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現在嘗試著做一個選題,主要介紹我們所熟悉的汽車品牌的前世今生。第四期我們介紹的是日產汽車!日產汽車目前是日本第二大汽車生產商,也是世界最大的發動機生產商。它曾一度成為世界最大出口量的汽車生產商。但對於日產的歷史,我們可能並不知道它與快進社、與Datsun之間的聯繫,甚至對於Datsun我們可能都不太了解。
在介紹豐田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動漫《頭文字D》,那麼說到這部動漫,其中除了藤原拓海的那部AE86外, 還有一部響噹噹的神車——GTR。
日產的起源其實跟日本其他大多數車企都不太一樣,它不是家族企業,它的誕生不是一個人的想法,所以回顧其歷史,它的創始人不止一人。我們可以說它專一,因為它是日本最早造車且一直只從事跟汽車相關的產業的企業。我們也可以說其幸運,因為它沒有被埋沒在歷史的年輪裡,讓我們還能親眼見證這個日本傳統車企的發展。
一步步合併,一次次更名
【日產(中國)官網截圖】
從日產(中國)官網上我們看到,日產汽車公司成立於1933年在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而深究歷史,我們會發現1933年只是正式合資正式更名為日產汽車公司的時間,其真正的成立時間為1911年,當時以橋本增次郎為中心的成員成立了快進汽車廠(日文:快進自動車工廠),快進汽車廠也是日產汽車的前身之一,由此開始了汽車國產化的歷程,成為了日本國內汽車產業的先驅。三年後第一輛DAT誕生,新車的名字源於三位公司合伙人姓名的羅馬拼音首字母。
1914年,剛推出的DAT汽車(當時稱之為脫兔號)就在當年舉行的大正博覽會上獲得銅牌。
1918年,快進社正式更名為快進汽車公司(日文:快進汽車株式會社)。當時的快進汽車公司是個擁有註冊資金60萬日元(合約3.43萬元人名幣),建築面積600坪,員工60人的公司,卻完成了日本首個搭載單體鑄造4缸發動機的DAT乘用車的生產並開始銷售。
1925年,快進汽車公司因為經營不善,為了加強銷售,成立DAT汽車商會,並更名為DAT汽車公司。並在第二年,與位於大阪的實用汽車製造公司(日文使用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合併。而實用汽車製造公司則改名為DAT汽車製造公司。
註:實用汽車製造公司為大阪企業家看到美國工程師威廉·R·高漢姆開發的三輪汽車,覺得非常震驚,於是想將其企業化,於是就在1919年於大阪成立了實用汽車公司。
30年代初,同日野和五十鈴一樣,DAT也採取了同歐洲公司合作的策略,它們選中的是英國奧斯汀。1930年,DAT開始生產奧斯汀7系列汽車,儘管授權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隨後很快又推出基於奧斯汀而開發的一起列產品,但實際技術仍是來源於奧斯汀。直到二戰期間,日產生產的汽車發動機,技術還仍是來自於奧斯汀。
【Datsun汽車標誌】
1931年,製造汽車零件的戶畑鑄物策划進入汽車企業,將DAT汽車製造公司併入旗下。同年,第一輛達特桑(Datsun)---意思是DAT之子(Son of DAT)---誕生。但是因為son在日文中意思為損,所以改為使用sun;其次,取名「sun」也是為了映襯日本國旗中的那顆太陽,這也與Datsun的標誌相呼應。
註:戶畑鑄物為鯰川義介在留美期間掌握了鍛造技術後回國後成立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公司。
【第一輛Datsun】
1932年,在大阪成立了「DAT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日文:DAT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
【日產汽車公司首任社長——鯰川義介】
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產業公司(當時被稱之為「Ni-san」)出資600萬日元、戶田鑄物公司出資400萬日元,汽車製造股份公司從此誕生,由鯰川義介任新公司首位社長。於是,Datsun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日產旗下的一個獨立品牌。同年10月,公司推出Datsun 12型汽車。
在1934年5月30日舉行的第一屆定期股東大會上,汽車製造股份公司於次日(1934年6月1日)正式更名為日產汽車公司,同時,由日本產業公司接收了戶田鑄物持有的該公司全部股份,日產正式成立。到這裡,其實日產汽車公司的命名已基本確定,直至現在依然在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1944年至1949年間,也就是二戰期間日產是日本軍方重要的軍車供應商,生產的型號包括: Nissan 80 Truck、Nissan 180 Truck、Model 97 Nissan Staff Car、Nissan 70。在此期間,日產曾更名為日產重工業公司,而後於1949年又改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
擴張發展,規模初現
由於以前戶田鑄物汽車部大阪工廠的生產地方及人手都缺乏,所以日產汽車第一步就是擴大生產車間及人手,於是,就選定橫濱建立新工廠。1934年4月底完工的日產橫濱工廠1期工程,有效地將銷量提升至1170輛1935年,實現了日本首家從底盤到車身使用流水線生產的汽車製造商,使年產量達到3800輛。此外,日產汽車於6月開始向亞洲、中南美出口Datsun車型,當時共計出口44臺。
【1935年4月,在橫濱工廠舉辦Datsun14轎車下線儀式】
1935年4月,橫濱工廠實現了從底盤到車身的流水線生產,在日本站先確立了流水線作業的汽車生產方式,加上大阪工廠的產量,年產達特桑達3800輛。
1936年,大阪工廠停止生產,但僅是橫濱工廠獨立生產,產量就已達到6163輛,首次生產規模超越5000輛,這數字成為了日產公司的一個突破性進展。
1937年,也就是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當年,由於日產自身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低廉的價格、適合日本當時的路況、低用油量等,這一切讓日產成為日本當時微型車的代名詞,而在當年又一次的突破產量,Datsun車型的生產總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數字——8353輛。
1940年3月,日產公司開始向中國出口KD型汽車。
【Datsun卡車1121】
戰爭年代,任何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如同之前我們介紹的那些車企一樣,日產公司也逃脫不了戰爭帶來的厄運。1937年後期至1945年,日產的汽車產量收到嚴重的打擊,直至1945年9月,美國美軍司令部規定禁止生產轎車,而NISSAN當時唯有暫時改變戰略,開發了一臺卡車,在1946年上市銷售,名為Datsun卡車1121。當然,這裡也該「慶幸」,日產公司於1944年開始成為日本軍方的軍車供應商,這也就讓日產擁有了最後的浮木,讓其不至於在這戰爭的湍流中沉下去。
起死回生,成就歷史
直到1947年6月,日產才被開始允許利用庫存零部件每年組裝排量1.5升以下的微型轎車300輛、大型轎車50輛。我想,當時很多車企都該對日產公司各種羨慕嫉妒恨,畢竟在此時更多的車企在忙於修補車廠,忙於更換生產工具,更多是忙於思考如何挽救如何生存,而日產卻已經開始生產汽車了。即使如此,日產其實也很不好過。
可以說,1947年是日產汽車形勢最為危急的一年。由於當時正值通貨膨脹和物資統管時期,公司的赤字和債務與日俱增,同時,由於金融機構的融資制度進一步變嚴,銀行貸款也受到了限制,使日產陷入新一輪的戰爭效應裡面。
戰後的日本,整體經濟崩盤,正值通貨膨脹和物資統管時期,即使能生產汽車,卻賣不出去。公司的赤字和債務與日劇增,而同時因金融機構的融資制度變嚴,銀行貸款也受到限制,這讓日產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為突破危機,11月日產成立了突破危機運動總部,下設7個分組。所幸這樣的舉措真的有效,日產汽車從10月份的155輛上升到11月的230輛、12月的430輛,初步扭轉了公司經營的不利局面。
【Datsun 210型轎車】
1952年,日產汽車與英國Austin(奧斯汀)汽車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出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的Datsun 210型轎車,該款車一經推出即在競爭激烈的澳大利亞拉力賽中勇奪桂冠,展示了與國外名車一比高低的決心。而且,由於Datsun 210的成功,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日產汽車開始醞釀向北美出口汽車的戰略。
【Datsun210左舵轎車,1958年開始在美國銷售】
雖然達行桑在當時已經是深受顧客歡迎的車型,但它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為了確定公司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日產開始了大規模的市場調查,分析了用戶的需求,並於1957年根據市場調查數據針對它的操縱性、耐久性和整體風格都做了很大的改進,並在美國進行試驗。與此同時,日產還致力於開發1.2升發動機以增加其出口競爭力。在經過大量的工作之後,藍鳥310誕生了。
【1958年款Datsun1000Sedan】
1958年6月份,日產開始對美國出口乘用車。
【1979年「藍鳥」Bluebird 910】
到1959年,藍鳥1000、藍鳥1200同時在日本上市,並出現了持續旺銷的局面。可以說,詳盡的市場分析、精細的技術開發加上完善的促銷手段使藍鳥一舉成名。同年,日產於臺灣裕隆建立公司,作為日產的海外KD工廠開始生產,開始其海外工廠生產的歷史。
【1964年款DATSUN-Bluebird】
可能是「藍鳥」的原因或者當時的經濟體系慢慢的完善,讓日產踏上了另一個世界級的汽車境界裡,慢慢入侵著世界汽車市場。1958年日產的出口不足3000臺,而到1963年出口已達4.5萬臺。
為了提高美國及其周邊國家城市的銷量,日產於1960年9月成立美國日產公司,主要負責進口和銷售日產旗下的所有車型及汽車零部件。但為了更快、更直接的與客戶溝通及服務,日產進一步採取措施,不斷在海外設廠,實現產品在海外現地生產。
【1960年,公爵30】
同年,公爵30車型首次發布,這款車採用了Mono-Space車體結構以及四檔手動變速箱,同時公爵30還是日本第一款採用電動座椅的轎車。公爵30採用的4缸發動機實際排量只有1488CC,按照今天的說法,也就是1.5L的小排量。其發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61匹馬力,最大扭矩達到了115牛米。
仍是1960年,日產汽車公司與英國奧斯汀公司結束技術合作。
到1964年,日產已經在世界汽車界排名13,而此時的豐田汽車還在研發將於1966年上市的第一代卡羅拉,可想而知,在當時日產可以算是日本最強的車企。同年,日產進入大中華市場,開始出口至香港。
【1966年,日產在報紙刊登公告,宣布不王子汽車合併】
1966年,日產與王子(prince)汽車合併,使公司達到擁有資金398億日元、員工3萬餘人、月產能力6萬輛的規模。並且在公司經營項目中增加了火箭與紡織機械。又新增了其旗下的「天際線」(Skyline,港譯「士佳麗」)和「光榮」(Gloria)等4個系列的轎車和9個系列商用汽車,使得日產擁有10個系列轎車和23個系列商用車。同年5月,日產在澳大利亞成立分公司。
【1969年,Skyline-2000GT-R-PGC10】
收購prince後的日產汽車為了和走在前面的豐田等車廠競爭,急需幾款外觀以及性能都同樣出眾的車型來提升品牌價值和市場佔有率。於是,重組後一直被擱置的SKYLINE(天際線)和SLIVIA等車型被正式批准生產。文章最開始提到的GT-R系列的榮光之路就此開始。
【1966年,第一代SUNNY】
1966年,日產除了忙於在澳大利亞成立分公司及與王子汽車合併,日產還成為了在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公開徵集車名,引發了私人購車的熱潮,從848萬應徵信中選定的SUNNY終於成為一代名車。
隨著日產的快速發展,到1969年11月,日產汽車累計完成出口100萬臺汽車。並在經歷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後,日產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商。
80年代,日產海外進入高速擴張期。
80年代早期,日產在美國田納西州拉瑟福縣的士麥那(Smyrna)建立了裝配廠,隨後又在田納西州戴克德(Decherd)建立了一個發動機廠,最近還在密西西比州坎頓(Canton)建立了第二家裝配廠。80年代中期,在英國森德蘭derland)建立了一家工廠,作為日產汽車製造(英國)公司的輔助。
1983年,在西班牙日產Motor Iberica公司開始生產日產途樂。同時,在美國的日產研究開發公司也正式成立。
1985年日產汽車公司北京辦事處成立(現NISSAN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到80年代末,日產又在美國市場引進了一個新的豪華品牌——英菲尼迪(Infiniti)。
然而,80年代發生在澳大利亞的財政困難,使得日產不得不結束了在澳大利亞的生產。
更名運動,永恆的Datsun
80年代,日產除了在海外高速發展產業,它還在此期間,將其Datsun汽車品牌全部改為Nissan。1981年,將北美市場「Datsun」更名為「Nissan」的決定終於做出。1982年開始,「Datsun by Nissan」這個名字開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型上,長達數月的更名工作正式開始。1983年,Datsun品牌全面從美國市場消失,這被美國媒體稱作是「史上最爛的品牌更換策略」。1986年,日產所有出口市場的Datsun品牌完成更替,全部的更名工作讓日產損失超過數百萬美元。日產在北美的廣告從「Datsun,We Are Driven」變成了「The Name is Nissan」。
不過,據最新的消息,日產計劃復活Datsun品牌,不過此時的Datsun非彼時的Datsun,屆時,Datsun將作為日產的低端品牌,主要進軍印度、印尼以及俄羅斯等市場。只得感嘆曾經的風華一去不返。
光環去而復還,雷諾-日產汽車聯盟
在經過1947年至1980年代40餘年的快速發展之後,日產汽車邁進了90年代。但這整個90年代對日產來說都充滿艱辛。由於市場的放緩以及自身產品方面的原因,日產汽車在1999年之前出現了連續7年的虧損,虧損額在50億美元以上。巨額的虧損使得聞訊前來欲行收購的福特和戴姆勒-梅塞德斯都直搖頭。最終,1999年,日產汽車由法國最大的汽車工業集團雷諾汽車購得36.8%的股份,組建雷諾-日產汽車聯盟。雷諾汽車當年還迅速派出自己的副總裁、素有"成本殺手"和"商業奇才"之稱的卡洛斯·戈恩出任日產汽車營業主管。
【法國雷諾汽車公司CEO、日本日產汽車公司CEO——卡洛斯·戈恩】
日產公司在卡洛斯戈恩的優秀領導下,領導日產在短時間內「鹹魚翻生」,戈恩打破了日本一貫的管理理念,對日產進行大膽的「纖體」、「瘦身」工作,由1300家零部件供應商減少到600家左右;3年內使採購成本下降20%;削減20%的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公司在3年內裁員21000人,關閉5家工廠。
雷諾-日產聯盟組建後,在卡洛斯·戈恩的領導下,日產汽車僅用兩年時間就扭虧為盈完成了日產「復興計劃」,並且在日產汽車的2000財政年度(2000年3月到2001年3月)就讓公司實現了「奇蹟般」的27億美元的運營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