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靜 荊新年 張錫坤
幾年前菏澤曹縣一則「棺二代」的徵婚啟事引發熱議,徵婚啟事中開出的嫁妝是自家經營的8家「棺材鋪」網店。
棺材這一行,很多人覺得晦氣、不吉利、不體面。
然而菏澤曹縣莊寨一家棺材加工廠,日均生產棺材1200到1500口,年產30萬口,佔據日本25%的市場份額。
2017年,日本東京電視臺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世界》攝製組就曾走進菏澤曹縣進行探訪。據報導,日本人買的棺材9成都來自這個城市。
莊寨棺木行業的興起絕非偶然,在打通日本棺木市場的背後,是一條不可複製的產業脫貧與製造業發展之路。
一千餘口的日產
前3年賠錢,現如今佔據日本1/4市場
在2006年以前,菏澤德弘木製品公司一直做著板材貿易的生意。公司創始人田林煥從木材商那裡收購桐木拼板,然後轉賣給日本的貿易商。最後這些拼板都被日本的工廠買下,做成了棺材。
彼時,日本老齡化問題開始凸顯。日本勞動力成本提高,生產棺材的產能已經達到了極限,日本本土的棺材價格從3000-4000元抬到了7000-8000元。日本在考慮產業轉移時,第一時間想到了原材料產地——曹縣莊寨鎮。德弘木製品公司總經理馮香雲說:「客戶有意扶持我們直接生產棺木,集中培訓了二十多天。」於是,「在客戶的啟發下」,他們有了開拓日本市場的主動性。
馮香雲說:「這個過程比較坎坷,走了不少彎路。」首先就是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的棺材與日本的棺材風格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嘗試過兩種棺材都做,但是後來發現工人做工會混亂,這樣就導致產品不過關」。其次是技術不熟練,不能掌握裡面的技巧,再加上公司初期規模有限等原因,最開始一星期只能生產1個貨櫃,每個貨櫃六七十套棺材,殘次品率較高,公司連續三年都處於賠錢的狀態。
隨著技術改進、設備更新、與客戶磨合熟悉等,2010年,企業生產力穩步上升,開始實現盈利。從最初的一個月1200套,到2012年一月4000套,再到一月1.6萬套。棺木檔次越來越高,整個生產流水線也越來越規範化。「現在每天能生產1200-1500套棺材。可以說日本四分之一的去世人口,用的都是德弘的棺材。」馮香雲說。
一毫米的誤差
生產過程100多道工序,誤差不能超過一毫米
在日本人的認知裡,素潔、典雅、高檔的棺木,不僅是死後的歸宿,還代表著他們的身份。日本人在選擇棺木原材料時喜歡用桐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高貴的象徵。日本人的棺木最後要和遺體一起火化,所以易燃、重量輕且不易變形的桐木也就成了最佳選擇。豐富的桐木材料,也使得曹縣莊寨搶佔日本市場有了先天優勢。田林煥就對桐木做了深入的研究,從原材料上做功課。
除了原材料要講究,生產技術也要過硬。生產一套棺材,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須要精益求精。馮香雲說:「日本人注重儀式感,『身後事』不能馬虎,他們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不管是質量,還是外包裝,都要嚴謹。「一口成品棺長寬尺寸誤差最多1毫米。一個釘子都有要求,釘子釘在什麼位置,怎麼釘,釘多長,都要嚴格把控。」
日本棺木大多是實木,對雕刻工藝要求極高。巧合的是,曹縣是傳承了百年的「工藝加工之鄉」,有得天獨厚的雕刻人才資源。「字跡必須工整,不能歪歪扭扭,雕刻的花樣也必須美觀,符合要求。」馮香雲說。
和中國棺材直接在棺材板上浮雕不同,日本棺材需要單獨雕刻,然後再將刻好的花紋貼到棺材身上。「中國棺材早就可以用機器雕刻,但是日本人較真,必須用純手工雕刻。」德弘木業的雕刻師傅用廢過無數把刀具,雙手都布滿了老繭。
一份體面的工作
把產品當成工藝品,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
在棺木生產車間,王金葉正將繡著櫻花的粉色絲布整齊地釘在長方形棺木上。棺木長1850毫米,寬550毫米,重25公斤。王金葉告訴記者:「我幹這一行已經有七八年了,當時就是機緣巧合吧。」現在她主要負責產品包裝,據她介紹,布棺使用的布料不能有任何褶皺,下料、成型、壓機、組裝等流程,都要保證最後的產品精緻美觀。
王金葉說:「雖然在傳統的印象中,很多地方很多人都覺得做這一行不吉利、不體面,但是我沒有這種感覺。我們是把產品當作工藝品來做,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所以很自豪。」據了解,小鎮員工月薪達到8000元,同時吸引不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
馮香雲說:「我們賣的不是棺材,是藝術品。」為了保證這個藝術品的質量,他們對員工也有一套嚴格的考核標準。300多名員工都是經過層層篩選,才上崗工作。第一層篩選就是審美,只有經過辦公室面試達標才能進入試用期。試用期為一周,看做事態度和做事風格,合格才能上崗。上崗之後的前三個月是不允許做正式的產品的,只能打雜,從旁跟著師傅學習。「我們的員工進來以後很少有辭職的,就是當成工藝品在做。有一次一個工人在裝車的時候不小心用鏟車碰壞了,然後加工的員工就氣哭了,因為他非常尊重和愛惜這個東西。」
據介紹,德弘木製品公司現擁有多項外觀設計專利。他們還有自己的團隊,專門研究日本的文化習俗和消費動力。日本的棺材分為「木棺」和「布棺」,木棺是維持棺材原本的木質表面,在木頭上雕刻花紋。布棺是在木質的棺材表面,加蓋一層布。「老人去世後,兒女們會幫忙挑選他們生前最喜歡的顏色。」所以在加工廠,可以看到粉色、白色、天藍色等五顏六色的布料。
為了更好地滿足日本市場的需求,做好這個「工藝品」,除了功能完備,還不斷地推陳出新。比如在櫻花季推出櫻花元素的棺木,或者根據不同人群設計刺繡圖案,他們每年投放到日本市場的新品比例能達到25%。
一個崛起的小鎮
不再單純生產棺木,向綜合性產品轉型
德弘木製品公司去年棺材發貨量為32萬套,出口份額佔據整個日本市場的25%-30%。這些棺材由巨輪運往日本橫濱港,再分銷至各地,在日本,德弘已經成了一個有名的中國製造品牌。
除了「質優」,價格也是日本人「買買買」的重要原因。日本本土生產的棺木價格為4000餘元,而德弘生產的棺材貴的也只有日本價格的一半,便宜的只有二三百元。馮香雲說:「我們不能算是做得最大的,也不能算是做得最好的,只能算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做到現在。」
一口棺材,打開了一個內陸小鎮直通海外市場的大門,也使得這個小鎮擺脫貧困,成功「逆襲」。
莊寨鎮的傳統木材加工產業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依託優質的桐木資源,享有「中國木材加工之鄉」的美譽。而棺木的生產加工僅僅是桐木製品的一種。莊寨鎮共有28個行政村,從2017相繼建立32個扶貧車間,其中29個從事木材加工。當地90%以上的人口,都從事木材加工相關行業。不僅帶動了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繁榮發展,還吸引了河南、河北、四川,等十幾個省市的人員前來經商務工。
莊寨鎮大部分生產廠家已經不再單純生產棺木,而是向綜合性產品轉型,產業效應已經凸顯。近年來,當地政府針對產業落後狀況提出「個十百千萬」的產業發展規劃,私營企業、個體加工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全鎮木材加工企業有600餘家,個體加工戶2000餘戶,帶動6萬餘人就業。這個面積不過64平方公裡的小鎮,年木材加工量300萬立方米、產值500億元,木材加工業年稅收2億元,佔全鎮總稅收的80%。
未來,在現有產業基礎上,莊寨鎮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轉型發展,爭取3-5年內將莊寨鎮木材加工產業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更加鮮明突出的特色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