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傾瀉190萬發炮彈,無人倖存?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2020-12-19 騰訊網

見字如面,時間讓你和我遇見,而這裡的文章讓你決定是否留下。

抗美援朝戰爭到了1952年,雙方進入僵持階段,美聯軍一方擁有火力優勢以及大片堅固防禦的陣地,中朝聯軍一方則沿著38線,修建了一道地下長城,憑藉大量的坑道工事,令聯軍的任何進攻都困難重重。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方面在1952年夏季決定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韓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擊嶺」,也就是被我們稱為上甘嶺的地區。美軍將這次行動命名為「攤牌行動」,可見其在戰場上一戰定勝負、從而在和平談判中佔上風的企圖。但結果大家都知道,面對聯軍極大的火力優勢,志願軍牢固地守住了陣地,並且讓聯軍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上甘嶺戰役中,聯軍方面動用的105mm口徑以上的重炮總數達到288門,出動飛機支援達2200架次,總計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炸彈落在上甘嶺這個約為3.6平方公裡的山頭。志願軍指戰員回憶,在這樣的火力下,山頭被削平了2米,石頭全部炸成了粉末,戰後隨手抓一把土,就有骨頭和彈片。

相比之下,志願軍的火力為2個炮兵師,共110門105mm口徑以上火炮,以及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43天共發射炮彈40萬發,差不多美軍發射5發炮彈我們才能回擊一發,火力上的劣勢是很明顯的。儘管如此,志願軍仍然取得了無可置疑的勝利。而在志願軍勝利的背後有多重因素,其中坑道起到重要作用。

美軍炮彈殼堆積如山

為了抵消聯軍的火力優勢,志願軍的對策很簡單,那就是到地下去!任何火炮的威力都是有限的,榴彈炮主要依靠破片和衝擊波進行殺傷,而其對地下目標的影響有限。例如,普通155mm火炮的殺傷半徑約為60米,最大殺傷半徑為350米,這是指彈片飛行的距離。如果進入戰壕,那麼可以排除彈片影響考慮衝擊波,殺傷距離會在60米以內,受土質影響有很大波動。而當步兵進入坑道後,火炮的殺傷力則進一步下降。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山體的反斜面修築了大量的坑道,這些坑道起著規避美軍炮擊和屯兵的作用。按照當時我軍的標準,陣地主坑道上方的覆蓋層要達30米,坑道口上面的覆蓋層也要在15米以上,坑道的尺寸也有限制,高度不能低於1.7米,寬度不能少於1.2米。同時因地制宜,儘量利用天然大型石塊洞窟等進行修建,這樣的坑道更具防禦性。

從戰事的發展來看,聯軍從10月14日發起攻擊之後,憑藉火力優勢在21日奪取了全部的表面陣地。但這不代表戰事結束,志願軍部隊繼續退守坑道,每到夜間便出來和美軍爭奪,戰鬥仍然是激烈的。事實上由於不堪傷亡,進攻的美2師從10月25日便退出戰鬥,改由韓軍接替,可見美軍清楚認識到,志願軍藉助坑道仍然沒有失去反擊能力。而從10月30日起,隨著志願軍新銳增援的到來,新的反擊行動重新將韓軍趕下陣地,並最終令聯軍不得越雷池一步。

應當說,坑道的掩護令美軍的火力優勢被大大抵銷,這是志願軍能夠在「不可能有人能夠倖存」(美軍語)的炮擊中繼續戰鬥的重要原因。不過,坑道戰鬥雖然是制勝戰術,但志願軍戰士的意志也受到了極大的考驗。整個戰役期間,美軍火力持續封鎖後方交通線,使得彈藥和物資輸送困難,每一批送進坑道的物資都彌足珍貴。

水是最大的問題。不少志願軍傷員就是因為沒有水才失去生命,戰士們甚至需要舔舐巖壁上滲透的水分。著名的「一個蘋果」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上甘嶺戰役的坑道中,根據戰士回憶,本來帶了一筐蘋果,但是炮彈片把筐子削了,於是後勤人員抓了一個蘋果送進坑道。可見,坑道中物資的缺乏是非常困難的,志願軍們能夠在坑道中堅持這麼多日日夜夜非常不容易。

此外,坑道中的屍體無法外運形成惡臭、美軍炮火持續不斷造成的耳膜破裂和內臟損傷、美韓士兵對坑道通氣口和坑道口的爆破和汽油、毒氣攻擊,無一不是巨大的挑戰。

對在艱苦惡劣環境中堅持下來,並且打敗了美聯軍的志願軍,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關焦點

  • 美國四星上將,190萬發炮彈沒能拿下上甘嶺,他怎樣評價志願軍?
    美國四星上將,190萬發炮彈沒能拿下上甘嶺,他怎樣評價志願軍?導語:1952年11月4日,美國四星上將範弗利特發動了針對五聖山的大規模戰役。範弗利特志在必得,他決心一舉端掉整個上甘嶺,並且徹底擊毀我軍。為了給美軍伸張氣勢,範弗利特特地從東京叫來了大批記者。他的同僚更是在電話中得知了美軍出擊的消息。
  •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為何讓美軍哭爹喊娘?
    美軍一打炮,志願軍就躲坑道,炮火一停又鑽到戰壕裡,大大浪費了美軍成千上萬噸炮彈,而志願軍傷亡非常小,氣得美軍咬牙切齒。 然而,美軍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更有構築陣地工事的料,比起志願軍手中的鎬錘,現代化的機器更快更省力,一座座鋼筋水泥築成的碉堡,見竿立影遍布美軍陣地。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7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決戰朝鮮》中說,李奇微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讓美軍將吉普車的遮擋帆布全部取掉,他的意思很明白:既然志願軍可以受罪,你們也必須可以,否則還不如撤回美國。第三次戰役是李奇微一手策劃的三十六計,誘敵深入。志願軍八天推進四百公裡,橫掃漢城和水原市一線,幾乎上演了一九五零年七月北朝鮮軍將美軍逼到釜山的東方敦刻爾克。但李奇微不是麥克阿瑟,菸斗將軍傲慢,李奇微卻精明。
  • 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1952年10月,志願軍和朝鮮軍隊掌握了朝鮮半島上的主動權。而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裡特為了扭轉局勢,寫信給遠東軍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說要想扭轉局勢,必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讓對方陷入被動防守,後者同意了。「聯合國軍」制定了「攤牌行動」,企圖改變朝鮮半島的局勢。
  • 德軍和志願軍誰戰鬥效率更高?用數據告訴你 志願軍超越德軍!
    德軍在二戰的彈藥消耗大約是37-800毫米火炮炮彈為2.4億發,而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所有炮彈消耗量為1600多萬發,相比較要少了很多。但是誰的殺傷效果更好呢?我們就以對美軍的殺傷為例子,德軍的壓制炮兵發射炮彈為1.8億發,其中1.16億發為105毫米榴彈炮炮彈,這也是德國陸軍的骨幹火力,日本陸軍的骨幹火力是75毫米山野炮。而志願軍的壓制炮兵也就是75毫米山野炮,105毫米,122毫米,一直到152毫米榴彈炮和火箭炮炮彈發射數量為280萬發,相比較就更少了。德軍在4年的蘇德戰爭當中,消耗掉了絕大部分炮彈。
  • 該奇特的戰鬥神器,是二戰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巧用重創美軍
    「喀秋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曾經在俄羅斯的閱兵儀式上,解放軍唱著中文版的《喀秋莎》一路高歌,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不僅僅是一首世界名曲,更是一款作戰非常牛的戰鬥利器;在第二次世界時期,該武器的戰績可謂是讓納粹德軍談之色變,是其噩夢般的存在,甚至二戰結束後,到了志願軍手裡巧用戰術之後
  • 砥平裡戰鬥慘敗,志願軍陣亡3萬?不吹不黑,真相來了!
    雖然缺乏四十軍各團在第四次戰役前的詳細兵力數據,但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到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參戰的各團兵力僅為第一次戰役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測每團大約在1500到2000人左右。加上加強、配屬的部隊,志願軍砥平裡參戰總兵力大約在1萬5千人。美軍對志願軍參戰部隊的判斷也從另一方面佐證了這一推斷。
  • 志願軍39軍如何重創美軍騎八團?美軍:他們走過來和我們握手
    志願軍入朝之後,打的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19日—1950年11月24日)就是個漂亮的「露臉戰」。39軍乾脆利落地將美軍騎一師騎八團打得失去了戰鬥力,這個團人員損失大半,騎八團三營幾乎被全殲。後來倖存美軍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心有餘悸的表示:我們以為他們是友軍,剛握手完,他們就把營指揮所給端了!
  • 志願軍第五次戰役部署完畢,彭老總:如果打勝,一半功勞算後勤
    志願軍形勢異常嚴峻,在中朝聯軍一線部隊的英勇頑強阻擊下,大量殺傷和遲滯了敵軍的推進速度,也為志願軍第二番入朝援軍提供了掩護,使其能夠快速開進到三八線附近。志願軍的各種火炮也增長到了6000餘門,其中大中口徑的火炮1000餘門,和入朝初期相比,志願軍的火力如今想都不敢想,中國軍隊的裝備從來沒有這麼好過。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美國的戰史資料顯示,此次戰役「聯合國軍」投入23萬1千人,以及南朝鮮軍隊12萬人,對手是24萬人。大約3:2的兵力對比,志願軍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主動撤退是正常的。但42軍後撤時出了點問題。前面提到的劉參謀長所在的炮團配屬給了42軍,為42軍的後衛部隊提供炮火掩護,時間大概是1951年3月。美軍在東線緊緊咬住42軍,還有一股大部隊尾隨。
  • 奇襲白虎團,13人偵察小分隊榮立集體特等功,並非全都是志願軍
    遼闊而又寧靜的夜空迴蕩著滾雷般的炮聲,炮彈往敵人陣地上傾瀉,像疾風驟雨,像瀑布飛流。開始還能聽出連續的渾厚的巨響,後來就像颳起颱風一樣,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卡秋莎火箭炮也發了言,炮彈拖著長長的火尾呼嘯著飛過去,敵人陣地上立刻騰起團團濃煙,燒起熊熊大火,把黑色的天幕映成赤紅色。
  • 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在這43天的戰鬥當中,美軍為了獲得勝利,僅僅炮彈方面就消耗了190多萬噸,因為火力點足夠集中,在上甘嶺美韓聯軍的火力強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時的平均水平,這讓很多志願軍都記憶猶新。子彈都打光了,志願軍的人數還是比美軍要多,這是美韓聯軍當時輸掉韓戰最主要的原因,那麼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我軍是真的使用了人海戰術嗎?首先,我國志願軍肯定是不會使用人海戰術的,這並不是因為志願軍要和美軍公平競爭,而是因為當時的條件根本不允許我國使用人海戰術。
  • 火力差:衝繩日軍總攻一天打2500發炮彈,美軍反攻40分鐘1.9萬發
    美軍登陸初期日軍採取保存實力、誘敵深入而殲之的戰略。 美軍登陸後向衝繩南部推進,在首裡一線遭遇第62師團的激烈抵抗,進展遲緩。4月12日,日軍第32軍實施總攻,第22聯隊也首次被調往一線,軍屬炮兵隊在這次總攻中發射了2500發炮彈,但進攻還是以失敗告終。不熟悉前線地形的第22聯隊在尋找進攻路線時被美軍用照明彈照亮,隨後遭到炮火的集中攻擊。
  • 韓戰中,志願軍喊話美軍就投降,僅僅因為美軍是富貴兵嗎?
    01喊個話就投降,確有其事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39軍東進雲山一帶,與美軍號稱「熱帶閃電部隊」的25師遭遇。志願軍一部繞到敵25師24團,出其不意,包圍了24團。謝本志領命,對著美軍C連,大聲用英語宣講了志願軍對俘虜的優待政策,以及美國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沒想到,作用很大,話喊完後,這個連的人一個接一個出來投降了,共有115人,不過,有33名士兵已經戰死。3天後,即1950年11月28日下午,昌順裡戰役打響了。志願軍20軍60師179團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段——火線喊話的方式來對付美軍,這次的收穫更大,居然招降了240名敵人。
  • 參加上甘嶺戰役的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
    上甘嶺戰役是美軍發起的,原先準備是小規模戰鬥,最後發展成為戰役級別,雙方傷亡超4萬多人,能最後從上甘嶺走下來,都是幸運的。參加此戰的一位美軍老兵,心中一直有個困惑,50年後終於解開。這名美軍老兵名叫麥·卡拉漢。1952年10月,身材高大的23歲美國陸軍二等兵麥·卡拉漢,跟隨部隊在上甘嶺南面的三八線附近集結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