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2020-12-10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歷時四十三天,隨著雙方投入兵力、兵器的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了戰役。

在上甘嶺戰役之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口徑火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上甘嶺志願軍的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10月14日四時,美軍以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炮火,即使是在坑道之中的志願軍部隊,也遭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嘴唇,甚至還有一位十七歲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

山頭被削低兩米,炮火密度前所未見。

當美軍的炮擊剛剛開始之後,上甘嶺的志願軍守備部隊就立即呼叫指揮所,但因為美軍的炮火太猛烈了,步話機的天線剛剛架起,就被炸掉了。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志願軍坑道裡備用的十三根天線也全數被美軍的炮火炸毀,而電話線更是被美軍的炮火炸得不見蹤影。

電話班副班長牛保才,冒著鋪天蓋地的炮火前去查線。他一路上邊躲避炮火,邊接上斷線,在用完了隨身攜帶的整整一大卷電話線之後,還差了一截。此時已經多處負傷的牛保才一手抓起一頭斷線,用自己的身體接通了電話線,用生命換來了三分鐘的通話時間。

上甘嶺表面陣地失守,志願軍進入坑道堅持戰鬥。

10月14日五時,上甘嶺戰鬥全面展開,美軍在經過長達一小時的狂轟亂炸之後,步兵開始衝鋒。在美軍猛烈炮火的打擊之下,陣地上的志願軍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在連續打退了美軍的四次衝鋒之後,有的陣地只剩下了一個人,志願軍被迫退入坑道堅持戰鬥。

正如秦基偉將軍後來回憶所說:"在戰鬥開始的第一周內,我雖傷亡大,但看到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敵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別是當陣地被敵人佔領後,腦子發熱,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戰役的第二階段,殘酷的坑道戰鬥。

經過多日的血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不約而同稍作休整,上甘嶺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此時美軍雖然佔領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志願軍手中,而坑道裡的志願軍又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裡應外合,這就對美軍形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自20日以後的戰鬥,美軍就以坑道為爭奪目標。

可以說,志願軍在上甘嶺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為了支援坑道中的志願軍,指揮部加強了後勤保障,除原先儲備的彈藥之外,另為坑道部隊每連配備了8000枚手榴彈,並積極組織向坑道補充食物和飲水。

上甘嶺戰鬥再度打響,美軍爭奪的焦點就是坑道。

為了奪取坑道,美軍是無所不用。他們白天對坑道口用無後坐力炮抵近射擊,用炸藥包爆破,向坑道裡投擲手榴彈、毒氣彈、硫磺彈,使用火焰噴射器、甚至是P-51飛機低空俯衝掃射。

而每當天色一黑,就是志願軍還擊的時候了。坑道裡的志願軍組織小分隊輪番出擊,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收復白天丟失的陣地,令美軍防不勝防。

儘管如此,坑道裡志願軍的情況還是逐漸惡化。因為美軍加強了對坑道的封鎖,很多傷員得不到救治,尤其是食物和飲水,導致坑道部隊平均每天就有一個班的傷亡。為此,指揮部不斷向坑道進行增援,其中就包括了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劉祿曾。

上甘嶺戰役之中,坑道裡的唯一女戰士。

說到上甘嶺,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在電影《上甘嶺》之中,演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女衛生員王蘭。其實在真實上甘嶺的坑道之中,的確有一位女志願軍女戰士,但這位女戰士不是衛生員,而是英語翻譯劉祿曾。

在上甘嶺,劉祿曾用嫻熟的英語對美軍開展對敵廣播,以及負責對俘虜的翻譯任務。在她所在的坑道之中有近百名志願軍戰士,而屬於劉祿曾的地方只有三隻炮彈箱子,吃飯、睡覺、工作都在這三隻炮彈箱子上。

「唱首歌吧,放段音樂也行,今晚我們又要去摸老虎屁股了」。

「摸老虎屁股」就是去戰鬥,身處敵人包圍之中的志願軍戰士,誰也不能保證出了坑道之後,還能不能回來。

在每一次摸老完虎屁股之後,雖然執行任務的戰士們回來時都是興高採烈,但細心的劉祿曾卻發現,每次都會少了幾位戰友的身影。

所以,每當戰士們請劉祿曾唱首歌的時候,她都會儘量地滿足戰士們的請求。

所以,在電影《上甘嶺》之中,才會有了女衛生員王蘭。

所以,《我的祖國》才會家喻戶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相關焦點

  • 上甘嶺坑道唯一女翻譯,26年後來美工作,被曾經美軍俘虜一眼認出
    被我們熟記,例如秋收起義,還有萬裡長徵以及上甘嶺。而今天我們聊一聊上甘嶺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在上甘嶺的坑道裡面,有一位女兵叫做劉祿曾。她是唯一一個在上甘嶺坑道中的女兵。等到他二十六年後來到了美國,還被一個曾經的美軍俘虜直接認了出來。當時劉祿曾是跟隨部隊的一個翻譯官,對於英語十分精通,它主要負責在陣地上跟俘虜們進行溝通。
  • 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擔任翻譯審訊俘虜,20年後兩人再次相遇
    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為我們所熟悉。美軍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在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200萬發炮彈,火力密度比二戰更大,導致志願軍的地面工事被全部摧毀,我軍只能在坑道裡和美軍展開戰鬥。在上甘嶺戰場上,有一位中國女兵,她叫劉祿曾,她是當時在坑道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她用言語感化美軍俘虜。
  • 上甘嶺——幾十年來一直是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電影《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故事片,也是新中國最優秀的戰爭影片之一,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接收某陣地後,在缺糧斷水的情況下堅守坑道,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24天,最終迎來大部隊反攻勝利的故事。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僅15軍45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
  • 話劇《上甘嶺》主創團隊:舞臺上要呈現「易被消化的真實」
    話劇《上甘嶺》以上甘嶺戰役中的坑道為主場景,講述了一個會說山東快書的炊事班長老馬、一個學生氣濃鬱的女衛生員、一個被俘虜的美國傷員和一群志願軍戰士,在斷糧斷水、彈藥缺乏、與組織失去聯絡的狹小坑道內,奮力堅守坑道的故事。
  • 名媛參軍,成為上甘嶺戰場上唯一的女兵,多年後在美國被曾經的俘虜...
    可是在用餐的過程中,劉祿曾發現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美國男人總是看她。正當她心生疑惑之時,那個美國人走了過來。 他來到劉祿曾面前,對她說:「女士,你是中國人嗎?你是不是姓劉?」劉祿曾回答說:「是啊。」那美國人繼續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曾經是你的俘虜,我是詹姆斯!」劉祿曾非常吃驚,因為眼前這個美國人是二十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國戰俘。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上甘嶺是五聖山下的一個小村子,它正好位於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中間。桑傳寶回憶道,敵人突然猛攻上甘嶺,秦軍長確實有點意外,但他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應對。  桑傳寶介紹說,秦基偉半夜進入作戰室後,就沒有離開過,守著電話機前關注著五聖山的情況。
  • 含淚致敬、大片質感 話劇《上甘嶺》昨晚在上海大劇院震撼上演
    昨晚(18日),話劇《上甘嶺》在上海大劇院上演。當劇目的最後阿雲嘎男聲「一條大河波浪寬……」響起時,盡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李任執導,演員黃宏擔任藝術總監、編劇、主演的話劇《上甘嶺》,以70年前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為背景,以志願軍人在戰場上的真實事件為基礎創作,講述炊事班長老馬、女衛生員、被俘的美國傷員和一群志願軍戰士,在斷糧斷水、彈藥缺乏的狹小坑道內,與組織失去通訊聯絡、面對強大炮火的攻擊,奮力堅守的故事。
  • 血戰上甘嶺
    坑道作戰,成了志願軍消滅美軍最有效的戰法,在上甘嶺戰役最為艱苦的階段,志願軍在坑道內保存自己,在坑道外殺傷敵人,利用坑道作戰,築建起上甘嶺的「地下長城」。   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常去前線英文喊話的志願軍女兵,美國大兵給她起了有趣外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有這麼一批巾幗英雄,她們精通多種外語,和男戰友一道馳騁沙場。她們有的深入前線坑道進行對敵廣播喊話,開展瓦解敵軍的思想工作;有的在戰場上訊問敵軍被俘的官兵;還有的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參加對「聯合國軍」戰俘的管理。總之,她們不怕困難,屢屢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她們的貢獻至今依然對中國與世界的民間交往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劉祿曾就是她們其中的一員。
  • 原創話劇《上甘嶺》傳承「上甘嶺」的滿腔熱血
    這部作品並不是對電影《上甘嶺》的舞臺平移,而是重新挖掘中國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事跡,抱著回望歷史、再造經典的決心創造的全新戲劇故事。 在那條狹窄的坑道中,會說山東快書的炊事員老馬、唯一一位女性衛生員林蘭、一位「不速之客」意外被俘的美國傷員和11名志願軍戰士,在斷水斷糧、彈藥缺乏、與組織失去通訊聯繫的惡劣條件下,頑強對抗敵人,奮力堅守陣地,從一個連打到一個排,再到一個班,最後只剩一個人堅守到勝利。話劇《上甘嶺》再現了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平凡卻偉大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 上甘嶺戰役首日,陣地兩度易手又被奪回,唯一變化:遺屍近千
    上甘嶺戰役,發生於1952年10月14日,結束於11月25日,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雙方針對那幾個重要陣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湧現出了無數戰鬥英雄以及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戰爭最終結束的時候,我軍傷亡了1.15萬人,美韓軍則是傷亡了1.5萬人。
  • 《上甘嶺》在京上演——拉開「大戲東望·2020全國話劇展演季」大幕
    12月12日晚,大戲東望·2020全國話劇展演季啟動儀式暨開幕演出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辦,隨著當晚紅色史詩話劇《上甘嶺》的上演,本屆話劇展演季的帷幕正式拉開。開篇大戲《上甘嶺》,回望經典再造史詩本屆「全國話劇展演季」開幕大戲《上甘嶺》作為一部彰顯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大製作,並不是對電影《上甘嶺》的舞臺平移,而是重新挖掘中國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事跡,全新打造的戲劇故事。
  • 上甘嶺戰役打的有多慘烈?坑道被打短五六米,送一個蘋果立二等功
    課本中曾經出現過一篇名為《一個蘋果》的散文,名字看起來很普通,但實際包含了無數的心酸。故事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乍一看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可這個蘋果真的來得很不容易,它的背後是上甘嶺戰役慘烈的一角縮影。
  • 臺軍馬祖地下坑道密度大 女兵戰力不輸男性(圖)
    臺軍馬祖地下坑道密度大 女兵戰力不輸男性(圖) 2015-11-23 09:35: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臺軍志願役士兵要求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陣地上的捷報傳單是怎樣印刷傳送的
    這一組在上甘嶺陣地上印刷傳送的捷報傳單,顯得格外珍貴。它們曾在上甘嶺戰場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捷報傳單大小不一,字跡也不十分規範。經過戰火的洗禮,紙張已經泛黃,破舊不堪。就是這樣的一些捷報傳單,當年在上甘嶺戰役中,從一個陣地傳入另一個陣地,從一個坑道傳入另一個坑道。戰士們爭相傳閱著英雄的事跡和勝利的消息,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激勵。    1952年10月24日,上甘嶺戰役仗越打越激烈。勝利的消息和英雄事跡源源不斷地從作戰指揮部裡、從由前方下來的運輸員和傷病員的嘴裡傳來。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