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動化勢不可擋 車企技術路線如何兼顧當下與未來?

2020-12-17 EV世紀

美東時間12月7日,特斯拉股價漲逾7%,報641.76美元/股,總市值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達到6083億美元(約3.9萬億元人民幣),市值一天增長404億美元。同期,豐田汽車市值為1931億美元,只相當於特斯拉市值的1/3。12月8日,特斯拉股價又上漲8.12美元,收於649.88美元/股。

不論特斯拉的股價泡沫有多大,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的趨勢都已經勢不可擋。但從當下汽車保有量和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看,電動車暫時還無法取代燃油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燃油車也將繼續存在。

面對這種局面,車企應該如何選擇技術路線以兼顧當下和未來?不同車企有不同的策略。造車新勢力專注純電路線狂飆突進;傳統車企有的全面轉向電動化,有的還希望兼顧燃油車和電動車。哪種策略才能抓住未來,又不失去現在?

造車新勢力:技術路線趨同 商業模式更具顛覆性

專門追蹤全球電動汽車銷售情況的研究機構EV Sales Blog的數據顯示,10月份,特斯拉Model 3是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在中國市場,蔚來、小鵬、理想三個造車新勢力增長迅猛,頗有些「三英戰呂布」的畫面感。

造車新勢力普遍都選擇了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純電動路線,理想汽車雖然開始選擇了增程式電動路線,但也開始研發純電技術和產品。

除了技術路線趨同以外,造車新勢力還有一個共同點:更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這種顛覆屬性讓市場更傾向於將造車新勢力視作「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科技公司」的技術創新存在「領先性」,但短期內可能無法商業化從而影響它的價值。一旦其領先技術實現商業化並被市場認可,那麼其價值也將飆漲。尤其如果某「科技公司」的技術處於商業化的過渡期,其未來的市場潛力逐漸清晰,資本市場對其的認可程度會瘋狂提高。

因為從零起步,沒有歷史包袱,造車新勢力仿佛外來物種一樣不受天敵制約,能夠野蠻生長。雖然也有很多不成熟之處,但它們不斷帶給用戶新鮮和刺激,而很多年輕用戶也願意與它們一起成長。

傳統車企:壯士斷腕

老牌傳統車企也沒有坐以待斃,不論是德系還是日系、韓系車,都紛紛啟動電動化轉型。而且,有些品牌的轉型非常決絕,如壯士斷腕一般全面轉向電動化,比如中國消費者最熟悉的大眾汽車。

2018年10月,大眾汽車集團發布了斥巨資研發的MEB純電平臺,並在此基礎上規劃了龐大的產銷目標。到2025年,大眾集團將生產1000萬輛基於MEB平臺的電動汽車。到2030年,將累計銷售1900萬輛基於MEB平臺的電動車,從而推動集團於2050年前在全球市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通用汽車於2020年3月發布了最新一代的BEV3純電平臺,並且宣布未來三年將在電動化領域投資200億,3年內推出20款全新電動化產品。11月底,通用汽車又表示到2025年把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預算增至270億美元。

就連一直都堅持不開發純電平臺的寶馬集團最近也表示將研發純電平臺。當昔日的內燃機翹楚都轉向電動化之時,新能源汽車市場愈發熱鬧起來。

東風日產「全都要」的動力天團布局

相比於大眾汽車的全面電動化轉型,日系車企的選擇更加保守或者說穩健。既布局新能源車技術和產品,又不斷迭代傳統內燃機的技術和產品,以此希望更加平穩地步入電動化出行時代。

以日產汽車及其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日產為例,其技術路線同時涵蓋了VC-TURBO超變擎、e-POWER和Zero Emission日產純電,號稱「日產動力天團」。

上述三種動力形式的理念完全不同,覆蓋了當前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消費者對不同動力形式汽車的需求。

在傳統動力方面,日產工程師團隊經過20餘年潛心鑽研,突破可變壓縮比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強勁動力和超低油耗在一臺發動機上的完美結合。高壓縮比讓行車經濟省油,市區緩行也不那麼耗油,低壓縮比爆發強悍動力,高速上動力隨叫隨到,不用擔心車開著太「肉」。

作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量產的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發動機,VC-TURBO超變擎已經搭載在第七代天籟上,後續還將搭載在更多日產車型上。

在純電領域,日產Ariya搭載最新的Zero Emission日產純電技術,將於明年和中國消費者見面。屆時,消費者就能體驗到日產超過70年純電技術積澱的深厚功力。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日產動力天團」還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融合動力——e-POWER。

不同於混合動力技術,e-POWER的驅動方式很獨特。它搭載一臺高效的小排量燃油發動機,燃油發動機不直接驅動車輛行駛,始終處於高效運轉區間為發電機輸入動力,實現發電。產生的電能,通過電動機驅動車輛行駛,實現全時電驅。同時,搭載高性能大扭矩電機,研發團隊根據GT-R渦輪加速驅動力特性對動力系統進行調校,使得e-POWER擁有強大的動力加速性能。

換句話說,搭載這種技術的車,既不是純電車,但又能有純電車一般的使用體驗;而在擁有純電體驗的同時,又消除了裡程焦慮,不受充電樁制約,擁有和燃油車一樣的使用便利性。從目前上市的車型來看,e-POWER技術燃油經濟性也很高,日本NOTE e-POWER車型市區工況油耗僅為2.9L/100km。

獨特的e-POWER技術,是日產結合當下能源和用車環境,在節能減排上進行的新探索,它開闢了目前汽車市場動力形態的新可能,同時也和VC-TURBO超變擎、Zero Emission日產純電技術一起,展現東風日產「讓每一滴油都成為澎湃的動力,讓每一度電都發揮更大的效能」的追求。

目前,同時掌握這三類完全不同的動力技術並推出量產產品的車企僅有日產汽車一家,在以用戶的多樣化動力需求為出發點,推動日產動力天團的落地和不斷進化的同時,東風日產也努力承擔起作為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和對能源的尊重。這樣的日產,值得我們期待。

#電動汽車#

相關焦點

  • 「電動化電動化電動化」 法蘭車展歐洲車企集體風頭大轉
    本屆車展,一方面標緻雪鐵龍、雷諾、法拉利、瑪莎拉蒂、豐田、日產等一眾大牌車企集體缺席,從側面反映了目前全球車市的蕭條;另一方面,大眾、福特、保時捷、奧迪、西亞特、寶馬MINI、奔馳Smart等品牌佔據核心展位紛紛舉起電動化大旗,其向新能源轉型的決心可見一斑。
  • 電動化推動車企轉型 智能化引領行業變革 買方研究員萬莉:電動化和...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 傳統車企加速電動化轉型 3. 新能源汽車產品競爭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4.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短板有待補齊 5. 自動駕駛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金融界基金:在新能源車的發展中,目前還有什麼瓶頸?萬莉:汽車電動化是大勢所趨。
  • 自主車企上探高端 未來十年誰能構築品牌護城河
    不可否認,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擁有核心技術並推出高端化車型來滿足消費升級後市場需求的頭部車企,已經提前拿到了面向下一個十年競爭的「入場券」。  同時,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車聯網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及新能源進程的加快,汽車行業已經邁入了智能化和新能源時代。
  • 深圳加速網約車「電動化」 國產車企吃蛋糕需「充電」
    修訂後的《辦法》調整了新註冊網絡預約計程車類型,明確規定新註冊的網約車必須為純電動汽車。深圳加速網約車「電動化」,與宏觀政策指向有密切關係。近日,工信部發布了對《關於研究制定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加快建設汽車強國的建議》的答覆,其中明確指出,「我國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燃油汽車禁行區試點,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並統籌研究制定燃油汽車退出時間表。」
  • 汽車電動化技術專題報告:博世應對電動化變革的「十八般武藝」
    一、電動化浪潮對傳統車企的挑戰為什麼寶馬、奔馳、豐田等車企打造不出能與特斯拉媲美的電動車 在特斯拉引領全球汽車電動化之際,傳統車企的電動車產品卻屢遭挫折而且電動化技術水平相對落後。車企掌握的核心技術是動力系統,而為了成本和效率,將零件外包給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很多零配件的專利掌握在博世、大陸等供應商手上。大型零部件供應商繼續發揮外包的理念,將非關鍵技術和零件層層外包,由此催生了龐大的汽車供應鏈體系。
  • 「禁售燃油車」成汽車圈熱詞 部分車企先行明確時間表
    車企緊跟政策風向在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奔馳汽車集團全球總裁蔡澈公開表示,「全面禁止一種驅動方式,很可能是自擺烏龍。」蔡澈雖對禁售燃油車有不同看法,但為了投資未來,奔馳仍然宣布全系產品將於2022年全部電動化。為此,在未來10年,奔馳將在車型電動化方面投入100億歐元。
  • 新能源的本質:看Honda如何應對電動化未來
    對於汽車行業來說,目前正處在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有關技術加速融合,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發展潮流趨勢。但在汽車電動化這條通往「未來出行」的道路上,各家車企應對措施卻大相逕庭。
  • 突然,這款電動汽車起火!已緊急召回1274輛!事故原因到底是什麼?車企回應→
    10月27日21時左右,一輛威馬汽車EX5在北京市海澱區發生起火事故。28日下午威馬汽車宣布,即日起召回今年6至9月生產的部分2020款汽車產品,共計1200多輛,召回的最新進展如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車輛起火?
  • 日本「三大」爭推電動車型 日系車企電動化轉型大戲開場
    其實不光是豐田,本田、日產都在競相進行電動化轉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日系車企的電動化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熱的影響,其中豐田的轉型更具代表性。180°大轉彎豐田對純電動汽車的態度「一開始是拒絕的」。
  • 新能源的本質:看Honda如何應對電動化未來_易車網
    對於汽車行業來說,目前正處在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有關技術加速融合,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新的發展潮流趨勢。但在汽車電動化這條通往「未來出行」的道路上,各家車企應對措施卻大相逕庭。
  • 上半場|後疫情時代 車企精打細算的「生意經」
    一向以億為投入計量單位的車企在捱過了一季度後、二季度後,一份份刺眼的銷量報表以及財務赤字讓平時財大氣粗的它們也不得不開始重新評估每一分錢的用處,精打細算後疫情時代的每一分花銷。面對龐大的日常支出以及低迷的市場需求,裁員已經成為各大車企不約而同首選。
  • 一周熱點 | 20省市明確公交電動化時間表;趙長江接任比亞迪汽車...
    1、零排放出行倒計時,20省市明確公交電動化時間表隨著多國提出禁售燃油車日程表,以及車企宣布電動化戰略布局,電動汽車的發展已勢不可擋。【相關閱讀:六國禁燃油車時間表+13車企電動化戰略】據第一電動網統計,北京、廣東、深圳、廣州、佛山、三亞、江蘇、南京、福建、河北、山西、海南、陝西、長沙、杭州、遼寧、安徽、哈爾濱、連雲港20個省市明確公交電動化時間表。其中廣東深圳2017年將率先實現公交電動化,廣州、佛山、福建的時間表為2020年。三亞、江蘇、哈爾濱、連雲港等省市到2020年新能源公交車比例達到80%以上。
  • 鍾觀|Honda:電動化「我」已經玩了快30年了
    強大的市場驅動力為中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以及包括電池生產在內的供應商,這不僅吸引了特斯拉在中國設立第一個海外工廠,更是催生了包括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共同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浪潮。基於當前全球汽車行業遭受的困境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在押注中國市場,因為中國註定要決定全球電動車的未來發展趨勢,這裡的電動汽車市場會成為他們在全球性低迷中反彈的決定性因子。那麼,在中國,作為外來者的國外車企們,誰在這場關乎未來的布局中已經搶得了先機呢?
  • 鍾觀| Honda:電動化「我」已經玩了快30年了_易車網
    強大的市場驅動力為中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以及包括電池生產在內的供應商,這不僅吸引了特斯拉在中國設立第一個海外工廠,更是催生了包括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共同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浪潮。基於當前全球汽車行業遭受的困境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全球汽車製造商正在押注中國市場,因為中國註定要決定全球電動車的未來發展趨勢,這裡的電動汽車市場會成為他們在全球性低迷中反彈的決定性因子。
  • 華山論劍|連氫能源汽車都亮相了,本田在華掀起電動化攻勢
    今年,傳統汽車企業紛紛發力新能源市場。德國汽車的三大巨頭戴姆勒、寶馬、大眾將未來十年的戰場鎖定在了純電動領域。在全面邁入電動化汽車時代的當下,沒有一兩款電動產品,似乎都已經不好意思來參加廣州車展了,以「發動機」著稱的本田也不例外。一直以來,本田在中國依靠強大的動力總成開發能力,收割了數量龐大的粉絲群,也獲得了銷量上的持續增長。不久前,本田公布了10月銷量。
  • 大眾居然在「補貼退坡」的時候all in電動化,這是在打什麼算盤?
    作為全球第一大車企、燃油車領域的巨頭,大眾汽車早期的電動化步伐走的十分緩慢。但是隨著汽車電動化席捲全球,「姍姍來遲」卻「急不可耐」的大眾電動化之風才開始得以吹起來。2016年6月,大眾汽車在著眼未來的「攜手同心 — 2025戰略」發布之時,將電動汽車視為戰略的核心部分,以期到2025年在全球電動汽車領域成為引領者。
  • 似乎比大眾、豐田更有趣,解讀現代汽車電動化戰略
    但是最近我們似乎會感覺到,現代汽車與此前不一樣了,從推出第十代索納塔還有i-GMP平臺之後,可以注意到現代汽車開始強調自己的技術實力,有意改變此前留下的品牌形象。 E-GMP的4點優勢 首先,E-GMP平臺具有模塊化、標準化的特點,未來幾乎所有的電動車型都是基於E-GMP打造,可以有效降低後期研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其次,E-GMP平臺可實現平坦的地板設計,藉此提升了車內空間的利用率。
  • 軟體定義汽車時代來臨,車企如何「大象轉身」?
    無人駕駛技術專家黃武陵表示,電動化、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服務,已是全球汽車發展趨勢。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未來還將是集辦公、社交、娛樂、支付為一體的智能移動空間。汽車電動平臺化、平臺共享化、座艙的智能化,都要求車端軟體具備支持已有應用可升級、新的應用可添加的能力。
  • 汽車「國家隊」放下架子拼未來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0年,快速復甦的中國汽車產業成為疫情陰霾下全球汽車業的一抹亮色。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中流砥柱」,國有車企功不可沒。經過多年積累和沉澱,這支汽車「國家隊」正在完成蛻變——產品研發向市場看齊、技術應用向世界看齊、外觀設計向未來看齊。
  • 新能源汽車未來十五年如何「跑」
    田瑞穎攝編者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該產業未來15年的發展謀劃更為清晰的路徑。在戰略大方向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車該如何選擇技術路線,並應對大量退役的動力電池?針對這些關鍵問題,本版展開深入探討。「金九銀十」期間,新能源車零售翻倍,回暖態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