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首日,陣地兩度易手又被奪回,唯一變化:遺屍近千

2020-12-09 大國將令視頻

上甘嶺戰役,發生於1952年10月14日,結束於11月25日,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雙方針對那幾個重要陣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湧現出了無數戰鬥英雄以及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戰爭最終結束的時候,我軍傷亡了1.15萬人,美韓軍則是傷亡了1.5萬人。而在上甘嶺戰役爆發的第一天,陣地兩次易手,都又被我軍奪了回來,唯一的變化就是:戰場上留下了近千具屍骸。

10月14日,戰爭剛開始,美軍就用上了300門大炮、27輛坦克以及40架飛機對我軍陣地發起了猛烈進攻,數不清的炮彈落到了我軍的坑道附近,整個坑道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人在裡面根本就無法正常行動,一個還未成年的小戰士居然被這種衝擊波直接震死了!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可以說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在我軍的597.9高地的2號陣地上,孫佔元帶領著易才學以及全排參與戰鬥,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突擊作戰,拔除敵方的火力點,為其他戰友爭取到一個機會。當時的敵軍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蹤跡,開始猛烈進攻,在炮火壓制之下,易才學根本沒辦法接近敵方的火力點,在這種情況下,孫佔元選擇了用自己去吸引敵軍的注意力,最後成功了,可是孫佔元的雙腿也被敵軍打沒了。在失去雙腿的情況下,他依然用盡全力掩護著易才學,易才學在排長的掩護下,終於炸掉了所有火力點,但是當他回去的時候卻發現,排長已經拖著傷腿和敵人同歸於盡了。

在上甘嶺戰役中,像孫佔元以及易才學這樣的戰士不在少數,還有我們熟知的,烈火焚身巋然不動的邱少雲,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機槍口的黃繼光等等,還有更多的,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戰士們,都為了這場戰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為有他們不畏犧牲的努力和奮戰,這些陣地才沒有落入敵軍之手,被我軍再次攻佔。我軍的意志力之堅韌,讓敵軍都感到十分驚訝。第二天到來的時候,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變化,唯一不一樣的,就是地上那近千具屍體,在告訴著所有人,這是一場多麼驚心動魄的戰鬥。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張家邦:200人堅守陣地 最終僅4人走下來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響起,再次喚醒了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對抗美援朝老戰士、老黨員張家邦來說,這首歌唱出了他的芳華歲月,也承載著無數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犧牲戰友的身影。  「200多人頂上去,剩4個人走下來。」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鬥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願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共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最多一天30餘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餘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餘枚。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
  • 血戰上甘嶺
    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巖石被炸成30多公分厚的粉末,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敵人雖然使用世界戰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願軍的鋼鐵防線。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上甘嶺,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距離朝鮮金化郡的東北偏北約4公裡,金剛裡以東約2公裡。它兩側的兩個高地互為犄角,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
  • 親歷者口述:難忘的上甘嶺戰役
    戰役第一階段:阻擊和爭奪陣地1952年,朝鮮戰場呈現膠著態勢。這一年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我軍發起了「金化攻勢」,作戰雙方在約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陸續投入作戰兵力共十萬餘人,這場戰鬥發展成戰役規模。10月14日凌晨3點半,上甘嶺戰役拉開序幕。
  • 原創話劇《上甘嶺》傳承「上甘嶺」的滿腔熱血
    在那條狹窄的坑道中,會說山東快書的炊事員老馬、唯一一位女性衛生員林蘭、一位「不速之客」意外被俘的美國傷員和11名志願軍戰士,在斷水斷糧、彈藥缺乏、與組織失去通訊聯繫的惡劣條件下,頑強對抗敵人,奮力堅守陣地,從一個連打到一個排,再到一個班,最後只剩一個人堅守到勝利。話劇《上甘嶺》再現了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平凡卻偉大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半個世紀後的2003年11月1日,十五軍參謀長張蘊鈺在北京接受筆者採訪時介紹,當時計算美軍放炮總量,是在碗裡丟豆子的辦法統計,敵炮聲響一下,統計員就往碗裡丟一粒豆子。還有按響點做記錄,作為補充判斷。這個統計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基本上不會有大錯。軍師的偵聽站和兩個中心觀察所反饋:陣地表面巖石被擊碎成粉末狀,達一尺多厚,山地標高削低兩米,部分坑道被炸毀。
  • 上甘嶺陣地上的捷報傳單是怎樣印刷傳送的
    這一組在上甘嶺陣地上印刷傳送的捷報傳單,顯得格外珍貴。它們曾在上甘嶺戰場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捷報傳單大小不一,字跡也不十分規範。經過戰火的洗禮,紙張已經泛黃,破舊不堪。就是這樣的一些捷報傳單,當年在上甘嶺戰役中,從一個陣地傳入另一個陣地,從一個坑道傳入另一個坑道。戰士們爭相傳閱著英雄的事跡和勝利的消息,受到深深的鼓舞和激勵。    1952年10月24日,上甘嶺戰役仗越打越激烈。勝利的消息和英雄事跡源源不斷地從作戰指揮部裡、從由前方下來的運輸員和傷病員的嘴裡傳來。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絞肉機」之戰
    這2個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鐘6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2個小山包上。由於志願軍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8個小時的時間裡,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550餘人。
  • 上甘嶺戰役中,17歲少年打死420名敵軍,暈死2次不肯撤退
    不過真正讓唐章洪成名的戰役是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上甘嶺戰役,唐章洪被安排在陣地前沿,配合步兵阻滯敵人。10月14日,戰鬥打響後唐章洪在8小時內打出了近1000發炮彈,一刻沒有停息過。
  • 15軍1個連頂住3個南朝鮮營猛攻,2人奪回前沿陣地,咋做到的?
    5月31日,134團的阻擊戰才剛剛打了2天,在樸達峰地區防禦的1營1、3連就因為傷亡太大,無力繼續戰鬥,被迫由3營7、9連接替繼續防禦。接防部隊在抵達防禦陣地後,發現敵軍以南朝鮮軍為矛頭,企圖從樸達峰西北的一處無名高地繞過我軍阻擊陣地,對我阻擊部隊側後進行迂迴,以達到迫使我軍放棄陣地的目的。7連主動將自己的防線延伸了500米,堵死了敵人迂迴我軍的路線。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