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用之前學習到的經濟學內容來思考一下: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的巨大成功,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到底做對了一些什麼事情?
我們做對了什麼?
我們常說自己的國家創造了經濟奇蹟,而薛兆豐認為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它卻不是不可理解的奇蹟,它是有跡可循的,是可以用經濟學解釋的。
薛兆豐認為,我們至少做對了5件事情。
首先是界定產權。
土地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改革伊始的時候,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就是把土地的使用和收入分配權給到家庭與個人。個人的收入與自己的勞動付出相關,人們的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了起來。
我們之前說過,價格的作用分別是傳遞稀缺,指導生產和做出獎懲。其中第三個做出獎懲指導分配尤為重要。如果辛苦付出的人不能等得到更多得到回報,那人們為什麼要付出呢?我們說分餅的規則就決定了餅能做多大。
不僅是土地的產權被重新界定,包括人力資源也是一樣的。當年學校畢業國家是包分配工作的,人力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權都不在自己手上。隨後包分配變成了自謀職業,這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舉措。當時很多人感到彷徨,覺得還是包分配好。
但是很快,由此帶來的好處就凸顯出來了,這增加了人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大家紛紛上夜校,上函授,積極的改變自己,尋找更好的機會。結果就是整個社會都迸發出了巨大的活力。
我們做對的第二件事情,引入市場競爭,同時放棄了價格管制,讓價格全面接管我們的生活。
從認人變成認錢,之前我們就說,只要有稀缺就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要有競爭規則。除了按出價高低競爭以外的所有規則,論資排輩,先到先得,比身體,比智力,比文憑,比關係都有競爭成本,都會帶來無謂的損失。
而每個人掙錢,需要為他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整個社會都在這個過程中受益。以出價高低作為競爭規則並不比其他的規則更加的公平,但是它更加的效率。
我們從認人向認錢的轉變,激發了整個社會巨大的生產潛能。
我們做對的第三件事情,是鼓勵民營企業發展。之前我們用一個漁村的故事,已經說明了在不同所有制之下對生產造成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民營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都是人,都會犯錯。但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讓企業家做主,憑藉他們對市場的敏銳反應,讓他們去嘗試,成也好,敗也罷,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政府只管保駕護航,進行底線監管。這是我們非常明智的一項國策。
我們做對的第四件事情是開放國門,加入世貿組織迎接競爭。2001年我們一下子就參與到了國際合作的洪流之中。
當年有很多質疑和反對聲音,要和每一個人解釋,讓所有人都懂得比較優勢原理這實在是太難了。
我們選擇先做再說,先把開放的原則定下來,之後用事實來做出解釋,當年很多的問題,在今天看來早不是問題了。
中國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變得如此強大,自然就消除了人們對於改革開放的質疑。
我們做對的的第五件事,是鼓勵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家精神,給創新留下來了空間,給予了支持。
當一個新生事物出現,對舊秩序發起挑戰造成了一定混亂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立即幹預和禁止,而是「讓子彈飛一會」。支付寶,共享單車,網約車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得以發展起來的。而這一點今天發達的西方國家反而很不容易看見。
資產確權、市場競爭、鼓勵民營企業、加入世貿組織和給創新足夠的空間,是眾多經濟政策中,我們至少做對的5件事。
而有趣的是,這些事情在當年實施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支持。如果我們真的是徵得所有人的支持才採取行動的話,那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會有這樣的速度,也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看見看不見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薛兆豐對教會我們的經濟學思維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第一個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
經濟學分為很多的門派,比如說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凱恩斯學派。薛兆豐說其實只分兩派,就是好的經濟學家與壞的經濟學家,區分的特徵就在於能否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從選擇的角度看,凡是選擇,必有代價。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選擇,也要看到那些放棄了的,丟失了的選項。
我們看到換了一扇新的櫥窗,推動了玻璃業的發展,同時也要看到這筆錢本來可以支持其他行業的發展。
水資源保護法,我們看的到的是水資源得到了保護,但是看不到的是由此帶來的其他浪費。我們將為此浪費電、浪費木材、浪費時間甚至浪費健康。
經濟學思維從不追求單一緯度上的收益最大。而是追求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平衡。
從時間的緯度看,我們能把未來的收益看得多清楚多具體,那我們今天就願意做為此做出多大的改變。能在長時間的範圍內進行宏觀的收益成本計算,影響到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發展,當然也關係到我們每個人自律的程度。
從競爭的角度看,凡是競爭必有成本。所以我們說只認錢不認人,通過出價高低的競爭,能夠減少無謂的損失,有益於整個社會。
我們說小偷帶來了無謂的損失,因為他們不僅造成了財富的轉移,還增加了整個社會製造鎖的成本。通過這個角度,我們就能夠理解,制度設計不合理,就會帶來很多無謂的損失。所以有很多國家,人們雖然很忙碌,可整個國家依然很貧窮。
我們要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成功者背後有許多與他們一同競爭但是卻失敗的人。我們只看到了成功者,卻遺忘了失敗者。
我們要看到潛在的供給與需求,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價格足夠高的時候,需求者也會變成供給者,角色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這是薛教授教我們的第一個經濟學智慧,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分辨原因與結果
第二個智慧,教會我們分辨原因和結果。
我們發現有很多的藝術家都留長髮,但是留長髮並不會增加一個人的藝術細胞,它並不是成為藝術家的原因。而是因為在一個保守的社會裡,那些特立獨行的人才會留長髮,而特立獨行又是一個藝術家的重要特性。所以,留長髮不是成為藝術家的原因,而是結果。
有人說每天都吃蘋果的人更加健康,其實蘋果不是健康的原因,而是每天都吃蘋果的人更注重自己的健康管理,經濟狀況也相對富裕。因為我注重健康,而且我有經濟能力,所以我們每天都吃蘋果,這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經濟學的智慧幫我們顛覆了之前對因果關係的認識。
之前我們認為,原材料決定了產品的售價,從時間順序上來看是沒錯。但是經濟學的邏輯正好相反,供求關係決定了產品的售價,而售價又倒過來決定了每一種生產要素的成本。
因此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麼合理的利潤率,賺錢的時候可以賺得盤滿缽滿,虧錢的時候也可以血本無歸。
在市場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價格的接受者。你昨天以100萬元賣了自己的房子,這個價格其實不是你決定的,這只是市場上房屋的成交價而已,高了你的房子就賣不出去,低了你就吃虧,你不會願意的。所以你不是定價者,只是接受者而已。
同樣的道理,我們經常聽說美聯儲又宣布調整利率了。好像利率就是美聯儲決定的一樣。真實的因果關係是利率在全球無數交易的過程中發生了改變,美聯儲因為他做了比較多的研究,很快發現了這個變化,為了保持自己的聯邦基金利率與市場的利率一致,所以宣布調整。
這就和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是預報了第二天的天氣而不是決定了第二天的天氣一樣。
分辨事實與語言
第三個智慧,教會我們分辨事實與語言。
我們的語言本應該是用來描述客觀世界的,但是語言也會誤導我們對世界正確的認識。
當我們聽到「天賦人權、生命無價」這些概念的時候,應該就要有所警惕,權利並非來自於天賦,而是來自於人賦。當我們追求各種看似理所應當的權利的時候,其實它們之間都存在著衝突,就像是我們經常相提並論的自由與平等,二者本身就是衝突的。
困難之處在於我們不是要簡單的維護某種權利,而是要找到各種權利之間的平衡點。
生命是無價的,但是不惜一切代價的為此投入,我們卻做不到。在醫院對面高昂醫藥費的時候,是要繼續治療還是放棄,這是真實的選擇。
我們知道交通事故都有多可怕,但是我們不會因為生命無價就在汽車上無限的加強安全性能,如果真是如此,那現在道路上應該沒有汽車而只有坦克。買不起坦克的人就不能開車上路。這不是真實的世界,也不是我們希望的世界。我們生活在比較和權衡之中,沒有什麼能做到萬無一失,哪怕對待生命也是如此。
我們常常都把一些本來是商品的東西不當做商品處理,這麼做的出發點從來都是好的,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更公平的得到他們想要的。
但就算我們把這些東西稱為必需品,稱為剛需,依然無法阻止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無法改變人們對它展開爭奪。摒棄價格競爭,帶來的結果是既無法保證公平,也無法保證效率。
我們否認了孩子上學學位的商品性,憑戶口,憑住房地段入學。結果就誕生了學區房這樣的怪現象。
本來是應該付給學校和老師的學費,現在變成了付給開發商。本來家長之間的區別僅僅只是能不能付的起學費,現在擴大成了能不能在學校旁邊買一套房。
可見,雖然我們可以改變言語上的稱呼,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扭轉事實。
分辨願望與結果
第四個智慧,教會我們分辨願望與結果。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些事與願違的事情,好的願望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相互作用的共同體裡,我作為一個需求者,想買便宜的蘋果,當我進入市場尋找便宜蘋果的時候,我的行為就在抬升蘋果的價格。
我有一套房子,想用最高的價格把它賣出去,可我進入市場賣房子的行為就使得房屋的價格下降了。
我們制定了最低的工資法,希望這樣可以進一步的改善窮人的生活狀況,可結果確是讓勞動價值低於最低工資的弱勢群體再也找不到工作。極力推行最低工資法的人,很可能有他自己的小算盤。大企業具有規模優勢,有能力給員工更好的待遇,而有最低工資法的限制之後,那些規模較小的競爭者,成本就被抬高了,通過法律打壓競爭者,這真是一個不錯的競爭手段。
現在不少國家流行一種制度,女性僱員生小孩,當爸爸的也要放產假。這種政策是女權主義者提出的。這是在為男性爭取福利嗎?如果男性也要放產假,這就等於是增加了女性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世界遠比表面上看上去的更加複雜,細思極恐。
當我們看到那些血汗工廠裡的工人,工作條件非常的艱苦,生活質量也很差的時候,會覺得這樣的工廠應該關閉。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工廠之所以能夠招到人。是因為還有更加血汗的農村。消滅了血汗工廠,並不能消滅貧困本身,而只是消滅了他們改善自己生活的途徑。
社會福利總不會有錯了吧?在美國,有針對單親媽媽的補助政策。但這竟然造成了三分之二的黑人小孩都生活在單親家庭裡面。過去奴隸制和種族歧視都沒有分裂黑人的家庭,而今天針對單親家庭的福利政策竟然把他們給分裂了。
很多女人都覺得不需要找一個負責的男人就可以有自己的小孩,甚至有的男人要負責都會被女方拒絕。因為這樣一來她們就可以領到政府豐厚的補助。
政府補貼什麼,什麼就會增多,就連單親家庭這樣我們原以為悲劇的事情也逃脫不了這一規律。
看見看不見的,分辨原因和結果,分辨語言和事實,分辨願望與結果,這是經濟學的智慧。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我想與同學們分享的內容就是這麼多了。
經濟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話題,他是違反直覺的,確能幫我們洞察真實世界。
我分享的經濟學內容,都是最基礎,也是最有趣的。儘管我很喜歡這個話題,但是我的能力也僅限於此,再繼續深入的話,對我來說是困難的,而且節目也將不再那麼有趣了。
如果通過我的節目,激發了你對經濟學的興趣,那真是太好了。
儘管我能為你做的事情也許就這麼多,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還有更多的精彩與奇妙,你完全可以自己去發現與探索。
陪你走了這一程,我很榮幸,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