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或是感知疾病

2021-02-16 三倉心理學界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來源 | 科學網

Satsuki Ayaya記得,自己小時候很難和其他孩子在一塊玩,仿佛一塊屏幕將她和別人隔開。有時她覺得麻木,有時又太敏感;有時聲音聽起來是柔和的,有時又很尖銳。作為十幾歲的青少年,Ayaya渴望了解自己,於是開始寫日記。「我開始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想法,比如:我這是發生了什麼?我哪裡錯了?或者:我是誰?」Ayaya說,「我不停地寫,最終可能寫滿了40個筆記本。」

如今,已經43歲的Ayaya對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在30歲出頭時,她被診斷為自閉症。作為日本東京大學歷史與哲學科學專業的博士生,Ayaya正利用來自其青少年時代以及隨後日子的敘述,形成關於自閉症的假設並且提出試驗建議。

從社交疾病到感知疾病

Ayaya關於其經歷的詳細記錄幫助構建了關於自閉症的一種新興想法的案例。該想法將自閉症同感知面臨的最深度挑戰之一:大腦如何決定該注意什麼聯繫起來。新奇事物能引起注意,但要決定什麼是新奇的,大腦需要擁有可被違背的先前期望。它還必須為該期望分配一定程度的信心,因為在一個喧鬧的世界裡,並非所有被違背的期望都是相等的:有時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而有時它們就是發生了。

對於大腦如何做到這一點,科學家給出的最好猜測是它經歷了一個元學習的過程,即弄清楚學什麼以及不學什麼。根據這一理論,元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偏見可以解釋自閉症的核心特徵。該理論基本上將自閉症重新定義為感知疾病,而非社交疾病。它將自閉症的顯著特徵從社交問題轉向由心智如何處理感官輸入方面的差異導致的對常規事物的偏好。

想像一下我們接觸新的情形或者物體時發生的事情。每個細節——從圖表上的每個隆起到人們聲調的每個變化——似乎都有意義。然而,隨著經驗漸長,我們開始學習規則是什麼以及存在的異常情況。細枝末節變得不那麼重要,而大腦也將關注點轉向更大的畫面。通過這種方式,大腦掌握了一項挑戰並且移動到下一項,從而使自己不停地處在厭倦和挫折之間的交接點。

不像其他關於自閉症的「統一理論」——聲稱能解釋該疾病的所有方面,上述理論以對被稱為預測編碼的大腦功能的廣泛描述為基礎。其前提是所有感知是模型建立和測試的練習,即作出預測並且確定它們是否成真。從預測編碼的角度來說,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更加關注預期和感官數據之間的差異。正常的大腦可能將偶遇的汽車喇叭聲歸咎於城市聲音景觀中的偶然變異並且不去理睬它,但每一聲嘟嘟響都會引發自閉症患者大腦的刻意關注。「該理論為自閉症的基本特徵提供了一種極其不尋常的解釋。」 幫助構建了預測編碼理論數學基礎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Karl Friston表示。

對世界更加好奇

儘管不同研究團隊聚焦編碼過程的不同部分,但它們大多描述的是同一原理: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世界總是在令人驚奇。「這是關於自閉症患者的一種很常見的描述。」Ayaya的合作者、東京大學兒科神經學家Shin-ichiro Kumagaya介紹說,「和神經標準人相比,他們往往更加頻繁地感到好奇。」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世界觀會促進一些類型的學習。比如,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在涉及需要持續關注細節的任務(發現圖像中古怪的人或者辨別出音樂音高)時表現得很好。

不過,過度覺知會讓人筋疲力盡。「你永遠被感覺奴役。」Friston表示。對瑣事給予過多關註解釋了自閉症患者經常提到的感覺超負荷。一些患者說,他們對發出嗡嗡聲的燈泡和隆隆作響的空調保持敏銳的意識。而研究證實,他們在習慣重複刺激時表現得非常遲緩。

為預測編碼模型提供支撐的另一項證據是,自閉症患者在執行靠直覺反應的任務時會遇到麻煩,比如接住球或者追蹤屏幕上移動的點。當處理最不可預測的事物——人類時,這個問題便被放大。為預測某個人在特定情境中將要做什麼,你可能需要基於他或者像他一樣的人曾在不同情形下所做的事情作出猜測。這對於任何人都很難,但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要更加困難。「例如,雖然自閉症患者能進入社交互動,但很難接受從A情形學到的東西並將其帶到B情形中。這是很常見的事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家Richard Lipkin介紹說。缺乏可預測性可能導致急性焦慮症,而這是自閉症患者的常見問題。自閉症的很多特徵,比如對常規事物的偏好,可被理解為應對機制。「當你看到大部分重複動作時,他們卻正在主動『撤退』,以躲避紛繁複雜的自然界。」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的Sander van de Cruys表示。

或帶來治療新方向

關於自閉症的很多方面,預測編碼理論仍然無法解釋,比如到底是什麼導致自閉症患者的大腦在獲得經驗時不願改變預測精度。同時,研究人員仍在探尋哪個環節出現了錯誤:是預測、感官輸入,還是兩者的比較或者利用差異逼迫進行模型更新。他們還想知道哪種預測牽涉其中——是所有類型還是僅僅其中一些?正常人的大腦可在很多層面和時間尺度上作出預測,而自閉症患者只能應對一小部分。

一些研究人員對於預測問題是自閉症的根本原因持懷疑態度。耶魯大學心理學家James McPartland表示,他偏向於首先考慮該疾病社會特徵的解釋。在McPartland看來,如果用一件事情概括自閉症的特徵,那就是社交困難。這表明研究人員應當將關注點放在人們需要同其他人互動的心理機制上。McPartland表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社交解釋的說服力並不比感知解釋差。他還對因果關係的方向感到疑惑:並非預測問題解釋社交困難,這一關係可能反過來發揮作用,因為大腦的大部分預測能力是通過社交互動獲得的。

當然,預測編碼理論的研究人員自己也承認,他們只是剛剛開始在自閉症患者中測試該理論。「這些初始的論文有點像假想的故事,因為它們是事後分析的,即解釋已被收集的數據。」來自劍橋大學的Rebecca Lawson表示。不過,她和其他人一直在開展試驗,從而更具體地探究預測機制。很多試驗涉及聯想學習任務——人們不得不闡明支配一系列圖像或者其他刺激的規則。有時,試驗以一種不會立即顯示出來的方式改變規則,以便觀察參與者能以多快的速度注意到改變。

如果預測編碼作為自閉症的一種模型能站得住腳,它還可能展示了治療該疾病的新方向。「不同的自閉症兒童可能在預測鏈條的不同部分出現損傷。」耶魯大學自閉症研究人員Katarzyna Chawarska介紹說,這可能需要很多臨床方式進行治療。當Chawarska同父母見面時,她會用預測的想法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孩子經歷的世界。「你的孩子在理解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上存在很大困難。」她會告訴父母:「這是需要克服的困難,尤其對於那些年齡非常小的自閉症兒童。他們在將事件關聯起來時面臨著巨大的痛苦和困難,因為他們不知道適合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原文連結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

不代表三倉心理學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知覺訓練逆轉自閉症相關的感知障礙
  • 憂鬱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英文該怎麼說?
    自閉症 Autism自閉症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其實現在已經將自閉症(autism)改名為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 ASD)了,原本 specturm 的意思為「光譜、範圍」,加在這當中表示了自閉症的多元性。另外 disorder 原有「混亂」的意思,套用在醫療學術上就會有「失調、紊亂」的意思。
  • 自閉症≠精神疾病或弱智
    文/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自閉症是一種兒童神經發育疾病,它已經與精神發育遲滯(即智障)、腦癱並列成為兒童三大主要致殘疾病。雖然至今全球科學家都無法破解自閉症的起因,但有一點已經探索證實:自閉症並非精神疾病或弱智,而是大腦的某個部分先天受損導致社交障礙。專家指出,我國有120萬自閉症兒童,這些孩子需要接受特殊訓練,尤其是密集的家庭訓練,才能融入社會,擁有正常的人生。  這些畫出自自閉症孩子之手。日前,在世博園瑞典國家館主辦了一場「自閉症兒童世博主題」畫展。
  • 憂鬱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英文怎麼說
    ​追這陣子火紅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那你知道憂鬱症、自閉症的英文嗎?這邊列出 6 個常見的精神疾病,讓大家看劇之外還能學英文!自閉症 Autism 自閉症是一種由腦部發育障礙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會對限制性行為與重複性動作有明顯的興趣。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男主角的哥哥就是患有自閉症,然而他不僅具有驚人的背誦能力還有天生的繪畫能力。
  • 自閉症兒童學習瑜伽 通過肢體動作感知世界
    【解說】11月22日,來自太原靈星自閉症康復機構的十名自閉症兒童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瑜伽館,體驗瑜伽帶來的快樂。  「雙手合十,後背直立,」孩子們圍成一個圈,跪坐在瑜伽墊上,跟隨瑜伽老師的口令進行練習。他們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只有4歲。13歲的小紅(化名)認真地做著每一個動作,她在兩歲時被檢查出語言障礙。
  • 感知過度敏感神經基礎:揭示為什麼自閉症患者對光和噪音高度敏感
    大部分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 廣泛意義上的孤獨症)的人會對光、噪音和其他感官輸入高度敏感。最近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似乎是這種過度敏感(以下簡稱過敏或超敏)反應的基礎,這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策略。
  • 怎樣確定孩子是不是有自閉症?
    自閉症不同於語言遲緩的最大方面就是社交障礙,就是你孩子他到底大部分懂不懂得大人的話或意思吧?語言遲緩即便他不會說話也會懂得大人的意思,你隨便叫他聲他就會馬上有反應,而且你用手勢指揮他他也應該能懂,比方指著叫他拿八丈遠外的東西,他應該會馬上知道是幹什麼,即便他不願意拿也知道。
  • 兒童的自閉症是如何引起的
    自閉症在出現之後,直接嚴重的影響到了患者的身體,而且這些患者,容易出現抑鬱的現象,會造成很多的影響,大家需要注意這種疾病的出現因素,避免造成更多的危害,疾病的出現跟遺傳也有關係,所以,大家需要注意其中的發病原因,誘發兒童自閉症的因素是什麼?
  • 自閉症的表現 8種典型的自閉症表現
    但是自閉症的兒童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障礙。那麼自閉症的表現有哪些呢?自閉症的原因與自閉症的治療方法分別有哪些呢?自閉症的表現1、言語障礙突出自閉症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語言交流的障礙,有些嚴重的人一輩子都不會與人交流。
  • 自閉症的表現有哪些 細數自閉症5大特徵
    自閉症是近些年來被不少人逐漸認識到的一種疾病。那麼怎麼就知道孩子是不是患上了自閉症呢?自閉症的表現有哪些?細數自閉症5大特徵,即突出的語言障礙,不會模仿,交際困難,興趣狹窄、智力障礙,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 性格孤僻不等於自閉症
    到底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性格上的自閉不等於自閉症!  性格上自閉的孩子只是單純的喜歡獨處,不喜歡說話,性格比較孤僻。
  • 孩子說話晚 或是自閉症
    近年來自閉症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晚,是得了自閉症嗎?如何儘早發現自閉症的信號?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副主任技師吳滿紅來支招。孩子不理人到處跑竟是患上了自閉症3歲2個月的豆豆是一個「很酷」的小男孩,平時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 孩子說話晚 或是自閉症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婧通訊員林惠芳)近年來自閉症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孩子不說話或者說話晚,是得了自閉症嗎?如何儘早發現自閉症的信號?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康復科副主任技師吳滿紅來支招。孩子不理人到處跑竟是患上了自閉症3歲2個月的豆豆是一個「很酷」的小男孩,平時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 打碎自閉症的「偽浪漫」假象:我們的社會,必須正視這種常見疾病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簡稱DSM-5)將自閉症定義為一個譜系,像一個小家族,裡面裝著好幾個成員,有自閉症,也有亞斯伯格症候群、未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疾病——它們都可以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 將整合感知功能作為解決自閉症、神經多樣性與包容性的方法
    社會物質型建築:將整合感知功能作為解決自閉症、神經多樣性與包容性的方法Sociomaterial Architec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Sensorial Agency as Means to Address Autism, Neurodiversity and Inclusion肖恩·阿爾奎斯特/Sean Ahlquist
  • 兒童自閉症的表現需警惕
    在中國,兒童自閉症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認識,甚至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詞,或是尚以為自閉症只是不願與人交流的輕微心理疾病。實際上,自閉症是因基因導致的終生疾病,其嚴重程度遠甚於大眾的想像。但如果能早認知、早幹預、早訓練,病症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改善,甚至能自立的工作生活。
  • 自閉症黑屏理論解析
    來自網絡黑屏理論倡導者受到現代科技電腦的啟發,而從中發現自閉症兒童與其相通之處。不可否認,這種由電腦引發的對自閉症認知,最起碼從現象上來說,的確有它的正確性和巧合性,以及具有價值的探索性。如果從人類內在的精神世界來說,它的確存在與電腦有些諸多近同之處。特別是電腦內在的運行規律,有著與人類內在精神存在極具雷同之處。人的內在世界,是由八大意識形成的一個完美互動整體性功能。
  •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孩子有哪些表現?
    在中國,兒童自閉症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認識,甚至有90%以上的人從未聽說過這個詞,或是尚以為自閉症只是不願與人交流的輕微心理疾病。社交障礙對人欠缺反應,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最主要的特點是不能或懼怕與人目光對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小兒自閉症
    小兒自閉症  小兒自閉症是人為地自我封閉於一個相對固定與狹小的環境中,由於隔絕了與人的交往而產生的心理障礙的症候群。 這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為人所重視的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
  • 第六屆哈佛-深圳自閉症國際高峰論壇,邀您線上相約
    自閉症由於其發病率高、預後差、病因不明,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疾病,不管來自哪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成長背景,越來越多的兒童都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無論您是普通家庭成員,還是從事自閉症臨床、康復與研究的專業人員,又或是自閉症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