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長大後會痛苦?是一種教育的悲劇?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2020-10-10 考壹佰

【導語】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那麼幾個孩子,乖巧得讓人羨慕,。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小孩」。「別人家小孩」又聽話又乖,那麼乖的孩子真的完美嗎?

有的孩子從小就很聽父母的話,不調皮,認真學習,安分守己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可是這類孩子隨著成長,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不會協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難以獨自處理生活的問題。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應該怎麼幫助這類孩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親愛的小孩,從現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

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麼?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願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麼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複製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並不因為毛豆「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願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持毛豆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
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佔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 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處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於讓毛豆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毛豆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毛豆才不肯聽話,繼續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毛豆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醜陋的小車,在這個創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乖孩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重點應該是,沒有自己的想法,聽從安排。不過從長遠來看,人長大了之後還是會好很多。自己多經歷一些事情後,能夠學會判斷、選擇。自己有一顆開放的心,世界會也會跟著自己明媚起來的。

好了,這一期探討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能給您和孩子帶來幫助,下期內容不容錯過,請您持續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你是乖孩子嗎?「乖孩子」是教育下的悲劇嗎?
    如果對於家長和社會公眾來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乖孩子的話,那麼他們無疑是中國式教育產生的悲劇。所謂的「乖孩子」通過很多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當中更注重實踐,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親身體會這才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而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  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有位媽媽,在留言裡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用「乖」「懂事」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2懂事的孩子,不敢表達真實情緒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只因為,一旦哭了,他們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在一個孩子成長中,大多數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聽話嗎?」好像只要孩子聽話,就萬事大吉了。除開我們當下的應試教育不說,在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問題很多,而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出現問題又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多人關心是孩子成績好不好,聽不聽話,但卻很少有人去問孩子真的開心嗎?童年應該是每個人最無憂無慮的階段。
  • 白茶清歡: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怎麼樣,家長們互相碰面了解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和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 「乖孩子」的悲劇人生
    乖孩子的傷在哪裡?教育家辦學多年,無數次近距離觀察發現:乖孩子的傷最重。這些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乖孩子缺乏自我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有一個願望就是成為自己,否則他會痛苦,會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而乖孩子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存在等於被感知。孩子很小的時候非常在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如果媽媽特別強勢,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那麼她就會忽視孩子的感受,這個孩子就沒有存在感,也不容易形成清晰的自我。
  • 從小是乖孩子和調皮孩子,哪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做個乖孩子,聽話懂事的,這樣做父母就能省心。但是有一點,一般乖孩子太聽話的長大後會有一種自卑感和寂寞感。從小就一直聽話的孩子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聽到這裡,家裡有「熊孩子」的家長是不是非常開心呢!而那些調皮的孩子會醒目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給父母惹麻煩。
  • 真相讓你承受不起,無數父母看完沉默
    令無數父母沉默...知乎上有個問題非常火:父母吵架你怎麼辦? 有一個網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父母爭吵的畫面讓他到現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生命。,還可能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罹患心理疾病,對孩子造成終生影響。
  • 我們想要教育出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在坑孩子一生!
    從小父母都是教育孩子要聽話,要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這種教育潛移默化,讓很多人在成長後都變成了懂事的傀儡,聽一個朋友說過,一直在吃懂事的虧,這是他做人的最大敗筆。 為什麼?因為,懂事!懂別人的事!理解別人的苦楚!順從別人的意志!犧牲自己的利益!然而,從來不會為自己做點什麼,也不懂自己。為什麼有的孩子沒主見,總看別人的臉色做事?
  • 這3種「乖孩子」,長大後往往沒什麼出息,家長需早點警惕
    長輩口中常誇的這3種乖孩子,長大有可能沒出息,父母要早點糾正!這3種「乖孩子」,長大後往往沒什麼出息,家長需早點警惕一、總是喜歡遷就別人的孩子。擁有自我意識後,做事情會更有主見,達到目的前更有計劃和時間觀念。因此可以比同齡人可以更高效的實現夢想,而沒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常常是活在別人的反應裡,非常容易受到父母、親戚、老師、同學的影響。
  • 有人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個「乖孩子」,那什麼是「乖」?」,他們基本都會有以下特徵:以父母的指示為最高指示、學習牛逼、懂得節約用錢、永遠老實、給父母長面子、戀愛結婚以父母想法為天……其實,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長大後,有些甚至存在感情淡漠、自私、潛在暴力、患得患失的焦慮情緒。
  • 清華教授:無數悲劇源於集體沉默!莫言:要敢講真話!
    文/王呈祥清華教授:無數悲劇源於集體沉默!莫言:要敢講真話!《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02前不久看了一本書,名叫《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作者是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學教授伊維塔·澤魯巴維爾(Eviatar Zerubavel)。清華大學社會學院劉瑜教授在為該書(中文版)作序文時寫道:「歷史上無數的悲劇源於集體沉默。」
  • 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了卻越痛苦,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一種現象,乖孩子越多,他們被成年人愛的可能性就越大,頑皮的孩子要麼被父母毆打或罵,要麼被別人拒絕。越乖的小孩,長大了卻越痛苦,為什麼呢?1:服從不是獨立大人小時候會喜歡好孩子,因此為了取悅大人,有些孩子會故意隱藏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並迎合大人的意見和指示,如果這樣下去,他們將失去自己的見解,而且他們的性格往往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形成了。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當受這種教育理念硬傷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他們成為「乖孩子」,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中獲得最大的肯定和支持;然而,長大之後,脫離家庭的保護走入殘酷的現實,他們便會失去稜角和個性,甘當配角,不願出頭,缺乏自信,喪失否定、批判和想像的能力。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文|文兒前段時間,電視劇《想見你》熱播,裡面典型的乖孩子陳韻如,生活裡聽話、懂事,在家按時叫弟弟起床,幫媽媽料理家務,在學校遵守校規,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乖孩子」,她的性格卻是沉悶、黑暗的,活得也很掙扎很痛苦。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乖」意味著失去自我「乖」意味著討好他人「乖」意味著活在別人評價的標準裡「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乖孩子的傷最重!最好的家庭是,我們各自獨立優秀但彼此深愛
    「乖孩子」是大家的期待,從小到大就乖乖的,品行、課業都不需擔心,「這是來報恩的孩子」。「壞孩子」或說「叛逆的孩子」讓人頭痛,犯不完的錯、擔不完的心,以及道不完的歉,相信沒有一個家庭願意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是來討債的」,爸媽有時也會這麼說。
  • 戴著套子的乖孩子
    母親謝天琴是一個中學的歷史老師,她清高、保守、自律,夏天從不穿裙子,不接受丈夫死後別人的捐贈,這樣的母親必然也會把兒子當模板一樣的去雕刻,可以想像吳謝宇是怎樣度過童年的,窗戶旁看其他孩子玩耍,他不能去,因為他是母親的驕傲,如果他去玩耍不學習,母親就會生氣。他不想母親生氣。兒子是謝天琴最大的驕傲和情感寄託,丈夫去世後她一直不能走出陰影,兒子想盡辦法讓他開心,帶她旅遊,開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