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目前在國外鬧的很兇,美國許多幼兒園的孩子被感染,糟糕的防禦讓無辜的孩子先遭了殃。能做的就是做好防護,還有就是希望自己孩子的免疫系統能發揮重大作用。因為還是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感染的非冠病毒,但並沒有發熱、乾咳這樣的反應症狀,自身的免疫系統就把非冠病毒幹掉了。那麼免疫力高是好事兒嗎?還有,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首先要明確:免疫力不是一種像攻擊力一樣的指數,不是越高越好,免疫力更像是一種防禦的動作,只有正確地防禦,不防衛過當才能算好。如果把它當作是攻擊力的話,你看現在那些過敏的哮喘、紅斑狼瘡患者,他們都屬於是防衛過當了。
另外還有一點要知道的就是:把整個免疫系統的免疫力調高或者降低,這件事只有醫生和特定的藥物才能做到。市場上一切在包裝盒上、廣告上、貼紙上宣傳著能「增強免疫力」的產品,這五個字只要一出現,不但它產品無效,而且凡是寫了這幾個字的,就相當於是給自己貼了一個黑戶的標籤,這種保健品根本就不用去碰。 這個標籤如果比喻起來,跟電話一接起來就問,您需不需要銀行貸款呀?還有跟簡訊發來就是恭喜您中獎88888,是一樣程度的惡劣的標籤。這樣的產品最好最好的情況是昂貴的安慰劑,所以我們要提防「增強免疫力」這五個字。
微生物與免疫力:免疫力是什麼呢?我們就把它定義成人體識別和抵禦外來入侵的能力。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條就是,一出生儘量要保持順產,不要剖宮產。因為嬰兒在經過產道的過程,他會不自覺地吞咽很多產道裡的液體,他的皮膚、他身上的黏膜也會被這些液體裹住,液體裡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它們就是嬰兒腸道微生物最早的一批殖民者。這些微生物平時因為就在媽媽的體內,都不是致病菌,所以到了嬰兒身上也不會致病,但是它們依然對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刺激,一個人的免疫系統最早的訓練就是這些細菌幫著完成的。這些細菌在嬰兒的腸道裡會慢慢地形成主力軍,它們就會抵禦之後外來入侵的致病菌。
有科學家研究過順產跟剖宮產嬰兒體內菌群的差異,他們研究的這些母親體內擁有的菌群是類似的,其中一部分採用的是剖宮產,一部分採用的是順產,然後他們就收集這些嬰兒出生15分鐘之後皮膚、口腔、鼻腔上的細菌,還採集了嬰兒出生24小時之後第一次的糞便。凡是順產的那些孩子,因為出生的時候被母親的羊水衝刷了全身,所以這些嬰兒身上的細菌跟糞便的細菌,主要就是乳酸桿菌、纖毛菌;但是剖宮產的孩子身上,主要就是葡萄球菌、白喉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組成的菌群。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微生物組成。在微生物學家的眼中,第一種嬰兒所帶的菌群就是類似於女性陰道的環境,而第二種嬰兒所帶的菌群,如果不說是嬰兒身上的,那差不多就是外科手術室、醫院的床單上,就是這些地方的菌群。
所以孩子出生的第一步很重要,重要到還牽涉到後面的運氣,那就是要儘量在兒童時期少用抗生素,年齡越小就越要避免用。不幸的是,那些剖宮產的嬰兒正是因為錯過了第一次微生物植入的機會,也自然沒能在體內建立起有益的主力軍,也沒能給免疫系統完成最初的訓練,這些嬰兒就更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感染。
這些嬰兒很可能在6個月內或者是1歲之內就生病了,而且得的這個病還不得不用抗生素治療,有的時候在2歲之前就已經用過好幾次了,本來基礎就不太好的體內菌群反反覆覆地被殺滅,健康的菌群一直沒能建立起來。
為什麼幼兒時期體內的菌群這麼重要呢?就是因為它們對免疫系統來說可以算是一個訓練師的角色,它們種類多、特徵多,就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外來入侵的能力。這就有點像一個總是生活在歡笑跟輕鬆環境中的孩子,有各種的玩笑,也有各種的嘲笑或者攻擊、諷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今後既知道怎麼跟別人開玩笑,也知道別人什麼時候是跟他開玩笑,什麼時候是在攻擊他,他也知道怎麼防禦。
如果小時候嚴重缺少這方面的薰陶和經歷,長大了這個孩子在性格上可能就有問題,他可能攻擊性特別強,別人一句玩笑他就發怒了,他也很可能在今後的性格中就缺少幽默感。所以依據這些道理,在孩子10歲之前還是要儘量避免過於清潔。比如說一小時洗一次手,哪兒哪兒都不讓摸,溼紙巾隨時準備好,有灰塵的地方要擦得一塵不染,這樣的衛生習慣是不利於孩子訓練他的免疫系統的。
對孩子來說,下雪了,他好奇捧起來舔舔這雪是什麼滋味,雖然挺髒的,但是沒事,或者是夏天沙土堆裡滾來滾去,或者在比較乾淨的河水裡遊泳,這都是挺好的活動。好的訓練還包括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多接觸大自然,在各地都遊走遊走,動物、土壤、水中的微生物都是很好的訓練師,家裡也可以養寵物,養鳥、養狗,總之就是保持多樣性。這是對孩子免疫的最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