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那些事兒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系列 之二
講中國近代史,不能不講魔都上海;講魔都上海,不能不講租界那些事兒。因為大上海的第一次崛起與輝煌,正是在租界時代。
01 租界到底有多大?
小時候有個故事,上年紀的中國人大多耳熟能詳,說是在上海租界某個公園的門口,豎著一塊大牌子,上書「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這故事把中國人的肺都氣炸了!大家覺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中國人的鐵證,實在是可惡之極!
但這個故事也給我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上海的租界面積不是很大,不過是幾條大街加幾個公園而已。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解。
租界的面積很大,佔上海市區面積的八成多。剩下兩成不到的是華界,還分成一南一北兩小塊,不挨著。南面那塊是上海縣城,在今天的南市區;北面那塊面積更小些,在今天的閘北區。
那時的上海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四界」,即一座城市有三個管理機構和四塊行政區域,這是半殖民地時代特有的怪現象。
租界分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公共租界面積最大,東至周家嘴,西到靜安寺,北達上海、寶山兩縣交界處,總面積33503畝,約22平方公裡。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法租界主要位於今天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黃浦區。法租界最初只有986畝,後經幾次擴張,達到15000餘畝,擴張部分叫「法新租界」。到1920年代,法租界發展成上海最高級的住宅區。
02 上海究竟有幾個租界?
嚴格說,只有兩個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一開始,大家沒分得那麼清楚,整個上海租界實行「英國為主,門戶開放」的自治模式,管理機構叫工部局。
英國佬當然是帶頭大哥,無論是對外交涉,還是內部管理,主要話語權都掌握在英國人手裡。畢竟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獨立打贏的,沒其它國家什麼事兒。後來的進入公共租界的那些國家,其實是佔了英國人的便宜。
但是法國人很不服。
法國佬性格高傲,十分自負。在任何國際事務上,他們都喜歡特立獨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不太願意跟眾人搞在一塊兒。
說起來好笑。
法國人尤其不喜歡英國人,當然英國人也不喜歡法國人。幾百年來,這兩個國家在很多方面都要對著幹,擰著來,實在是煩得要命。
比如交通規則,英國人靠左行駛,法國人偏偏要靠右行駛。再比如度量衡,英國人用英尺、鎊,法國人偏偏要用米、公斤。好像兩國不約而同地遵守著「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的基本原則。
看著英國佬趾高氣揚的樣子,法國佬氣不打一處來。先是宣布:不參加英美法三國領事在工部局的常設議事會議,以此表示抗議;後來乾脆不告而別,自立門戶,成立法租界,自己單獨玩兒了。
法租界與公共租界並存的局面從此形成,老死不相往來。
那麼有些文章或影視劇中提到「日租界」,又是咋回事兒呢?
這是因為1937年中國跟日本開戰,公共租界擔心中國人打進去,乾脆就把租界裡居住的日本人劃了出去,劃到蘇州河以北那一帶,就是今天閘北區四行倉庫那裡,然後告訴中日兩國:你們要打就在那兒打,千萬別打到公共租界裡來!
有些作者出於誤解以訛傳訛,把這一塊稱為「日租界」,其實是不確切的。
看過最近熱播電影《捌佰》的觀眾,應該不會對「四行倉庫」感到陌生。
03 租界是怎麼來的?
按照《南京條約》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五口通商城市裡自由貿易和居住,後來又有了建立租界的權利。
英國人是認真的,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條約,當然要照章辦事,一 一兌現。
一些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們就看上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當時的上海還是很小的一塊,叫上海縣,居住環境差,人口也不多。管理上海的最高官員叫道臺,相當於副省長,正四品官。
道臺大人一聽高鼻子、藍眼睛、渾身長毛的洋鬼子要住到縣城裡來,兩腿直發顫。萬一當地老百姓跟洋大人鬧起來,他根本就沒辦法處理——兩頭都不好得罪,怎麼處理都是錯的。
那個年代,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簡直是一盤中國象棋啊。
沒想到英國佬到上海縣城一看,哦賣糕!上海人洗菜和倒馬桶怎麼都在一條小河裡?這也太重口味了吧?於是決定:不跟中國人住到一塊兒,乾脆在城外租一片荒地,自己集中居住算了。
道臺大人一聽好啊好啊,求之不得啊,立刻就答應了下來。
英國人一眼就看中了上海縣城北面、黃浦江邊的一塊荒地,這塊地方就是今天的外灘十六鋪碼頭。
從此中國有了最早的租界——英租界。
後來法國人來了,看上了英租界和上海縣城之間那片地方,那就是法租界。
後來美國人也來了,就在英租界北面又搞了一個美租界。
再後來美租界和英租界合二為一,成為公共租界。
這就是上海租界的來源。
04 洋人為啥專挑荒地建租界?
查閱當年留下來的上海租界地圖,你會發現:洋人專挑荒地建租界,這是為什麼?
如果你認為洋大人腦子進水,那就大錯特錯了!
你看這些荒地都有兩大特點:一是交通便利。無論是公共租界,還是法租界都是沿著黃浦江一字排開,地處交通要衝,今天早已成為大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二是地價便宜。租界租界,是要用真金白銀去租的,每年光是租金就是一大筆,選荒地能省下不少錢。
洋鬼子眼光刁鑽,精明得很。
如今寸土寸金的南京路,當年就是一片荒地。據史料記載,1845年有戶人家把那裡的一塊土地賣給英國人,得了42兩銀子。二十年後,一位英國商人轉手倒賣,價格漲到6000兩。短短二十年,地價漲了140多倍。
天津等其它城市租界的情況也大體相同,甚至有漲到1000倍的。
租界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這是事情的一面。
洋人從中國人手裡租走荒地,把它建成了最發達繁華的城區,這是事情的另一面。
我們不是一直提倡辯證地實事求是地看問題麼?租界的問題是不是也可以這麼來看?
05 主權是怎麼喪失的?
聊這個話題特別容易挨罵,可是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怎麼說都對不起讀者。挨罵就挨罵吧,不管了!
租界裡的洋人享有所謂的「專管權」和「治外法權」,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管不了租界的事情;洋人違法犯罪可以不受中國法律的處罰。這豈不是喪權辱國嗎?
最讓中國人生氣的就是這檔子事兒!
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仔細研讀有關租界的史料,你似乎找不到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證明洋人是怎麼侵佔了中國主權的。
先說專管權。
本來租界租給你,你洋人只有居住權,沒有專管權,管理這個權力還是屬於清政府的。
那麼這個「專管權」是怎麼弄丟的?
當時美國人向上海道臺買了塊荒地,就跑到英租界設立了領事館。英國人心裡很不爽:你自己有租界,幹嗎跑到我這兒來添亂?
美國人可不吃那一套:根據國際法,這片地方主權屬於清政府,你出了租金,我也出了租金,憑什麼這個地方就是你的?
於是美國人就把領事館的國旗給升起來了。
看著星條旗在自己的租界裡高高飄揚,英國領事心裡怒不可遏,跑到上海道臺衙門提出強烈抗議。
道臺打人一聽頭都大了:你們洋鬼子之間的事兒,我咋搞得懂?什麼國際法,什麼專管權,我知道個毛啊?於是他找來美國人,對他們說:你們不是自己有地方嘛,你們就回去啊,這個地方是英租界,你就讓英國人自己住好了嘛。
此言一出,後果嚴重。
從此各國租界開始有了排外的權力,這就等於稀裡糊塗把租界的專管權授予了洋人。
那麼「治外法權」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當時有個中國人和英國人做生意,欠了英國人的錢,英國人就跑到中國的官府打官司,要求欠債還錢。
上海官員一聽,心想:這事兒我處理好了,沒啥好處;處理不好,朝廷還要找我算帳。於是他給那個英國商人出了個餿主意:這位洋兄弟,我也沒轍啊,你就去找你們英國領事求求情嘛,看他有沒有辦法幫要回這個錢。
英國領事一看,你妹,還有這樣的好事兒?來來來,這事兒我幫你搞定。
怎麼搞定的呢?領事大人拿出一筆公款,把錢還給了這個英國商人。
英國領事主動替中國商人還債,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了,這裡面的大奧妙是:從此英國人和中國人打官司,不用再找中國官府,英國領事直接就給判了。
原來根據《南京條約》,英國人只是個體擁有「治外法權」,就是英國人在中國犯法,不歸你中國法庭審判,由英國領事來處理,這叫「領事裁判權」。現在這麼一折騰,等於把所有的法權全部讓掉了。
後來太平天國一鬧,上海的官員都紛紛跑到租界去避難。你自己的安全都要依靠洋人的堅船利炮來保護,那就更談不上維護國家主權了。
你看,一是不懂,二是怕麻煩,三是不會管,中國官員就這樣一點一點把主權給送掉了。
所以租界主權的喪失,還真不是西方列強用槍炮逼著你交出來的,而是我們官員昏庸無能的結果。
面對這樣哭笑不得的歷史事實,你還能怪誰呢?
06 租界的末日
租界的末日來臨,跟日本人有直接關係。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跟美國宣戰。與此同時,日軍開始進入上海租界。
租界裡有洋人,而且是世界各國的洋人。日軍一進租界,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等26國紛紛與日本宣戰。
這下可熱鬧了!
從12月8日到12日,那幾天全世界的報社記者基本不用寫稿子,報紙上刊登的全是各國的宣戰聲明。
很奇怪的是,日本人佔領租界後,並沒有直接接管,而是維持現狀——原來怎麼管還是怎麼管。
這個倒不是日本人犯傻,一來它是要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已經是個文明國家,尊重國際法,不想改變租界的現狀。二來這個租界牽涉到很多強國的利益,關係十分複雜,日本人擔心自己管不好。既然管不好,還不如不管,免得出力不討好。
日軍佔領租界,租界的歷史也就接近了尾聲。
1943年,中、英、美三國在埃及首都開了一個重要會議,叫開羅會議,表示三國正式結成了同盟國。
既然已經是患難與共的同盟國了,那租界就應該還給中國了。
於是開羅會議後,英美政府派人在戰時首都重慶和國民政府籤署了一個協議,宣布把租界歸還中國。
但這個協議實際上是個空心湯圓,因為當時租界在日本人手裡。所謂的歸還協議,只是表明英美法等國已經放棄了在中國的租界權。
日本人一看,八格,租界還在我手裡哪,卻讓你們做了順水人情?這個大大的不行!
於是日本也決定把租界還給中國。
在日本鬼子眼裡,當時代表中國的當然是他親手扶植的汪偽政權,於是日本政府也與汪偽政權籤署了一份歸還租界的協議。
汪偽政權白撿了個大便宜,覺得很有面子,樂得屁顛屁顛的。
汪精衛一看上海租界的路名,就知道第一件事兒該幹什麼了——改路名。
原來洋人給馬路取名喜歡用自己國家名人的名字,於是上海租界的路名裡就出現了霞飛路、極司非而路、孟鬥班路......之類的洋名,一看就是半殖民地的產物。
汪主席大筆一揮,就把這些洋名統統改成了中國地名,這就是大家今天在上海看到的南京路、廣州路、西藏路、中山路、北京路等等。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回到上海,按理應該把汪偽政權取的地名給改掉,可是一看這地名上也沒什麼汪偽政權的痕跡啊,沒有一條路叫精衛路,或者叫佛海路(大漢奸周佛海),或者叫公博路(大漢奸陳公博),所以就沿用下來了。
包括後來中共佔領上海,也覺得這些路名不需要改動,可以繼續用下去。
不過也有極個別例外,比如淮海路就是解放後改的,大概有紀念環海戰役的意思吧。
07 尾聲
從1843年《南京條約》籤訂,到1943年歸還中國,上海租界走過了一百年光怪陸離、紙醉金迷的歷史。
在這一個世紀裡,租界見證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也經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與巧取豪奪。
也在這一個世紀裡,租界成為近代中國打開國門與走向世界的象徵,這裡曾經創造過突飛猛進的經濟奇蹟,與燈紅酒綠的亂世崛起。
今天,我們重新回眸舊上海曾經有過的屈辱與輝煌,能不感慨萬千?
「晚上八點」特約專欄作家
浙江省寧波市資深媒體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