偉在朝鮮道德洞十五軍指揮所前

作者釆訪張蘊鈺(右)併合影

秦基偉(左二)在道德洞十五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

  1986年秦基偉(左二)重返戰鬥過的上甘嶺

  ◎吳東峰

  作者簡介

  著名將帥傳記作家。曾任新華社軍事記者、廣州軍區《戰士報》副社長、廣州出版社副社長、廣州市文聯巡視員等。代表著作有《毛澤東麾下的將星》《開國將軍軼事》等,曾獲首屆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大獎、首屆中國優秀中短篇傳記文學獎等。經過數年艱辛採訪,史實與細節互證,已完成《一條大河——話說秦基偉》初稿。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上甘嶺,是位於朝鮮五聖山下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如果從空中鳥瞰,這個小村子在五聖山伸出去的兩個山腿間,在軍事上,這兩個山腿被稱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再往前便是美軍控制的平康、金化、淮陽(美軍稱「鐵三角」)地區。1952年10月,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戰在這裡爆發。從此,「上甘嶺」村名被升格為該戰役名。

  1952年初春,38歲的秦基偉軍長率志願軍十五軍接替二十六軍的防務,在朝鮮中線的「鐵三角」地區,約30公裡寬的正面擔任防禦作戰任務。在部署作戰任務時,彭德懷司令員曾明確指示:「五聖山是朝鮮的中線門戶,五聖山失守,後退200公裡就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部隊完成布防任務後,秦基偉立即一頭鑽進他那間小草屋裡,起草了一份《有關今後防禦作戰的指導思想》報告,提出建立突不破的防禦陣地的作戰方案。

  1952年10月14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秦基偉突然被一陣猛烈的轟炸聲震醒。美軍集中16個炮兵營的300多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同時向五聖山猛烈轟擊,五聖山前後左右的大小道路均遭敵封鎖,方圓數公裡內硝煙瀰漫,已成一片火海。

  2012年11月27日,時任作戰參謀的桑傳寶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道,秦基偉進入作戰室後問他:「今夜炮打得特別激烈,敵人是佯攻,還是主攻?」他答:「五聖山方向落彈密集,軍長,我看不像佯攻,美國人是想偷襲我們的冷門。」

  上甘嶺是五聖山下的一個小村子,它正好位於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中間。桑傳寶回憶道,敵人突然猛攻上甘嶺,秦軍長確實有點意外,但他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應對。

  桑傳寶介紹說,秦基偉半夜進入作戰室後,就沒有離開過,守著電話機前關注著五聖山的情況。十五軍指揮所的掩蔽部狹窄矮小,身材高大的秦基偉運籌帷幄時喜歡大步來回走動,這時只能坐在軍用地圖和沙盤面前沉思。

  半個世紀後的2003年11月1日,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在北京接受筆者採訪時介紹,當時計算美軍放炮總量,是在碗裡丟豆子的辦法統計,敵炮聲響一下,統計員就往碗裡丟一粒豆子。還有按響點做記錄,作為補充判斷。這個統計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基本上不會有大錯。軍師的偵聽站和兩個中心觀察所反饋:陣地表面巖石被擊碎成粉末狀,達一尺多厚,山地標高削低兩米,部分坑道被炸毀。

  秦基偉對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說:「敵人拉開了大打的架勢,我們要做好長打的準備。」

  經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敵人經過長期準備而發動的—次軍事行動。敵人進攻的目標,是易守難攻的五聖山前沿,企圖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拿下五聖山,進而中間突破,妄圖得到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

  10月14日拂曉後,美軍兩個營、韓軍四個營的兵力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守備五聖山兩個高地的官兵,與10倍於己的敵人進行了30餘次的反覆爭奪,因傷亡太大,不得不退進坑道堅守。

  2000年8月11日在河南雞公山,十五軍四十五師老師長崔建功接受訪談時,回憶說當時向秦軍長報告表面陣地丟失的情況,秦軍長的回話沉鬱頓挫,擲地有聲:「急什麼?丟了,再想辦法奪回來!」

  秦基偉對崔建功說:「敵人的攻勢不同尋常,估計會出動2至3個師的兵力,看來要打個幾個星期以上,我們可要做好打大戰打惡戰的準備。」

  反擊戰發起時,軍長秦基偉、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等在指揮部緊張地關注著前線的戰況。我軍官兵浴血奮戰,又奪回陣地。作戰參謀桑傳寶回憶說,他把已拔掉的兩面小紅旗又插回了地圖上五聖山前的兩個高地。

  崔建功在訪談中談道,自10月14日以來,秦基偉幾乎不間斷地與自己通電話,了解情況,部署任務,提出建議。他也一針見血地提出了我們幾天來作戰中存在的問題。秦軍長認為,現在看起來我們要和敵人反覆爭奪陣地,既要講戰術,又要用火炮,你用力大,敵人用力更大,而我們的兵力和彈藥跟不上。有後面兵力不足問題,也有前面兵力使用過大的問題。

  桑傳寶記住這樣一個場景,上甘嶺兩個高地奪回後,秦基偉才回到自己的住處,這時已是清晨5點。秦基偉的隱蔽部離作戰室不遠,是一個長方形的兩間地堡,外間也掛滿地圖,內間無床,是地炕,炕上一張簡陋的行軍床,兩個子彈箱拼成的床頭櫃。凡是進過秦基偉隱蔽部的官兵,記憶最深的是貼在床頭柜上方牆上的「我們熱愛和平」的宣傳畫:一男一女兩位少年兒童,滿臉稚氣,天真活潑,深情地抱著即將起飛的「和平鴿」。

  「部隊打勝仗,就靠一口氣」

  「白天陣地被敵人攻佔,夜間我們發起反擊,奪回陣地,反反覆覆,仗打得異常激烈和悲壯。」崔建功師長晚年曾如此與筆者回憶上甘嶺頭七天的戰鬥。

  崔建功將軍告訴筆者,上甘嶺大戰爆發後,秦基偉每天都與他通電話,此時秦軍長語調極平和,分量則重千鈞。崔建功回憶,他們立即召集作戰會議,下定決心。會後,他在電話中向秦基偉表態:「一號,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

  四十五師按照秦基偉的部署,充分利用坑道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打得十分頑強。一次,597.9高地再次失守,一三四團團長張佔華已無機動部隊可調用,就把團部的勤雜人員,包括衛生員、司號員、通信員、宣傳幹事等,全部組織起來,由他親自帶著上陣地去。他說:「人在陣地在,連隊的同志犧牲了,還有我們呢!」

  崔建功師長攔不住,連忙打電話報告秦軍長。秦基偉先叫參謀打電話命令張佔華下陣地,張佔華正在火頭上,根本不聽。參謀又報告秦基偉。

  2013年9月27日,四十五師宣傳科長李明天告訴筆者,秦基偉怕張佔華有閃失,親自掛通了張佔華的電話:「張佔華呀,不要衝了。我命令你下來!」張佔華剛說了聲「軍長」,便突然痛哭起來,大喊:「軍長,我一定要把陣地奪回來!」不久,秦基偉接到消息,張佔華已指揮「雜牌軍」向敵人衝去,硬是把丟失的597.9高地奪回來了。

  崔建功認為,關鍵時刻,指揮員的決心和意志對部隊士氣具有重要影響。他回憶,這時秦基偉給他打了一個電話,講了一番傳遍上甘嶺陣地的一段話。軍長說:「現在整個朝鮮戰場都是上甘嶺在打,這是十五軍的光榮!」「告訴機關的同志們,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

  據筆者採訪了解到,秦基偉的這段話,十五軍的許多人都聽到過。

  在上甘嶺戰鬥打得最緊張的時刻,秦基偉指示參謀長張蘊鈺到陣地了解情況。張蘊鈺對筆者回憶說,四十五師作戰科長宋新安匯報戰鬥情況,談到戰鬥中的悲壯情景,宋新安說著說著,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聲淚俱下。

  「現在不是哭的時候,」張蘊鈺在師指揮部既是安慰又是提醒,「我們不能只看到傷亡,要看到傷亡的意義;不能只看到我們的傷亡,要看到敵人比我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李明天對秦基偉的一番話印象深刻:「現在是我們同敵人比賽戰勝困難的關鍵時候。敵人軟,我要硬;敵人硬,我要讓他軟。這是我們在強敵面前打勝仗的重要指導的精神原則。」

  秦基偉還說:「部隊打勝仗,就靠一口氣,勇氣。這就是為國捨命的精神。」

  「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的英雄主義精神,始終貫穿著他們堅守上甘嶺,激戰上甘嶺,以至最後贏得上甘嶺大戰的全過程。

  在上甘嶺大戰最激烈緊張時刻,秦基偉時時為戰士們的英雄壯舉而感動,他在日記裡記下了前半個月許許多多的英雄事跡。當他寫到有的負傷戰士還讓護士轉告軍長,「趕快派隊伍去將敵人打下去,陣地不能讓美國強盜佔去了」時,這位提出「十五軍官兵流血不流淚」口號的老軍人也禁不住流淚了。

  據統計,十五軍在上甘嶺大戰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中有12人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共和國英雄」稱號,以彭德懷為首的這12名榮獲者中,其中有4人參加了上甘嶺作戰,他們是黃繼光、孫佔元、邱少雲、胡修道,其中3人出自十五軍,1人出自十二軍。

  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

  崔建功回憶道,上甘嶺陣地共有兩條連坑道,也就是主坑道,還有3條排坑道,18條班組坑道(包括個別原來挖的貓兒洞),這20多條坑道都處於嚴重缺糧,斷水之中,許多坑道每天每人只能吃到半塊餅乾,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在尿中加救急水,解毒和消除氣味,來解除難忍的乾渴。

  崔建功等上甘嶺大戰親歷者都認為,上甘嶺戰鬥之所以能夠堅持到最後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十五軍在守備陣地上築了一座地下「坑道城」。

  張蘊鈺回憶道,秦基偉要求十五軍的工事,「一定要頂得住敵人的炮彈轟炸」。

  直至上甘嶺大戰前夕,僅四十五師已構築坑道306條,長8800米;挖塹壕、交通溝160條,長53000米;挖反坦克壕4條,長2100米;築掩蔽部2400個;設鹿砦2600米;鐵絲網2300米;糧食庫洞61個;彈藥庫洞65個;陣地夥房140個;各級指揮所、觀察所204個,計用工25萬個。

  10月25日開始,四十五師上甘嶺守備部隊官兵轉入了艱苦卓絕的坑道作戰。

  作為宣傳科長的李明天當時在四十五師前沿指揮所值班,他回憶說,秦基偉每天都與師部保持聯繫,少則幾次,多則十餘次,講毛主席如何處理好保存自己和殲滅敵人的關係。他苦口婆心對師領導強調,雖然戰爭打得這樣慘烈,但是我們更要愛護戰士,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李明天說:「對上甘嶺這麼慘烈的戰役,老軍長愛護關心戰士的心情更為迫切。」

  坑道部隊的頑強堅守,為決定性反擊贏得了10天的寶貴時間。經過精心準備,反擊條件逐漸成熟。

  把軍部的警衛連都拉上去「添油」

  1952年10月20日,秦基偉召集了一次軍領導參加的緊急會議。這個會議的主題就是專門研究「如何解決當前困難,保證四十五師打好仗?」經過研究,秦基偉最後拍板決定:由軍直抽出人員補充前線的戰鬥部隊;對全軍部署作了重新調整,讓擔任防禦的部隊和擔任反擊的部隊專門化。

  張蘊鈺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認為,這次會議對保證上甘嶺戰鬥的勝利至關重要,是上甘嶺戰鬥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一個轉折。根據秦軍長的指示,十五軍軍機關和軍直屬隊抽調了1200多戰士,為四十五師補充了13個連隊。張蘊鈺說,把軍部的警衛連都拉上去「添油」了,這需要多大的決心和魄力啊!

  2004年8月14日,十五軍政治部主任車敏瞧在長春與筆者說,上甘嶺戰鬥爆發後,秦基偉就及時指示軍政治部,把基層幹部分三批:一批在陣地上,一批在師、團待命,一批留在軍裡集訓,保留一批戰鬥骨幹,訓練一批戰鬥骨幹,準備隨時「添油」,以應付日後曠日持久的大戰。

  秦基偉還指示政治部要大力開展殺敵立功運動,政治部的《戰場報》要及時宣揚英雄事跡。他對車敏瞧說:「你們印的《參考消息》,可以發到師,有的還可以發給團長、政委們。讓大家看看美聯社都在鼓吹些什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坑道的後勤供應問題,是當時遇到的新課題。為了解決坑道嚴重缺糧、斷水的情況,後勤部門絞盡腦汁,採取「接力運輸」和「匍匐前進」等手段,把所需要的物資送往坑道。

  有一次,從上甘嶺下來的幹部向秦基偉匯報堅守坑道的幹部戰士情況:數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飯,獨立地堅守陣地。他立即把放在行軍床下的那筐蘋果拉出來,叫司令部的同志送到上甘嶺去。

  桑傳寶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那些日子,由秦基偉口述,叫他寫了好幾張掛條,放到送蘋果的筐子裡,其內容大意如下:

  我沒有別的東西,只將我私人所買的水果、糖、罐頭、梨全部送給最前沿堅守坑道及連續反擊敵人的最可愛的人。希望你們收到這些禮物後,更加頑強地戰鬥,爭取早日恢復全部陣地。

  桑傳寶說,從此,凡是慰問團送來的東西,和軍長自己花津貼買的東西,他都要積攢起來,都裝在簍子裡,都一一鄭重地在寫好的掛條上籤上名,派人送到前線去。其他軍領導也紛紛這樣做。

  李明天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上甘嶺》電影中「一個蘋果」的故事,並非虛構,但他一直堅持認為,堅守坑道的官兵在路上撿到的那個蘋果,就是秦基偉軍長送的那筐蘋果裡漏出來的。他說:「因為那時前線送去的水果大部分是蘿蔔,很少見到蘋果。不是秦軍長那筐蘋果,那又從哪兒來的蘋果呢?」

  在秦基偉軍長號召下,部隊在緊張戰鬥中,展開研究戰術、戰法的活動:突擊隊研究在敵火下如何運動;運輸部隊研究如何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區;堅守分隊研究如何用「小兵群」和「添油」戰法,對付敵人的大集群衝擊;暫時轉入坑道的部隊,研究如何配合突擊隊反擊……

  秦基偉甚至把自己的警衛連也送上上甘嶺「添油」了。「這是上甘嶺戰鬥的關鍵時刻的一條大新聞!」2013年1月,筆者在湖北孝感幹休所,採訪了十五軍《戰場報》記者的李天恩,他回憶說:「我們真沒有想到秦軍長會下這麼大的決心,把他指揮作戰的『老底子』、『貼身兵』都掏出去了。首長送警衛部隊上前線,這是對一線作戰部隊最大的鼓勵!」

  李明天也回憶道,時任軍警衛連的指導員王六是秦基偉在太行山區作戰時的老警衛員,曾在飛機的轟炸下,救護過秦基偉,他們感情很深。當秦基偉得知王六也要上前線的心思後,並沒有阻攔。王六報名後,秦基偉把自己珍藏了六年的一支派克筆送給王六,鼓勵他在戰鬥中加強學習,不斷進步。李明天說:「警衛連傷亡比較大,王六也英勇犧牲了。」

  「添油」變「加油」,部隊越打越精,越打越有辦法。秦基偉很快就把幾個齊裝滿員的連隊,秘密地運進前線的坑道裡。597.9高地主坑道原來是一個加強排駐守,到大反擊前,坑道裡已經進駐了第一批反擊的3個連,戰士們都是一個挨著一個,一排一排地坐得好好的,隨時準備聽從號令,衝出坑道去。

  把「喀秋莎」當作「寶貝蛋」

  在上甘嶺大戰中,軍師團的電話線經常被炸斷,電話員要冒著炮火去接,經常是才接通又被炸斷,只好又衝去接,不少電話員犧牲了。李明天回憶說,有時秦基偉和前沿師長、團長通話,想先安慰安慰,才說了一句「同志們,辛苦了」,便被電話員打斷插話:「首長,不要囉嗦了,快下命令吧!」

  李明天說,挨了電話員的搶白,秦軍長並不生氣,他理解電話員的善意的批評,他說:「戰士們做得對啊!敵人的炮彈如此密集,實在是很難保證電話線的暢通,只能搶一句算一句,不可能像平常那樣從容通話。」

  十五軍炮兵室主任靳鍾回憶道,「喀秋莎」火箭炮運來後,秦基偉高興得要跳起來,他把「喀秋莎」當作「寶貝蛋」。十五軍領導都記得,秦基偉把它藏在秘密的山洞裡,誰也不準見。打之前很嬌氣,這也不能看,那也不能動。打之後更嬌氣,更是誰也不能動,誰也不能看。

  每次用「喀秋莎」,秦基偉都一再指示要選擇好發射陣地,掌握好發射時機,確保安全。靳鍾回憶,每次反擊前我們所設的假陣地,都遭到了敵人的炮轟;發射後,所有的真陣地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不過,我們的「喀秋莎」這時早已按秦軍長的秘密指令轉移到安全地帶了。

  靳鍾還說,上甘嶺之戰,志願軍使用蘇聯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保密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戰鬥打響第5天,十五軍就用上了「喀秋莎」火箭炮。

  談起「喀秋莎」發射情景,靳鍾格外興奮,他說: 「就像天邊突然飛過的一群紅烏鴉。火箭拖著紅色的美麗的尾巴,一群又一群,一片又一片,追逐著飛向上甘嶺!」

  令上甘嶺大戰親歷者們更加難忘的是,上甘嶺表面陣地上頓時火光熊熊,濃煙滾滾。志願軍官兵爭先恐後地爬上山頭,像觀賞節日的煙花那樣歡呼著,跳躍著,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

  桑傳寶回憶道,從11月24日夜半開始,朝鮮半島下了一場特大的雪。山川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雪花在空中飄飄揚揚,遠近一片白茫茫。上甘嶺上的坑道口都被大雪掩藏了。

  25日天還沒亮,秦基偉就踏著積雪來到軍司令部作戰室,正在值班的桑傳寶送上一份電報給秦基偉看。電報是前方指揮所發來的,電報說:25日凌晨零時1分以後,敵方未打一槍未開一炮,未見敵機活動和敵人身影。

  秦基偉似乎早已預料到這一結局,他平靜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們不打了,我們也不打了。」

  供圖/吳東峰

相關焦點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表面陣地失守,志願軍進入坑道堅持戰鬥。 10月14日五時,上甘嶺戰鬥全面展開,美軍在經過長達一小時的狂轟亂炸之後,步兵開始衝鋒。在美軍猛烈炮火的打擊之下,陣地上的志願軍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在連續打退了美軍的四次衝鋒之後,有的陣地只剩下了一個人,志願軍被迫退入坑道堅持戰鬥。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1950年11月入朝作戰,任志願軍26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1951年6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1955年1月任26軍77師230團政治委員,1961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2年任77師後勤部政委。1968年後任陸軍5師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
  • 血戰上甘嶺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巖石被炸成30多公分厚的粉末,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敵人雖然使用世界戰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願軍的鋼鐵防線。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慘烈上甘嶺戰鬥:戰士腸子噴出活活疼死
    61年前,小學課本裡「一個蘋果」原型張計發連長領著他在被稱為「英雄戰場」的朝鮮上甘嶺浴血奮戰,英勇殺敵。  值此抗美援朝停戰60周年之際,懷著崇敬的心情,記者探訪了一位居住在雷波縣中田鄉,曾在上甘嶺浴血奮戰,榮立集體一等功、個人三等功的81歲老兵戚成富。
  • 上甘嶺陣地上的捷報傳單是怎樣印刷傳送的
    這一組在上甘嶺陣地上印刷傳送的捷報傳單,顯得格外珍貴。它們曾在上甘嶺戰場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捷報傳單大小不一,字跡也不十分規範。經過戰火的洗禮,紙張已經泛黃,破舊不堪。就是這樣的一些捷報傳單,當年在上甘嶺戰役中,從一個陣地傳入另一個陣地,從一個坑道傳入另一個坑道。戰士們爭相傳閱著英雄的事跡和勝利的消息,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激勵。    1952年10月24日,上甘嶺戰役仗越打越激烈。勝利的消息和英雄事跡源源不斷地從作戰指揮部裡、從由前方下來的運輸員和傷病員的嘴裡傳來。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這個新的作戰發明,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高度認可,對黎原進行了嘉獎,但黎原說,這並不是我的功勞,是全體戰士們用鮮血和汗水創造出來的。隨後坑道防禦體系在全軍推廣開來,到了1952年5月,抗美援朝全部戰線都有了坑道防禦體系陣地。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最多一天3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餘枚。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陣地上的工事被炸平,高地上的巖石被爆炸掀開了一層又一層,到處都是碎石和枯木,志願軍戰士們在坑道裡,即使是與地面隔了一層又一層,但是還是能明顯的感受到爆炸帶來的震動。5時30分敵人以七個營的兵力,在三十餘輛坦克的掩護下,向上甘嶺陣地上的兩個連發起了進攻。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一張上甘嶺老照片背後的故事,英姿勃發,志願軍老兵一直珍藏著
    今天要介紹的是我的鄰居,一位86歲的志願軍老兵,老人有種特有的魅力,讓鄰居們都喜歡與他親近,而我,更願意聽老人家講述那些久遠的戰地故事。前面寫了幾篇關於老英雄周大爺的短文,一直沒有說到周大爺的名諱。很多朋友在評論中打聽周大爺的姓名,而周大爺也惦記著那些並肩作戰的戰友們,那就簡要介紹一下吧,周大爺名曰周金凱,在一些媒體上以「金凱」的筆名發表過多篇回憶文章和詩歌,1935年出生於貴州遵義,1950年參軍並學習無線電通信技術,結業後分配到某軍軍部電臺,從見習報務員、報務員,一直到電臺臺長。1951年3月離開貴州遵義,入朝參戰。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方面在1952年夏季決定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韓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擊嶺」,也就是被我們稱為上甘嶺的地區。美軍將這次行動命名為「攤牌行動」,可見其在戰場上一戰定勝負、從而在和平談判中佔上風的企圖。但結果大家都知道,面對聯軍極大的火力優勢,志願軍牢固地守住了陣地,並且讓聯軍付出巨大的代價。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上甘嶺戰役打的有多慘烈?坑道被打短五六米,送一個蘋果立二等功
    故事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乍一看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可這個蘋果真的來得很不容易,它的背後是上甘嶺戰役慘烈的一角縮影。
  • 常州91歲老兵沈士林:我在上甘嶺升國旗!
    不久部隊就開赴上甘嶺前線,接防參加上甘嶺戰役部隊的防地。「上甘嶺是海拔1000米以上五聖山的主峰,經過上甘嶺戰役,主峰被各種炮彈削平了2米多,舉目寸草不生,隨便抓一把土都能聞到濃濃的血腥味,都能在手中握出許多碎彈片粒。」沈士林回憶道。 沈士林被任命到上甘嶺負責主峰觀察所。主峰觀察所位於上甘嶺的背陰處,這裡氣溫達零下40多度。
  • 上甘嶺——幾十年來一直是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接收某陣地後,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堅守坑道,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24天,最終迎來大部隊反攻勝利的故事。
  • 常去前線英文喊話的志願軍女兵,美國大兵給她起了有趣外號!
    她們有的深入前線坑道進行對敵廣播喊話,開展瓦解敵軍的思想工作;有的在戰場上訊問敵軍被俘的官兵;還有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參加對「聯合國軍」戰俘的管理。總之,她們不怕困難,屢屢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她們的貢獻至今依然對中國與世界的民間交往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劉祿曾就是她們其中的一員。
  • 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擔任翻譯審訊俘虜,20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志願軍抗美援朝,三年苦戰之後和美軍籤訂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為我們所熟悉。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200萬發炮彈,火力密度比二戰更大,導致志願軍的地面工事被全部摧毀,我軍只能在坑道裡和美軍展開戰鬥。
  • 廣西這四名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了不起!
    作為志願軍裡的一名後勤輜重兵,茹三每次出發輸送物資,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回來,但他知道任務必須完成「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 10月17日,97歲的茹三坐在藤縣的家中看電視劇《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這位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朝鮮軍功勳章以及和平萬歲紀念章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