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2020-08-26 有聽故事FM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用「乖」「懂事」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


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1


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有位媽媽,在留言裡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她小時,家境並不差,但父母為讓她懂事,採用了正面刺激法,遇事總是說:我們囡囡真的好懂事,乖啦,把你的玩具,送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吧。


父母帶她出去玩,總是鼓勵她無條件讓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讓給別人家的孩子——哪怕那些孩子,比她大好多。


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小朋友一起吃冰激凌,她的年紀最小。但冰激稜分配,是從她身邊的孩子開始,最後一個才輪到他。當她伸手去接冰激凌時,另外三個孩子齊聲發出尖嚎。


她說,成年人認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為孩子沒能力傷害到大人。可只有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同齡小朋友心中那滿滿的惡意。三個孩子齊聲尖嚎,只是因為他們年齡比她大一點點,排斥她,不讓她吃。


三個大孩子的父母,無動於衷。


於是父親就過來,對自己說:囡囡最乖,小哥哥們不懂事,咱們今天就不吃了。等回家路上,爸爸再買給你。


她說,當時她心裡在流血,在哭泣,想對父親大聲的喊出來——我要的不是冰激凌,而是公平!


但她沒有喊。因為父親告訴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現。


回家的路上,她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後座上,經過一個雪糕攤,又一個雪糕攤,父親並沒有減速下車,而是徑直騎了過去。


她的小手,死死的捏住父親的後衣襟,用力的揪,用力的揪。以此提醒父親的承諾。父親終於感覺到了,並沒有回頭,說了句:囡囡乖,囡囡最懂,冰激凌對身體不好。咱們不吃。


那一瞬間,心如死灰。


2


懂事的孩子,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


只因為,一旦哭了,他們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正如網友所說:熊孩子只要偶爾做一件暖心的事就能讓所有人都誇讚,可懂事的孩子一旦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卻會讓全世界的人失望。


這位媽媽在父親的教導下,她真的很懂事,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從小到大,直到參加工作,她穿的衣服是舊的,很少有合身的。吃飯時,只夾距離自己最近的青菜,只吃所有人都不吃的。


在班級裡,也是這樣。她的成績很好,眼睛又近視。但很多孩子的家長,希望把自己家的孩子,調到靠前的座位上。老師知道班級裡,她是最懂事的,所以就問她,可不可以調到後面去。


她一聲沒吭,收拾課本書包,坐到了最後一排。從此就和那些無心學習的孩子們,坐在一起。後排吵鬧,看不清黑板,聽不清楚老師講課。成績就這樣下來了。


見她成績下降,父母和老師對她採用了「激將法」,就是用各種方式,羞辱她、刺激她。


但無論怎麼羞辱,越來越近視的眼睛,也無法看清楚黑板。


高考結束,她只是個三本。

3


懂事究竟有何意義


再後來,遇到現在的愛人,她才發現自己脫離社會這麼遠、這麼深。


但有時候,她感覺自己很幸福,打小就懂事,近視眼坐最後一排,最終也讀了個三本。


讀書時那麼多的羞辱,也沒有壓跨她。而且還遇到現在的丈夫,照顧她保護她,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直到她自己,有了寶寶。這種想法才徹底改變。


已退休的父母,過來看孫女兒。她記得那天空氣特別的好,父親牽著寶寶的手,在前面走,寶寶的另一隻手,拿著一隻塑料小鴨子。這時候一個小朋友蹣跚著走過來,兩眼羨慕的望著寶寶手裡的玩具。


她看到父親蹲下來,用溫柔的聲音,對寶寶說:寶寶乖,寶寶最懂事啦,你要學會分享,分享才是最快樂的,把你的小鴨子,給小朋友玩玩!


不!她說她當時如受雷亟,差點脫口衝父親吼一句:分享你媽個頭!你不能再把曾加諸於我的一切,強加於寶寶。你可知我這麼多年來,每一天每一刻,感受到何等巨大的心理痛苦?


不想再讓寶寶,承受自己都無力承受的心靈之苦。


——可是最終,她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站在一邊,眼睜睜的看著,父親把著寶寶的手,把自己的玩具,遞給對面的小朋友。


她之所以沒有阻止父親,只是因為,她見多了缺乏家教的熊孩子。那些熊孩子憑藉著打滾哭鬧的手段,能夠達成於他們渴望的任何目的。


她不想做熊孩子。更不希望孩子熊。


她問,到底有沒有個法子,讓自己的寶寶,別再承受自己的苦,也別長歪成為熊孩子。而只是快樂成長呢?


有沒有這麼個辦法?


到底有沒有?


4


不適的教育,只會帶來痛苦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有過這麼一個實驗。徵求一些年齡等同的小朋友,把他們分成人數均等的兩個組。對小朋友們,進行簡單的測試。


先進行第一輪測試。兩組小朋友的成績,相差無幾——第二組的小朋友,成績還略高一點點。然後進行第二輪。


測試之前,實驗主持者宣布:小盆友們,你們在第一輪的表現中好乖,好優秀,因此獎勵你們糖果吃。


哇耶,小朋友們心花怒放。糖果端上來,先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分到第一組的最後一個小朋友,恰好分完。第二組的小朋友,感覺好震驚,說好的吃糖果,怎麼沒有自己的?


實驗人員笑咪咪的道:有的小盆友沒有分到,不要緊,接下來還有冰激凌吃哦。冰激凌端上來,仍然是從第一組小朋友分起,第一組分完,冰激凌又沒了。第二組的小朋友,已經震驚到麻木了。


然後實驗主持者若無其事的說:有些小朋友沒有分到,沒分到就算了。現在我們開始測驗哦。


第二輪測驗結果,第二組的小朋友,成績疾流勇下,竟然只是第一組小朋友成績的四分之一還不到。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不合適、不公正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陷入到巨大的困惑與痛苦之中,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喪失行為能力。


這位媽媽的父母,就錯把戲弄和壓制,當成了教育手段。


比如說,父親承諾回家路上,給女兒買冰激稜,但卻出爾反爾。


於父親而言,這只是小事一樁,卻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承諾就是全部,充滿了預期而遭遇背叛。


從此讓女兒,對父母失去信任。


她不再相信父母,但卻無力對抗,只能於巨大的恐懼中,隱忍逃避。


她的心早就死了,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獨自行走在孤獨的邊緣。而在父母眼裡,這樣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就是自己期望的「懂事」。


她父母所謂的懂事,就是一句話:去死,少來煩我!


她自己,也是這樣理解的。


所以養成了懦弱卑微的心,明明眼睛近視,看不清楚黑板,卻不敢對老師說。只因為她根本不信任成年人,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對成年世界的恐懼,構成了她的全部認知。她為自己沒有成為熊孩子而自豪。卻不知道,她成為了一個驚魂不定兔孩子、鼠孩子。


一個被巨大恐懼所壓制,完全失去自我的人。

5


真正的懂事是什麼


懂事不是恐懼,不是懦弱,不是在侵凌面前,退縮並啜泣。


懂事不是對孩子天性的壓抑,更不是讓孩子的退讓,滿足成年人的面子。


真正的懂事應該是孩子能夠正確解讀人際規則,不自卑,不狂妄,遇事時能夠明晰、簡捷的表達出自我願望。能夠學會與小夥伴的談判,與成年人的常態交流——想讓孩子懂事,至少父母得懂事。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的認知世界很小,對父母的依賴極重,父母眼裡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長。


懂事的父母,能夠清晰判斷孩子所面對的環境。


孩子是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壓制?還只是無關緊要的玩鬧遊戲?萬不可說孩子不懂,孩子其實什麼都懂,熊孩子最善於利用成年人的呆滯與遲鈍,而膽小的孩子,則對成年人充滿了恐懼。


所以父母一定要關注孩子們之間的公平狀態,及時抑制熊孩子流露出來的惡,抒解膽小孩子心裡的恐懼,不偏不倚,允執厥中,才能讓孩子獲得一個心態平和的成長環境。


鼓勵膽小的孩子,勇敢表達自我欲求。要告訴熊孩子,撒潑打滾不是表達。


不要讓熊孩子的哭喊尖叫得逞,也不要讓膽小孩子的恐懼,累積到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所謂教育,就是依據孩子的不同心理狀態,做出適當的調整。


把小孩子視為大人,認真聽他們每一句話,尊重他們的權利訴求。


現實上許多成年人都不善於表達自我,要求於孩子做到這一點,就更難——這就是所有的父母,應該感謝孩子的道理,是孩子引導你成長,引導你學習勇氣與表達,而非你引導孩子。


為人父母的成熟,是學會接受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學會照顧、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把處理情緒這件事交回給我們自己吧。


所有的教育,只是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或許很普通,很卑微,很蠢萌,但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孩子心理的巨大迴蕩。


人生在世,免不了的是失落,不可少的是委屈。永遠不要讓自己,對自己失望。或許世界很冷,但負責任的人生思考與求索,必將會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曖、陽光的心態,與無盡的信心。


寫在最後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場驚心動魄的大冒險。要記得父母的正確引導,感謝他們的智慧。也要記住父母的失誤,憐憫他們的無奈。


過去適用的法子,現在不一定仍然適用,因為環境在變,孩子的心態也在變。不要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用「乖」「懂事」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  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有位媽媽,在留言裡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用「乖」「懂事」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可是,懂事、乖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乖」意味著失去自我「乖」意味著討好他人「乖」意味著活在別人評價的標準裡「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白茶清歡: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怎麼樣,家長們互相碰面了解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和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 乖孩子,長大後會痛苦?是一種教育的悲劇?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你再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更是家長常掛在嘴邊的;在外面,「你的寶貝真聽話」是誇獎別人孩子的不二法則……「乖」、「聽話」成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而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聽話」的孩子考公務員、進國企,多少年還是在那個崗位上沒有長進,工資沒有大的變化,失去了再工作的能力。那些「不乖」的孩子,從打臨工跑市場開始,做電商、設計網際網路,越來越成功。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向後輩學習,而不是我們向父輩聽話。
  • 有人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長大後,有些甚至存在感情淡漠、自私、潛在暴力、患得患失的焦慮情緒。從這個角度來看,越乖的孩子,長大就越讓人操心。有心理學家說: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 為什麼孩子越乖,長大越痛苦?看看愛頂嘴的孩子,就知道了
    導讀:為什麼孩子越乖,長大越痛苦?看看愛頂嘴的孩子,就知道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孩子越乖,長大越痛苦?看看愛頂嘴的孩子,就知道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了卻越痛苦,這是為什麼呢?
    越乖的小孩,長大了卻越痛苦,為什麼呢?2:好孩子不那麼開心讓我們考慮一下頑皮的孩子在玩耍時是否特別開心並笑得燦爛,而好孩子有時卻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將變得沉默和不滿。長得好看的孩子很可能戴著面具,成為一個不想成為的孩子,因為父母總是說你看著別人,所以要表現得很乖。
  • 為什麼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越讓人操心?
    教育的目標有千萬種,也許最差的一種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乖」孩子了……一、「乖」會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乖越懂事,長大後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越大?
    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但近年來許多專家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反而就越多。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畏懼權威,膽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習慣性取悅討好別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乖孩子」,她的性格卻是沉悶、黑暗的,活得也很掙扎很痛苦。我身邊的朋友看完這個劇都深有感觸,從小很乖的孩子,是大人理想中的孩子,不折騰、不鬧心,說什麼話都聽,讓做什麼事都做。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反而容易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就「越壞越叛逆」,為何會這樣
    小時候越「乖」,長大後可能就越「壞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常常發現,身邊那些被定義為「乖孩子」「聽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變得問題多多,甚至像《傷仲永》裡一樣「泯然眾人矣」。,是沒有自我和獨立,是不為人知的痛苦在《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文/老K今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很有趣: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反而越不幸福?背後三大現實原因
    如果他們聽大人的話,看他們的臉色,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很懂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那些聽話的孩子總是受到家人和老師的稱讚,頑皮、叛逆的孩子總是受到懲罰和批評。但是,許多心理學家和治療師得出的結論是:孩子越「聽話」和「懂事」,他們長大後就會遇到更多的心理問題。「乖」的意思是取悅成年人而壓抑真實自我。心理學家指出:許多小時候乖巧的孩子,長大以後會遇到更多的心理問題。原因是他們把獲得別人的願望和認可作為行為準則,並壓制自己的需求。為了得到看護者的愛,並壓制他的真實本性,這個變相的「乖」的孩子有啥用?
  •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
    為什麼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卻叛逆?無數家長看完都沉默了!在一個孩子成長中,大多數家長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聽話嗎?」好像只要孩子聽話,就萬事大吉了。甚至是家裡發生了煤氣中毒,父母把暈倒的姐姐弟弟抱了出來,過完才想起還有一個女兒在屋子裡面。因為常常被忽視,所以德善很少感受到父母的愛,也不惜為此與父母爭吵,但爭吵過後又會恢復如常。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但對於聽話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使再想吃糖也不會哭。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薩姐出品01「感覺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問題越多。」前天和閨蜜聊天時,她突然發了這麼一個消息。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不禁思考到,那些孩子本該在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早早變得乖巧、懂事,處處為人著想,內心卻有著太多的苦澀,是不是真的會在長大後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就像那句話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