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高中、免試上清華,此舉是否有悖教育公平?以後還會存在嗎?
不知你是否看到過這樣一篇帖子,叫做《老外不用考試上清華?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清華新政讓中國考生欲哭無淚》,該帖子中提到:「很多人不知道,國內的名校為了擴招國外考生,一直在擠壓內地考生的錄取名額,與此同時降低外國考生的錄取標準。」比如從2017年開始,外國考生想要報考清華大學,直接申請就行了,連筆試都不用考。網友表示:「是不是意味著英語四級425分的我,可以直接申請一個斯坦福或者麻省理工,他們給我直接過。還給我錢讓我花?」雖是反諷,但也強烈表明了對於這一新政的不認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十二年寒窗苦讀,一朝敗給外國籍
在2018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了解到,如果你是美國國籍四年以上,且具有高中學歷,只要語言能力達到HSK五級(含)以上(HSK四級也可申請,但需在入學後一年內達到HSK五級)就可以達到進入清華大學的成績。成績特別優秀者還可以免試入學。HSK四級具體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要求呢,基本就是掌握了1200個中國常用詞彙,更為誇張的是如果你的母語是美籍華人,那麼僅僅只需要提供高考成績單,就可以申請國內這座令無數人嚮往的清華大學!
很多人都說高考是貧窮與富有最公平的機會,可是就美國國籍免試而言,其實很多時候,公平與不公平都是相對而論。相對來說,高考比起其他改變社會地位、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加公平些,除了一些極特殊情況,在高考考場上不需要拼爹拼錢拼地位,只需要用自己十二年的知識積累為自己拼一個未來!可這一清華新政卻讓人慾哭無淚,十二年的寒窗苦讀還不如一紙國籍!
2、名校是否有苦衷呢
對於這一新政,小編不僅要問,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連最基本的教育也要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政策歧視了嗎?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下達一項政策肯定是要經過深思熟慮的,而這次的新政,清華大學是否也有苦衷呢?
每所世界級高校都需要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來提升大學本身的全球競爭力,畢竟學術無國界嘛。我國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也不例外!考慮到人口數量和其他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外國學生對中國高校,並不像中國學生對英美大學那樣熱衷。某種程度上說,清華的這一決定實屬無奈之舉。如果有選擇,哪個大學不願意要成績更好的留學生呢?這就使得很多「供小於求」的外國學生輕鬆佔了清華的便宜!也使得本國學生覺得清華大學這一舉策實屬是對中國學生的不公平待遇。
3、反向思維,我們是否可以更改國籍抓取「漏洞」呢
人大附中是北京市一等一也是中國一等一的名校。人大附中有個國際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學生。可打開名單一看,除了兩個名字帶點日本風味,一個名字有點韓國風格,其他都是清一色的中國孩子。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成為「外籍學生」。這些外籍學生可以在人大附中選擇就讀「中國課程」或者「國際課程」,並且這些外籍學生貌似都選擇了「中國課程」。畢業的時候36名學生裡,16名考上北大,16名考上清華,3名考上人大。比中國籍考生的北大清華錄取率高出無數百分點。這便是所謂的「出口轉內銷」了吧!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一更改國籍只為了讓孩子更容易能去到清華北大的行為確實有違清華新政的初心,高考移民與時俱進開始國際化,只能說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空間,家長們也費勁了心思!
關於美國讀高中,免試上清華,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