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邊閒話】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2020-12-11 騰訊網

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講中國近代史,不能不講魔都上海;講魔都上海,不能不講租界那些事兒。因為大上海的第一次崛起與輝煌,正是在租界時代。

01 租界到底有多大?

小時候有個故事,上年紀的中國人大多耳熟能詳,說是在上海租界某個公園的門口,豎著一塊大牌子,上書「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故事把中國人的肺都氣炸了!大家覺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中國人的鐵證,實在是可惡之極!

但這個故事也給我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上海的租界面積不是很大,不過是幾條大街加幾個公園而已。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租界的面積很大,佔上海市區面積的八成多。剩下兩成不到的是華界,還分成一南一北兩小塊,不挨著。南面那塊是上海縣城,在今天的南市區;北面那塊面積更小些,在今天的閘北區。

那時的上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四界」,即一座城市有三個管理機構和四塊行政區域,這是半殖民地時代特有的怪現象。

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公共租界面積最大,東至周家嘴,西到靜安寺,北達上海、寶山兩縣交界處,總面積33503畝,約22平方公裡。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法租界主要位於今天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黃浦區。法租界最初只有986畝,後經幾次擴張,達到15000餘畝,擴張部分叫「法新租界」。到1920年代,法租界發展成上海最高級的住宅區。

02 上海究竟有幾個租界?

嚴格說,只有兩個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一開始,大家沒分得那麼清楚,整個上海租界實行「英國為主,門戶開放」的自治模式,管理機構叫工部局。

英國佬當然是帶頭大哥,無論是對外交涉,還是內部管理,主要話語權都掌握在英國人手裡。畢竟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獨立打贏的,沒其它國家什麼事兒。後來的進入公共租界的那些國家,其實是佔了英國人的便宜。

但是法國人很不服。

法國佬性格高傲,十分自負。在任何國際事務上,他們都喜歡特立獨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不太願意跟眾人搞在一塊兒。

說起來好笑。

法國人尤其不喜歡英國人,當然英國人也不喜歡法國人。幾百年來,這兩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都要對著幹,擰著來,實在是煩得要命。

比如交通規則,英國人靠左行駛,法國人偏偏要靠右行駛。再比如度量衡,英國人用英尺、鎊,法國人偏偏要用米、公斤。好像兩國不約而同地遵守著「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基本原則。

看著英國佬趾高氣揚的樣子,法國佬氣不打一處來。先是宣布:不參加英美法三國領事在工部局的常設議事會議,以此表示抗議;後來乾脆不告而別,自立門戶,成立法租界,自己單獨玩兒了。

法租界與公共租界並存的局面從此形成,老死不相往來。

那麼有些文章或影視劇中提到「日租界」,又是咋回事兒呢?

這是因為1937年中國跟日本開戰,公共租界擔心中國人打進去,乾脆就把租界裡居住的日本人劃了出去,劃到蘇州河以北那一帶,就是今天閘北區四行倉庫那裡,然後告訴中日兩國:你們要打就在那兒打,千萬別打到公共租界裡來!

有些作者出於誤解以訛傳訛,把這一塊稱為「日租界」,其實是不確切的。

看過最近熱播電影《捌佰》的觀眾,應該不會對「四行倉庫」感到陌生。

03 租界是怎麼來的?

按照《南京條約》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五口通商城市裡自由貿易和居住,後來又有了建立租界的權利。

英國人是認真的,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條約,當然要照章辦事,一 一兌現。

一些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們就看上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當時的上海還是很小的一塊,叫上海縣,居住環境差,人口也不多。管理上海的最高官員叫道臺,相當於副省長,正四品官。

道臺大人一聽高鼻子、藍眼睛、渾身長毛的洋鬼子要住到縣城裡來,兩腿直發顫。萬一當地老百姓跟洋大人鬧起來,他根本就沒辦法處理——兩頭都不好得罪,怎麼處理都是錯的。

那個年代,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簡直是一盤中國象棋啊。

沒想到英國佬到上海縣城一看,哦賣糕!上海人洗菜和倒馬桶怎麼都在一條小河裡?這也太重口味了吧?於是決定:不跟中國人住到一塊兒,乾脆在城外租一片荒地,自己集中居住算了。

道臺大人一聽好啊好啊,求之不得啊,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英國人一眼就看中了上海縣城北面、黃浦江邊的一塊荒地,這塊地方就是今天的外灘十六鋪碼頭。

從此中國有了最早的租界——英租界。

後來法國人來了,看上了英租界和上海縣城之間那片地方,那就是法租界。

後來美國人也來了,就在英租界北面又搞了一個美租界。

再後來美租界和英租界合二為一,成為公共租界。

這就是上海租界的來源。

04 洋人為啥專挑荒地建租界?

查閱當年留下來的上海租界地圖,你會發現:洋人專挑荒地建租界,這是為什麼?

如果你認為洋大人腦子進水,那就大錯特錯了!

你看這些荒地都有兩大特點:一是交通便利。無論是公共租界,還是法租界都是沿著黃浦江一字排開,地處交通要衝,今天早已成為大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二是地價便宜。租界租界,是要用真金白銀去租的,每年光是租金就是一大筆,選荒地能省下不少錢。

洋鬼子眼光刁鑽,精明得很。

如今寸土寸金的南京路,當年就是一片荒地。據史料記載,1845年有戶人家把那裡的一塊土地賣給英國人,得了42兩銀子。二十年後,一位英國商人轉手倒賣,價格漲到6000兩。短短二十年,地價漲了140多倍。

天津等其它城市租界的情況也大體相同,甚至有漲到1000倍的。

租界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這是事情的一面。

洋人從中國人手裡租走荒地,把它建成了最發達繁華的城區,這是事情的另一面。

我們不是一直提倡辯證地實事求是地看問題麼?租界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這麼來看?

05 主權是怎麼喪失的?

聊這個話題特別容易挨罵,可是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怎麼說都對不起讀者。挨罵就挨罵吧,不管了!

租界裡的洋人享有所謂的「專管權」和「治外法權」,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管不了租界的事情;洋人違法犯罪可以不受中國法律的處罰。這豈不是喪權辱國嗎?

最讓中國人生氣的就是這檔子事兒!

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仔細研讀有關租界的史料,你似乎找不到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證明洋人是怎麼侵佔了中國主權的。

先說專管權。

本來租界租給你,你洋人只有居住權,沒有專管權,管理這個權力還是屬於清政府的。

那麼這個「專管權」是怎麼弄丟的?

當時美國人向上海道臺買了塊荒地,就跑到英租界設立了領事館。英國人心裡很不爽:你自己有租界,幹嗎跑到我這兒來添亂?

美國人可不吃那一套:根據國際法,這片地方主權屬於清政府,你出了租金,我也出了租金,憑什麼這個地方就是你的?

於是美國人就把領事館的國旗給升起來了。

看著星條旗在自己的租界裡高高飄揚,英國領事心裡怒不可遏,跑到上海道臺衙門提出強烈抗議。

道臺打人一聽頭都大了:你們洋鬼子之間的事兒,我咋搞得懂?什麼國際法,什麼專管權,我知道個毛啊?於是他找來美國人,對他們說:你們不是自己有地方嘛,你們就回去啊,這個地方是英租界,你就讓英國人自己住好了嘛。

此言一出,後果嚴重。

從此各國租界開始有了排外的權力,這就等於稀裡糊塗把租界的專管權授予了洋人。

那麼「治外法權」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當時有個中國人和英國人做生意,欠了英國人的錢,英國人就跑到中國的官府打官司,要求欠債還錢。

上海官員一聽,心想:這事兒我處理好了,沒啥好處;處理不好,朝廷還要找我算帳。於是他給那個英國商人出了個餿主意:這位洋兄弟,我也沒轍啊,你就去找你們英國領事求求情嘛,看他有沒有辦法幫要回這個錢。

英國領事一看,你妹,還有這樣的好事兒?來來來,這事兒我幫你搞定。

怎麼搞定的呢?領事大人拿出一筆公款,把錢還給了這個英國商人。

英國領事主動替中國商人還債,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了,這裡面的大奧妙是:從此英國人和中國人打官司,不用再找中國官府,英國領事直接就給判了。

原來根據《南京條約》,英國人只是個體擁有「治外法權」,就是英國人在中國犯法,不歸你中國法庭審判,由英國領事來處理,這叫「領事裁判權」。現在這麼一折騰,等於把所有的法權全部讓掉了。

後來太平天國一鬧,上海的官員都紛紛跑到租界去避難。你自己的安全都要依靠洋人的堅船利炮來保護,那就更談不上維護國家主權了。

你看,一是不懂,二是怕麻煩,三是不會管,中國官員就這樣一點一點把主權給送掉了。

所以租界主權的喪失,還真不是西方列強用槍炮逼著你交出來的,而是我們官員昏庸無能的結果。

面對這樣哭笑不得的歷史事實,你還能怪誰呢?

06 租界的末日

租界的末日來臨,跟日本人有直接關係。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跟美國宣戰。與此同時,日軍開始進入上海租界。

租界裡有洋人,而且是世界各國的洋人。日軍一進租界,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等26國紛紛與日本宣戰。

這下可熱鬧了!

從12月8日到12日,那幾天全世界的報社記者基本不用寫稿子,報紙上刊登的全是各國的宣戰聲明。

很奇怪的是,日本人佔領租界後,並沒有直接接管,而是維持現狀——原來怎麼管還是怎麼管。

這個倒不是日本人犯傻,一來它是要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已經是個文明國家,尊重國際法,不想改變租界的現狀。二來這個租界牽涉到很多強國的利益,關係十分複雜,日本人擔心自己管不好。既然管不好,還不如不管,免得出力不討好。

日軍佔領租界,租界的歷史也就接近了尾聲。

1943年,中、英、美三國在埃及首都開了一個重要會議,叫開羅會議,表示三國正式結成了同盟國。

既然已經是患難與共的同盟國了,那租界就應該還給中國了。

於是開羅會議後,英美政府派人在戰時首都重慶和國民政府籤署了一個協議,宣布把租界歸還中國。

但這個協議實際上是個空心湯圓,因為當時租界在日本人手裡。所謂的歸還協議,只是表明英美法等國已經放棄了在中國的租界權。

日本人一看,八格,租界還在我手裡哪,卻讓你們做了順水人情?這個大大的不行!

於是日本也決定把租界還給中國。

在日本鬼子眼裡,當時代表中國的當然是他親手扶植的汪偽政權,於是日本政府也與汪偽政權籤署了一份歸還租界的協議。

汪偽政權白撿了個大便宜,覺得很有面子,樂得屁顛屁顛的。

汪精衛一看上海租界的路名,就知道第一件事兒該幹什麼了——改路名。

原來洋人給馬路取名喜歡用自己國家名人的名字,於是上海租界的路名裡就出現了霞飛路、極司非而路、孟鬥班路......之類的洋名,一看就是半殖民地的產物。

汪主席大筆一揮,就把這些洋名統統改成了中國地名,這就是大家今天在上海看到的南京路、廣州路、西藏路、中山路、北京路等等。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回到上海,按理應該把汪偽政權取的地名給改掉,可是一看這地名上也沒什麼汪偽政權的痕跡啊,沒有一條路叫精衛路,或者叫佛海路(大漢奸周佛海),或者叫公博路(大漢奸陳公博),所以就沿用下來了。

包括後來中共佔領上海,也覺得這些路名不需要改動,可以繼續用下去。

不過也有極個別例外,比如淮海路就是解放後改的,大概有紀念環海戰役的意思吧。

07 尾聲

從1843年《南京條約》籤訂,到1943年歸還中國,上海租界走過了一百年光怪陸離、紙醉金迷的歷史。

在這一個世紀裡,租界見證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也經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與巧取豪奪。

也在這一個世紀裡,租界成為近代中國打開國門與走向世界的象徵,這裡曾經創造過突飛猛進的經濟奇蹟,與燈紅酒綠的亂世崛起。

今天,我們重新回眸舊上海曾經有過的屈辱與輝煌,能不感慨萬千?

「晚上八點」特約專欄作家

浙江省寧波市資深媒體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專家評《船政學堂》: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國近代史
    一部船政學堂史,就是一部中國近代開放史。《船政學堂》以「見物更見人」的故事化方式娓娓道來,將晚清「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船政學子一腔熱血報國不成,卻仍對國家抱有無奈幻想的矛盾痛苦心態,刻畫得入骨三分。如海風浩蕩展開壯麗畫卷,使人時而為船政人的智慧膽識而擊掌叫絕,時而為先驅者的獻身勇氣而感懷動容。
  • 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國近代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創作團隊耗時兩年多,先後赴福建、臺灣、浙江、上海、山東、天津、北京、河北、湖南等地以及英、法等國採訪拍攝。全片以跨國界、跨文化的視角,通過故事化手法及大量首次披露的珍貴影像,以「人」說事,在挖掘新的史料基礎上,展示中國近代海軍發展歷程和貢獻,包括代表國家巡弋南中國海展示主權、命名島礁等,極具現實和歷史意義,充分肯定了船政學堂在中國近代史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歐美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1843年開埠之後,短短數十年內,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租界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管轄的上海縣(華界),與由外方自治的租界,共同構成了大家熟知的那個上海。上海租界面積之大,自治機構之完善,都是全國範圍內首屈一指的,這裡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
  •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旅順口隨團一日遊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旅順口隨團一日遊因為時間關係,我選擇了從大連出發的旅順一日遊。旅順大連,原來就稱「旅大(市)」,是一體的。旅順口在東晉時名「馬石津」,津,即渡口之意,元代時稱「獅子口」。固有「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之說。旅順是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露天博物館,遍布著老建築,或稱歷史建築,以俄式或歐式居多。有達官貴人的官邸,富豪商人的生意場,前清遺老遺少的私宅,也有醫院、學堂、博物館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建築起著不同的作用,也因此承載著歷史。
  • 閒話「洋涇浜」
    現在如果說一個人講話「洋涇浜」,往往不會是褒義的,意思說這個人講話發音不標準,比方講:上海口音的英語、東北口音的上海閒話、還有如今在學校裡說慣普通話的小囡不太標準的上海閒話……但「洋涇浜」在老上海是確有其「浜」的,後來填浜築成了路,也就是現在的延安東路這裡。
  • 沙面,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小島,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鴉片戰爭後,淪為了英國和法國的租界。在沙面,之前有十多個國家設立了領事館,還有銀行、洋行、會所等等。可以說,沙面經歷了廣州近代的變革,留下了很多偉人的足跡,沙面已經成為了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的歷史沿革在沙面基建的時候,挖出過兩門炮,經專家鑑定,證明了這兩門炮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城防炮,這說明了沙面這個地方有著抵抗外國侵略的光輝業績。
  • 馬軍:《上海法租界納稅華人會會報》目錄
    票據承兌(師石)增加華董(香谷)法租界的誕生(下)[2](董樞)法租界管理藥房營業章程法租界公董局一九三六年預算案(續)法租界中國藥材藥劑門市發售章程大事日記(二十五年三月十二日至十八日)會員錄(二) 第1
  • 無印良品稱「法租界」,引網友不滿:醒醒,上海沒租界了
    法租界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闢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鼎盛時期的法租界,東至黃浦江,北部以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及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一線與英美公共租界相隔中英《南京條約》後,法國在1845年與清政府籤訂了《黃埔條約》(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獲得了在廣廈福寧上五口開設領事館以及享受治外法權等一系列的特權。1849年4月6日上海道臺麟桂與敏體尼正式籤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時的法租界僅有986畝。
  •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北外灘濃縮了上海近代史
    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看來,「北外灘」地區濃縮了上海乃至中國近代豐富的歷史:「我們要講中國近代史上的『楊樹浦工業奇蹟』、『商務印書館事業』、『全面抗戰』、『大上海計劃』、『左聯文藝』等事件,講文惠廉、林樂知、李鴻章、宋氏家族、顏惠慶兄弟、胡適之、周樹人等人物,都要從虹口『北外灘』開始。
  • 「一條西摩路,半部近代史。」網絡作家為陝西北路寫小說,會有啥不同?
    「一條西摩路,半部近代史。」陝西北路,舊名西摩路。它南起延安中路接陝西南路,北至蘇州河畔的宜昌路。近代史上,宋氏家族、榮氏家族等達官貴人、洋商富賈、名流學者、愛國志士聚居在此,留下了辛亥革命後南北和談、蔣宋聯姻等豐富的歷史記憶。 這裡還曾是猶太人、西班牙人的聚居區,遍布名人故(舊)居、典型風格建築、歷史遺蹟等20餘處。
  • 《辛亥革命與上海——上海公共租界檔案選譯》上海書展將首發
    《辛亥革命與上海——上海公共租界檔案選譯》封面  東方網記者魯琳8月15日報導: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了紀念那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上海檔案館擷取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與辛亥革命相關的珍貴館藏,輔以工部局年報、董事會記錄等其他有關資料編成了《辛亥革命與上海——上海公共租界檔案選譯》,由中西書局出版。東方網記者了解到,這部飽含了歷史珍貴資料的書籍還將在8月17日的2011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上首發。
  • 一次流產的近代社會歷史調查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這個辦事機構設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具體工作由近代史研究所負責,經費預算另行編造,工作人員由有關機關抽調,不再另設編制。 4、 目前準備動手調查的項目,有以下幾個:(一)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狀況;(二)中國近代各階級的發生、發展過程;(三)某些重要的政治事件的經過和真實情況;(四)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制度。
  • 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重點整理(4)
    1919.5.48、6月3日,五四運動的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運動的主力從學生轉為工人。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1、 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歷史影響十月革命推動中國的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第一,十月革命給於中國人的一個啟示是: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 ——國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國漫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講中國近代史的,以擬人化的表述手法,將百年近代史和新中國建立後舉步維艱的發展史,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擬人化手法講述出來,他最大的價值在科普,面向大眾科普中國百年苦難,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史。
  • 上海閒話裡的饅頭和包子
    結果搿個人拿手浪向個生煎饅頭遞了過去……假使保安搭乘客儕是老上海人,搿則笑話是勿存在個,「生煎」搭「雙肩」勒上海閒話裡向讀音是勿同個,兩個字也勿一樣。或許嘸沒「介」勿一樣,但足夠分辨,勿會弄錯脫個。而生煎包,上海人一般勿是搿能講個,儕叫伊生煎饅頭。凡是麵粉發酵蒸熟之後吃個,上海人儕叫饅頭個。生煎,叫生煎饅頭。小籠,叫小籠饅頭。
  • 法租界一日遊全攻略,看盡老上海前世今生
    先說法租界上海法租界(Shanghai French Concession),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
  • 這還得從租界時期的上海說起
    用別的省市名給道路起名最出名的就屬上海了,據1998年版的《上海地名志》統計,上海以行政區域名稱命名的道路一共有840條,佔了總數的43%。也就是逛完一個上海,就差不多逛完了近半個中國。   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   首先我們要get一點,路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取的,歷來都是政府在管。路名也並不單純只是個路名而已,背後涵蓋的是民俗、政治、文化,是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   用其它省市名給道路命名,就是上海租界時期的一段歷史縮影。
  • 啟微新書 | 戰場之外:租界英文報刊與中國的國際宣傳(1928~1941)
    本書獲譽《戰場之外》以紮實的研究,通過多重視角再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國民政府宣傳系統的發展,以及其與租界外文報刊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書結合了豐富的檔案史料與報刊文本,堪稱研究民國時期政府宣傳及新聞傳播的「必讀」之作。—— 朱莉(Julia C.
  • 英國怎麼歸還7個英租界?1927年1月7日國民政府接管漢口九江租界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一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94講)1927年1月7日:中國國民政府接管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由於歷史原因,英國在中國的7個港口城市設有租界,分別是上海英租界、廈門英租界、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和廣州英租界。
  • 一百多年前天津租界照舊,英國、日本、德國租界與利順德飯店
    該橋命名為「金華橋」,成為天津第一座懸臂式可開啟式的西式鐵浮橋,天津人俗稱之為「老鐵橋」。圖為大胡同金華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藉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東半島)」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