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李鴻章的主持下,經與有關方面議定,決定建開啟式鐵橋,以解決水陸兩方面的交通問題,並請英國技師設計。該橋命名為「金華橋」,成為天津第一座懸臂式可開啟式的西式鐵浮橋,天津人俗稱之為「老鐵橋」。圖為大胡同金華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藉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東半島)」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一區(特一區)。圖為德租界。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俄國先強佔,然後再和清政府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九日籤訂了《天津租界條款》,正式劃定俄租界。劃定的俄租界,除已侵佔的老龍頭車站迤西的一大片土地外,又由車站沿海河向南擴展到大直沽以南的田莊。1924年8月6日,新成立的蘇聯政府正式還給北洋民國政府。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第三區(特三區)。圖為俄租界。
1861年6月2日,法國政府和清政府籤定《天津紫竹林法國租界地條款》,劃定法國租界,在英租界北鄰確定了位置,面積為439畝。1870年6月發生了天津教案,外國僑民紛紛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開發經營。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1945年天津法租界被國民政府正式收回。圖為法租界。
海河風景。
天津利順德飯店是全國酒店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863年,迄今已擁有140多年的歷史了,成為天津乃至中國近代史的見證。改造後的利順德飯店回復英式建築風格,木質長廊、雕花拱窗、花園中庭,同時還新建了全國第一家酒店博物館,珍藏了飯店歷史上珍貴的文物史料。圖為利順德飯店。
1896年7月21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籤訂《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8年8月29日,根據《中日通商行船條約》,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籤訂《天津日本租界協議書及附屬議定書》,劃定日本租界,南臨法租界,西北與老天津城相望。1860年代英法在天津開闢租界時,避開了這片不易開發的地區。1903年以後,進行了浩大的填築工程。圖為日租界。
1904年,英租界董事會董事長德璀琳發起興建天津英國俱樂部,座落在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和平區解放北路201號)。俱樂部為2層建築,紅磚砌築,棕紅色鐵皮屋頂,大樓正面附牆立有十餘根細長的愛奧尼亞柱式。內部有網球、撞球、舞廳、酒吧、餐廳、浴室等設施,設施豪華,為天津英僑上流社會社交場所。圖為英國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