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源自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冊裡刪除。從此,同性戀群體,以及跨性別群體不過是人類性取向或性別取向多元化的幾種,都是自然的,而且正常的逐漸成為人類社會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之一部分。
我們對90後大學生群體做的相關調查,現時代的90後年輕人,相比於80後、70後群體,對於LGBT群體持積極、開放的態度,較少出現「恐同症」(Homophobia)、「恐跨性別症」(Transphobia)、「恐雙(性戀)症」(Biphobia)。但是,80後、70後群體卻未必在少數。
曾經有一位青少年的父母,問到,「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該怎樣幫助他才好?」,下面回復。同時,也作為給80後、90後父母們,如果您一旦發現/懷疑/擔心自己孩子是同性戀/跨性別者/雙性戀,父母的行動指南。注意:孩子的性取向通常在青春期才會顯現,兒童期是不會顯現的。
有青少年父母問:「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該怎樣幫助他才好?」
什麼都不必做最好。這就好比,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血型與父母都不同,例如,父親是A型,母親是B型,孩子是AB型或O型,父母要怎樣幫助孩子呢?相信大多家長都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幫的,不需要嘛!」道理一樣的,發現孩子性取向與父母不同,也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忽略它就好了。
從性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的性取向是人類多樣化的性維度中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從典型的同性戀(從未對異性有過性幻想和性喚起)到典型的異性戀(從未對同性有過性幻想和性喚起)之間,某個人類個體的性取向可能位於其中的任意一個位置。換言之,人類的性取向其實是從典型的同性戀到典型的異性戀之間的一條連續的譜系,並沒有截然劃分的「界限」。或者說,大多數人類個體,都可能在特異性的社會情境下表現出同性戀的傾向,只不過有些人在大多數社會情境下表現出來,有些人只有在極其特殊的社會情境下才可能表現出來,當然,也有人在幾乎所有可能的社會情境下都不會表現出同性戀傾向來。
與人類大多數特質一樣,人類在性取向的連續譜系上的自然分布也大致呈高斯分布,即越靠近兩端(典型同性戀或典型異性戀)的人數比例越少,而大多數人位於中間,同時兼具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傾向。更為激進的理論甚至認為,一個人的性取向本身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社會情境而發生變化。
總而言之,同性戀是人類正常的性多樣化的一種,它與有些人個子高,有些人個子矮是一樣的自然特質。從這個意義上,父母即便發現了孩子是同性戀,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常對待,沒有必要做出特別的改變。一個同性戀的孩子除了性取向與異性戀的孩子不同之外,其餘所有方面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一切正常,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僅僅因為孩子是同性戀而改變什麼。
如果說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獲得幫助的,恐怕是相對性價值觀保守的父母,而不是同性戀傾向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地了解同性戀的相關科學知識(教會或某些反同社團的資料就不要看了),改變自己可能狹隘和保守的性觀念。如果父母無法面對孩子是同性戀的事實,明顯感受到衝突、焦慮和憤怒,那麼建議父母去尋求心理輔導。
當然,如果是置身在一個性態度保守的社群之中,周圍的人群對同性戀採取奚落、排斥甚至公開歧視,那麼父母要做的是當孩子面對和承受來自社群的壓力時,要堅定地給予孩子以關愛和支持;以及當孩子面臨公開的羞辱、欺負時,要挺身而出表達對孩子的支持。總之,對父母來說,異性戀的孩子遭受到不公的對待或者欺辱時自己會怎麼做,那麼同性戀的孩子遭受同樣的事情時也同樣地反應就對了。
總之,父母不恐同,就是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幸福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