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原本駐紮在洛陽韓家莊的日兵也慌忙逃回日本。他們的車輛有限,孩子成為他們的累贅,不得帶上車輛。護士大島便將她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裝進籃子,結果籃子太佔地方,士兵竟然將籃子扔到路旁的草叢。
日本鬼子撤退後,韓家莊的村民出來拾撿拾鬼子們留下的物品,日子清苦,哪怕撿到個臉盆鞋子或者椅子也是好的。羊角大娘沒有撿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卻發現了這個棄嬰。見嬰孩披著日本軍衣,不難猜出這是日本人的棄嬰。善良的羊角大娘把孩子抱回家,給孩子取名狗娃。
羊角大娘不想看到孤苦無依的孩子沒有人照顧,同時她也考慮到兒子葫蘆。葫蘆是個聾啞人,一直也沒有取上媳婦,她希望葫蘆能夠老有所依,日後狗娃能夠成為葫蘆的依靠。
羊角大娘的決定立馬被身邊的親戚和鄰居反對,第一個反對的就是羊角大娘的哥哥。大娘的哥哥在抗日戰爭中受傷,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他親身見證了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恨透了日本人。在他的眼裡,這個小孩是日本棄嬰,那就是仇人的孩子。
可是羊角大娘認為孩子是純淨的,他們沒有過錯。就這樣,羊角大娘力排眾議,下定決心撫養狗娃。狗娃雖然被留了下來,但是他的日子過得並不順遂,自小到大,狗娃在人們的排擠中長大,小朋友們也欺負他。萬幸的是:羊角大娘呵護他,葫蘆也對狗娃視如己出,秀秀姑姑也很疼愛狗娃。狗娃被善良的一家人呵護著,寵愛著。
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水平,葫蘆應徵鐵路工人,收拾行李,離開家賺錢。他是天不遂人願,因為聾啞的關係,當山洞出現塌方的時候,葫蘆沒能及時反應過來,不幸遇難。
悲痛欲絕的羊角大娘決定與秀秀一同去往老家陝西,為兒子料理後事。臨行前,她將狗娃送給了無兒無女的牛家撫養。羊角大娘拒絕了牛家的禮物,她只求他們能對的狗娃好一些。狗娃不捨得離開奶奶,這個小小的孩子在門口的臺階上等了奶奶一夜,卻再也沒有見到那慈愛的身影,他不得不跟著牛家夫婦回家。
多年後,羊角大娘柱著拐杖,頂著風雪前往牛家看望狗娃。途中遇到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他正在背著一捆柴,步履維艱。羊角大娘正走過去向他問路時,竟發現這孩子就是狗娃。一時間,羊角大娘心如刀絞。原來牛家已經新生了一個孩子,他們沒有好好照顧狗娃,甚至根本沒有把狗娃當人看。目不忍睹的羊角天娘毅然決然把狗娃接回了家,這是這是這讓原本食不果腹的家庭更加揭不開鍋。面對孱弱的侄子和衰老的母親,秀秀選擇遠嫁他鄉,這樣就能獲得了一筆豐厚的彩禮來貼補家用。大婚當日,秀秀隨著人群離開,而大娘和狗娃則躲在門後號啕大哭。
羊角大娘日漸衰老,她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為了給狗娃尋得一個好的歸宿,她將狗娃送到清涼寺剃度出家。狗娃在淚眼婆娑中斬斷了三千青絲。臨別時,羊角大娘將一條和服腰帶交給了狗娃,那是狗娃的媽媽留下的,她希望有朝一日,狗娃能尋回親生父母。最後祖孫兩人痛哭而別,不久後,羊角大娘就因病去世了,狗娃跟隨一韋法師潛心修行,法名明鏡。
二十年過去了,狗娃已慢慢長大,成為了德高望重的明鏡法師。他時常會前往大娘的墓碑拜祭,狗娃一直精進佛法的修為,雖然命運坎坷,此刻。已然看破紅塵,可是對於羊角大娘的恩情,卻是終生無法忘懷的。
此時的大島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她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四散的兒子,可是所有努力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當狗娃以中國佛教代表團的身份前往日本普及中國佛法時,電視機前的大島一眼就認出了兒子。
幾經周折後,母子終於倆相認。明鏡同母親的重聚只度過一個夜晚,起初披著袈裟時,明鏡面容平靜,而脫下袈裟,換上母親準備的和服後,明鏡忍不住流出淚,跪拜母親。磕頭謝媽媽生育之恩。雖然他已經成為了無欲無求,斬斷塵緣的得道高僧,可是能夠在有生之年見到生母,還是忍不住感謝命運的饋贈。第二天,明鏡重新換上袈裟,為母親念誦經文。母親雖然不舍,但是她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目送他離開,回到那個養育了他的地方。
狗娃的故事是千百個日本棄嬰的真實寫照。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作惡,而中國人民卻主動收留了這些無辜的孩子們。古人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為祖國人民博大的胸懷自豪,也將承載著寬宏仁厚的民族精神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