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學生常見歷史典故

2020-12-14 重慶奧數網

重慶小學生常見歷史典故

  1、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後,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u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於此人。

  6、「湯」以「網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並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後打敗夏桀,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是堯舜時期契(qi)的後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後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商鞅變法:商鞅(ya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並稱。紂創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造「鹿臺、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10、姬昌,後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著有《周易》,將八卦演為64卦,並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chu)」,比幹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臺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後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臺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後兩位也有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14、「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15、「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i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16、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17、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22年,復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18、 範蠡(li),是勾踐成霸業的主要謀士,跟隨勾踐20多年,殫精竭慮。相傳範蠡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後,尊其為上 將軍。但範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後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9、「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相關焦點

  • 小學必知20個歷史典故,家有小學生收藏一份,提升孩子文學內涵
    小學必知20個歷史典故,家有小學生收藏一份,提升孩子文學內涵以歷史事件去認識或者去闡發一個觀點,叫做史學或者歷史學,你也可以用古史這個詞代表「歷史」。歷史記錄和對人類活動過程中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解釋,並且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 小學語文老師整理:這100個歷史典故,幫助孩子了解中國史!
    小學語文老師整理:這100個歷史典故,幫助孩子了解中國史!提前幫孩子啟蒙,升入初中還受益!文史一家,歷史知識的豐富,能夠為孩子寫作助力,也能提升孩子以後古詩文閱讀理解的能力。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強調,多讀一些歷史典故,對中國歷史多一些了解。今天,小編分享100個歷史典故,小學生必讀,幫助孩子讀懂半部中國史,增長歷史見聞,為以後升入初中打好基礎。家有小學生,值得列印一份貼牆上。
  • 小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必讀:23個文學典故祥講,90%家長不知出處!
    小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必讀:23個文學典故祥講,90%家長不知出處!文學典故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一些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文學典故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其中蘊含的故事哲理常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也是現代小學生學習國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必讀素材。我們常說的「引經據典」,就是這個意思。文學典故出自經典書籍,在寫作中運用其論證自己的觀點,能使文章具有深度。
  • 小學語文:務必掌握的100個成語典故,家有小學生務必列印
    小學語文:務必掌握的100個成語典故,家有小學生務必列印成語是語文中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是必考知識,從小學開始試卷練習冊上面就開始出現成語的身影,它考察的形式也複雜多變,就例如:初中最常見的是選擇題,小學最常見的是翻譯填空等等
  • 有哪些常見英語典故?
    在閱讀國外報刊或原版書時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英語典故,這些典故單憑字面意思很難猜到其實際含義。
  • 洛陽紙貴的歷史典故
    點擊箭頭所指歷史典故,關注歷史典故,體會古人智慧。
  • 重慶兩位小學生調查作品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魏子博和李梓豪參賽的作品《探尋歷史遺蹟,發掘抗戰精神——重慶市小學生對「重慶大轟炸」歷史的認知情況調查》獲得青少年項目一等獎。  本次大賽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以「創新、體驗、成長」為主題。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900名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參加比賽,帶來500多項科技創新作品。
  • 英語知識 | 常見英語典故來自哪裡?
    在閱讀國外報刊或原版書時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英語典故,
  • 人民日報:40個古代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的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
  • 30個常見外國文學典故!你知道幾個
    30個常見外國文學典故的出處、意義,幫你加強讀書寫作的文學儲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戳圖↓↓一起漲知識! 為什麼和平鴿代表和平?「桂冠」的出處是哪裡?「潘多拉的盒子」是怎麼回事?……如果你答不出這些問題,就快來補補課吧!30個常見外國文學典故的出處、意義,幫你加強讀書寫作的文學儲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戳圖↓↓一起漲知識!
  • 小學生必掌握:112個與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一半家長回答不上!
    小學生必掌握:112個與歷史人物相關的成語,一半家長回答不上!快看看是哪些?成語是我國語言中的「珍珠」,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寓意深遠。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成語沉澱著的是一份智慧,也是歷史的一份見證。今天,就跟小編來學習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首先,小編考考大家關於「蓴鱸之思」這個成語的歷史人物?哈哈哈~是不是難倒你了?
  • 資深教師作文高分秘訣:吃透歷史,活用歷史典故
    結合曆年高考的閱讀理解及作文題目,我們發現,題目基本跑不出歷史的範疇。帶過多屆高考班的資深語文老師分享經驗時說,中高考高分作文拿高分的秘訣,就是把歷史吃透,能靈活利用歷史典故,用在作文裡很拉分的。這足以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歷史知識儲備,越來越成為「大語文時代」比拼的重點。越早讀歷史,越容易掌握高分金鑰匙!讀史不僅能和孩子的成績掛鈎,更影響人生格局。從小被歷史「餵大」的孩子,見識更廣,眼界更寬,格局更高,思辨和判斷能力也更強,氣質遠超同齡人。
  • 小學生總數前15大城市:重慶第一,北京倒數第四,深圳增長最快
    重慶的小學生總數達到206.29萬人,是成都的兩倍,這說明未來重慶人口任然會大幅領先成都。深圳歷史很短,但發展很快,所以有很多人拖家帶口來深圳打工,深圳小學生總數也有104.27萬人,漲幅達到46.4%,是漲幅最大的城市。北京常住總人口2100多萬人,可是小學生總數只有94.2萬人,比石家莊還少,說明北京人口老齡化嚴重。
  • 100個文學典故,讓你掌握語文、歷史兩門學科知識,初中學生必備
    100個文學典故,讓你掌握語文、歷史兩門學科知識,初中學生必備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成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只會記住這個成語的寫法以及意思,並不會去了解其中的一些歷史故事。就例如:請君入甕(weng)。
  • 59城市在校大學生及小學生數量:廣州大學生最多,重慶小學生最多
    小學生需要至少一個大人的照顧,更多的時候一個家庭(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照顧。所以小學生在校數量能夠更加客觀、真實(相比較於抽查得出的常住人口數量)的反映一個城市的真實人口情況。而每年的小學生增加數量,也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增加人口。
  • 重慶小學生穿漢服朗讀三字經
    4月24日上午,重慶高新區人和中心小學的40名小學生和老師身穿漢服,參加了書市組委會、少年先鋒報和重慶商報組織開展的「書香之旅——國學讀書活動」,這也是重慶首個開展穿漢服向學生教國學的學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午11點,該校六年級2班傳來陣陣讀書聲。
  • 歷史典故對我們的啟發
    磨杵成針,它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記載,李白幼年時,在路上碰見一個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鐵杵,說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很感動,改變了中途輟學的念頭,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則典故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教育大家做任何事要持之以恆,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少年強,則中國強;從小養成好習慣,只要有了刻苦的精神,永不言敗的精神,相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 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一個時期,今天小編盤點了一些較為冷門的戰國歷史典故安利給你們:戰國時期典故多,6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1.前298年,癸亥,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三何元年,蔻頃襄王橫元年,秦昭王九年,齊潛王三年。①秦取楚十六城。秦囚楚懷王,楚人告於秦「國有王矣」。
  • 什麼是歷史典故,抱雞養竹你知道什麼意思麼
    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它是濃縮的歷史,每一個典故的背後都有一段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 開封將成語典故元素融入旅遊景區 傳承歷史文化
    記者在2016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期間到景區採訪發現,不少遊客都對開封的成語典故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龍亭公園、鐵塔公園、中國翰園、開封府等景區,將開封成語典故元素作為景區的小景觀或以演藝節目的形式展示給遊客,讓遊客在賞心悅目的同時,也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宣傳推介了開封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開封成功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營造了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