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日本人用的棺材和墓碑都從中國進口,中國如何包辦日本人後事

2020-12-20 鐵血網官方號

作者: 發財金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

開篇導語

中國製造,陪伴您的一生

鐵血軍事

加奈子老太太當了一輩子日本右翼分子,堅持參加右翼勢力的聚會已經幾十年了。

她極力排斥中國製造的產品,在買任何東西時都要先看看有沒有Made in China的標籤,她覺得自己完成了一輩子不用中國製造的挑戰,直到她臨死前的最後一分鐘。

雖然她從來沒去過中國,但在最後的這一分鐘裡,她和2000公裡外的山東菏澤曹縣產生了某種跨越時空的聯繫。

能包辦一個反華日籍人士的後事,這麼看來,山東菏澤曹縣確實牛X。

在大眾印象之中,菏澤市處於山東西部的一座小城,這裡曾是水滸好漢的所在地。由於人們忌諱談論死亡,鮮有人知道菏澤曹縣的棺材產業在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力。

直到2017年,日本東京電視臺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世界》攝製組走進山東菏澤曹縣,該節目主持人經過調查後透露了一條驚天消息,日本人買的9成棺材都來自中國。

2019年4月cnsTV也對菏澤曹縣做了題為「日本棺材90%是中國製造」的報導。可以這麼說,90%的日本人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都獻給了山東菏澤曹縣。

從菏澤市往西南方向開車約30公裡,不用藉助手機導航或者路牌,僅憑空氣中飄蕩著的木材味就能判斷是否到達曹縣莊寨鎮。

這裡是日本人最後肉身容器的製造地,街道上到處都是「木業公司」「木業加工」的牌坊,外面空地上曬著一堆堆羅列整齊的板材,經過數十道工序加工,一兩個月後將陳列在日本各地的棺材店裡。

早在上世紀,菏澤曹縣的莊寨鎮就是全國最大的桐木加工出口創匯基地,桐木製品量佔全國的70%,因而享有「木材加工之鄉」和「中國板材之都」的美譽。

截止2018年的數據顯示,莊寨鎮有木材加工企業千餘家,個體加工戶5000餘家,年木材加工量300萬立方米。產值500億元,木材加工從業人員5萬餘人。

木材廠的老闆們和日本人做棺材生意之前都是因為桐木結的緣,「我這個企業從1991年開始做出口日本的桐木拼板,通過桐木拼板認識了日本做棺木的客戶。」

有網友甚至打算給菏澤曹縣的棺材廠老闆們立傳,書名叫《山東曹縣之你的棺材》或者《他們葬送了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

「從桐木轉型做棺材,無非就是把桐木切成三長兩短,再拼接起來。」跟著《不可思議的世界》攝製組的鏡頭,日本人目睹了這些棺材的製作過程。

不管是盡顯奢華的鍍金棺,還是網紅款粉紅棺,或者客戶定製的奇形怪狀棺材,曹縣的手藝人都能打造出來。

在車間流水線的上方,還懸掛著一塊每天的棺材完成指標,工人們根據上面的數字安排每天的工作。

在日本2ch論壇上,日本網友開玩笑,柯南要是再不完結,那個電子屏上的數字會越來越大。還有人猜測棺材廠的老闆看日本自然災害新聞會比本地天氣預報都多。

但事實上,棺材廠的老闆並不關心日本發生的事情,他們煩惱的是自己兒女的婚嫁問題。

棺材這個行業被歧視太久了,曹縣曾經有一家賣棺材的招上門女婿還到處貼招告,送八家賣棺材的網店,要求本科及以上會流利日語英語。

老闆女兒30歲還沒嫁出去就是因為家裡做棺材生意,導致每次男方家裡面人來看了後就不了了之。

從業十幾年的木匠陳師傅對此深有感觸:「剛開始親戚朋友也有點反感,但是為了掙錢嘛,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主要我們這裡做這行的多。「

每次提到自己的工作,他都一臉自豪:「不管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一樣,但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讓日本人升官又發財。「

憑藉良好的口碑和貨真價實的產品質量,曹縣莊寨鎮生產的棺木長期獲得日本消費者的認可。

每天,日本橫濱港都會迎來數艘極為特殊的中國籍超級巨輪,每艘巨輪上面都密密麻麻堆放著各種樣式、各種價位的棺材,其中就有陳師傅親手打造的棺材。

在這艘巨輪貨艙的另一頭,還有一組來自福建的貨櫃,裡面整齊擺放著由花崗巖打造而成的墓碑。這些墓碑將跟棺材一道,卸載裝車被運往日本各地,擺到壽材店等待顧客挑選。

如果說山東生產的棺材是日本人的靈魂容器的話,那麼福建生產的墓碑就是用來鎮魂的。

事實上,大多數日本人的最後歸宿,都是由山東人和福建人一手包辦的,棺材和墓碑已經成為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某種神秘紐帶。

如果不是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了整條墓碑產業鏈,日本人可能想像不到他們和中國的聯繫到底有多緊密。

據日本ANN報導,近日東京葛飾區一家石材店緊缺墓碑,已經5位客人排隊等待中國墓碑。

福建省惠安縣作為「世界石雕之都」,有大量日式墓碑出口日本。惠安石材行業協會會長王志剛表示,當地出口日本墓碑年產值約20億元,已經形成一個墓碑產業集群。

在全球石材購買網站stonecontact網站上,日式墓碑的供貨商分欄裡,已經被來自福建的廠家佔領。

目前,惠安縣共有80多家墓碑石加工企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生產的花崗石墓碑和大理石荒料主要出口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多數工廠停工,致日本東京墓碑短缺,客人需排隊購買。

經這一疫,似乎中國製造真的徹底暴露了。

2019年2月的《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墓地的墓碑中有80%的都是中國產」,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福建省惠安縣。

跟在惠安從事石雕行業的朋友聊天,他說:「日本本地生產的墓碑價格跟中國比沒有優勢,在日本一座墓碑得三四千美元,在中國卻只要一千多美元就能拿下,關鍵是製作工藝相差不大。」

「上世紀末,惠安石雕墓碑主要做出口碑,要求非常嚴苛,因此也很考驗惠安石匠的技術。」他們出產的墓碑將會在一個月後運到日本,並在某個墓地裡安頓,刻上墓主人的姓名。

歷史上還未有一個時期,日本這麼大規模地從中國採購墓碑和棺材,兩國的關係密不可分,從這個角度詮釋了什麼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國生產的棺材和墓碑庇護下,愛和死亡能超越國界。不管你是哪國人,曹縣和惠安,始終關懷著每一個臨終的人。

日本有句古話叫中國有句古話,人死為大,就像曹縣有個棺材廠老闆說的:「賺不賺錢是次要的,人總得有個歸宿。」

從出生到死亡,沒人能和中國切斷聯繫,中國製造,陪伴您的一生。

相關焦點

  •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然而,有人卻將其做成一年上億元的生意,並讓日本的老者在電視上鞠躬表示,「感謝你們讓我的靈魂得到安息」。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90%的棺木都是中國山東曹縣生產的。從曹縣壟斷日本棺木市場的背後,我們能夠窺探到一個貧困縣的發展之路。
  • 高價進口鐵礦石:中國被「任人宰割」?美國與日本截然不同的真相
    中國2020年進口鐵礦石超過10億噸,其中澳大利亞佔到了70%。最近鐵礦石進口價約1000元/噸,比年初上漲了60%以上,澳大利亞去年中國市場至少賺走1020億澳元(約合4891億元人民幣)。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澳大利亞隨便來一次鐵礦石漲價,就可以從中國這裡輕鬆多賺走巨額的財富,不用付出額外的成本,也許只需要幾個國際壟斷巨頭一個遠程視頻會議就可以搞定了。
  • 曾99%的一次性筷子都從中國進口的日本,現在卻拼命向中國賣木材
    前些年,有些人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製造了很多國際神話,比如"西點軍校人手一本某兵法","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還有"日本自己從不用自己的木材生產一次性筷子,而是精明的花錢進口,日本國內使用的一次性筷子99%來自於中國。
  • 如何辨別中國人和日本人?!告訴你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不同點
    前言這個問題如果過深的回答會引來罵聲,因為現在很多人不希望別人說自己的不好,只想聽別人的不好。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一定的缺點和優點,如何分辨不同國家的人無非就是通過這些缺點和優點來看。缺點和優點的最大體現就是外在的表象,對於初次見面的人,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在,所以第一表面印象會帶給對方直觀的感受和認知。
  • 十名中國軍人慘死在日本,墳墓至今未回國,墓碑上還有兩個羞辱文字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不光在朝鮮、韓國、東南亞,就是與我們有著一水之隔的日本也是有中國戰士的墓地的。更讓人很氣憤的是,這些被葬在日本的中國戰士墓碑上竟然被刻上了侮辱性文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鄰居」日本網友:希望日本人更新自己觀念
    而如今,隨著兩國間持續的民間交流,在日本生活、工作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那麼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這些「中國鄰居們」呢?點擊下方視頻,看看如今的日本人如何評價身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又怎樣看待中國的國家形象?而在不遠的未來,日本的公司、學校、社區中,「中國鄰居」的身影將不斷增加。然而,在部分日本人心中,由於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覺得中國人「幹擾」了他們的生活。
  • 日本發明一次性筷,99%卻從中國進口,如今森林覆蓋率是中國三倍
    日本發明的一次性筷子,又稱「方便筷」、「衛生筷」,用了一次就丟棄了,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一次性筷子是人類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文明的象徵,也有人認為一次性筷子會造成植被的破壞,並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因此,各國都開始限制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產品的使用。
  • 中國大媽撿到日本棄嬰,頂著全村人的壓力,把他當親孫子養
    日本鬼子撤退後,韓家莊的村民出來拾撿拾鬼子們留下的物品,日子清苦,哪怕撿到個臉盆鞋子或者椅子也是好的。羊角大娘沒有撿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卻發現了這個棄嬰。見嬰孩披著日本軍衣,不難猜出這是日本人的棄嬰。善良的羊角大娘把孩子抱回家,給孩子取名狗娃。羊角大娘不想看到孤苦無依的孩子沒有人照顧,同時她也考慮到兒子葫蘆。
  • 30%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曾公開承認是中國秦始皇的後裔
    長生不死之藥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製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蹟。
  • 日本人如何看待日本的未來?日本網民提到了中國的崛起
    ——日本人擔心日本的未來嗎?提起日本,作為中國人,我們在銘記歷史的同時也要正視這個對手的強大。時刻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可以讓我們保持警惕,不斷提醒自己並且觀察對手,這並不是壞事。而日本的未來在日本人眼裡將是如何的呢?這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日本人如何看待日本的未來?
  • 日本從不砍伐本國森林,而是全部從中國進口?這些年我們都被騙了
    在許多「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者新聞報導中,我們的鄰國日本常常是主角之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於中日兒童在夏令營中「較量」的深刻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也有關於日本人如何愛護自己的森林資源的故事。而關於森林資源則是這麼回事:由於日本本國資源缺乏,所以他們非常愛惜自己的森林資源,從來不在自己國家中砍伐樹木,而是全部從中國進口。包括一次性方便筷子,雖然是日本人所發明,但是很快他們也不再自行生產,而是全部都從中國進口。
  • 日本人都不用的東西,卻在中國卻掀起熱潮,你知道是什麼嗎?
    日本人都不用的東西,卻在中國卻掀起熱潮,你知道是什麼嗎?嗨,我又來了,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中國式「購買」。現在我們經常會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報導,比如說,一群中國大媽集體去日本搶購馬桶坐墊。雖說日本的產品質量一直都挺好的,但也不至於連個馬桶蓋都去人家國內「瘋搶」吧。中國式的購買,不僅在國內一度引起熱議,而且也讓日本感到人特別震驚。要是周圍有什麼朋友要去日本旅遊,我們一定會讓他幫我們帶這個帶那個,這是因為日本的大多數產品設計都非常人性化,比如說上面說的馬桶坐墊,它的溫度可以隨著人體溫度逐漸上升。
  • 沒有美國,中國能打贏日本嗎?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續扶持了賣國賊愛新覺羅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雖然呢美國在外交上拒絕承認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但是身體上卻很誠實,一直在堅持與日本的貿易。日本它是個島國,自然資源非常貧乏,他們所需要的大部分軍工原料都需要從海外進口。
  • 「生是日本人,死為中國魂」——回憶我的父親「日本八路」小林清
    反戰勸降 屢立戰功   父親參加了八路軍,和其他日本戰友一起建立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膠東支部」,並擔任副支部長。父親熟悉日本軍隊的內部情況,熟知日軍士兵思想和生活習慣。父親等人通過喊話、信件、慰問袋、電話等方式配合八路軍對日軍的宣傳。
  • 日本1/4的棺材來自山東這家公司
    首先就是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的棺材與日本的棺材風格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嘗試過兩種棺材都做,但是後來發現工人做工會混亂,這樣就導致產品不過關」。其次是技術不熟練,不能掌握裡面的技巧,再加上公司初期規模有限等原因,最開始一星期只能生產1個貨櫃,每個貨櫃六七十套棺材,殘次品率較高,公司連續三年都處於賠錢的狀態。
  • 曾99%一次性筷子都從中國買的日本,為何現在拼命向中國賣木材?
    曾經有人說日本人心機很深,他們所需要的的木材石油等這些不可再生資源,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然後把自己的藏到深海,以備不時之需。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外資引入,日本99%的一次性筷子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大約相當於200萬棵樹 。
  • 被瘋狂轉載的【日本人筆下的中國】
    評心而論我是一個極其討厭的日本的一個人,我厭惡他們貪婪,狡猾,表裡不一,心懷叵測,政府的軍國主義,帝王思想。但一個小小的島國實力能夠在亞洲之首,不得不說他們有著過人的長處,老百姓生活的相對安逸。俗話說「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人」平頭百姓之間的民間交流我認為很多的地方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日本:漢字是日本最高級的文字,完了,祖宗的棺材板壓不住了隨著中日關係的慢慢緩和,最近幾年,日本在研究中國的漢字方面發表了很多的著作,自從2005年以後,日本先後出版了《戰後日本漢字史》、《漢字與日本人的生活》、《漢字與東亞》、《漢字的魔力》、《佛教漢語50話》、《白川靜——漢字的世界觀》、《日本的漢字》、《漢字雜談》、《方言漢字
  • 日本人吃餃子的方式讓中國不淡定了:日本人都什麼毛病!
    日本這個國家,對於中國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畢竟日本的文化都是中國傳過去的,無論是文字還是飲食。但是很多東西到了日本人手裡都會變樣。比如在日本吃餃子從來不用煮,而且吃餃子的方式更是讓中外吃貨懵了,懷疑自己吃了假餃子。在中國吃餃子,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煮餃子,然後蘸辣子油吃。
  • 從中國傳到日本,被日本人捧上天的青梅,一粒梅子都能做成下飯菜
    出身於中國的青梅很古老也很文藝,比如青梅竹馬、望梅止渴裡的梅就是指青梅,青梅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追溯起來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扒開青梅的歷史年表可以看到:青梅從夏商起就開始有動靜了。"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典故來自於夏商時期,人們烹飪調料較少,常用的就是鹽,很快有人發現了青梅,借其「酸」來增味,逐漸的青梅和鹽成了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