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爬泰山突發不適,5位少年用胳膊搭「轎子」把他抬上山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近日

一段「5位少年幫助登山兒童」的視頻火了

播放量超百萬,30000多名網友

為他們點讚

爬山途中遇身體不適男童

少年出手了

據了解,這5名來自山東滕州的少年是髮小

暑假過後就要讀高二了

8月26日,他們相約爬泰山

在攀登途中

遇到了一位背著孩子的母親

經過詢問得知

孩子在爬山過程中突發頭暈胸悶,噁心脫力

這位母親只好背著孩子尋找救助站

一路上,已用盡了全部力氣

沒有任何猶豫

5位少年決定伸出援手

用胳膊搭「轎子」

他們把男童抬上山

一位少年告訴記者

當時他們已經在泰山爬了4個小時

「那時候差不多到了緊十八了,

海拔有1400米,風很大,天很冷」

這是十八盤裡最陡、最難爬的一段

普通人爬都十分費力

更何況帶著一個十歲的孩子

於是,他們用胳膊搭起了一個「小轎子」

讓孩子坐在上面

1000級臺階,20分鐘

5位少年就這樣輪流扶著、抬著

把孩子送到了紅十字救助站

經過觀察、休息,孩子已經沒有大礙

而汗水早已溼透了他們的衣背

這5位少年分別是:

滕州實驗高中的新高二學生孫崇彰、鍾旭

滕州二中的新高二學生付志翔、卞宇航

山東魯化技工學校的學生唐巖

視頻發出後

曾有網友提出疑問

為什麼不把孩子送下山,反而往上抬?

據了解

事發時,最近的救助站就在前方

且過了十八盤就可乘纜車下山

而下山要走一個多小時

網友:少年可期!

這個視頻火了後

評論區成為大型「認親現場」

被救助孩子的母親率先表達感謝

↓↓↓

隨後,熱心少年的家長出現了

「老爸為你們驕傲!」

↓↓↓

接著,一大批校友趕到現場

↓↓↓

網友也紛紛為5名少年點讚

「少年可期!」

少年們,好樣的!

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綜合齊魯晚報

本期編輯:胡洪江、李娜

來源:人民日報官微

相關焦點

  • 兒童爬泰山突發不適,五個「鐵哥們兒」一口氣把他抬上了南天門!
    一對母子在登山過程中,其中兒童突感身體不適,胸悶乏力,走不動路。但此時已接近泰山十八盤處,下山需一小時路程,最近的救助站——十八盤紅十字救助站還在前面,且過了十八盤就可乘纜車下山。由於山勢階梯陡峭,孩子的媽媽背著孩子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為了孩子的健康仍繼續往上爬。
  • 兒童突發不適,這五個「鐵哥們兒」一口氣把他抬上了南天門
    把一位男孩輪流抬到了南天門短短時間點擊量已過百萬三萬多名網友為5名學生點讚!,孫崇彰,他向記者講述了那天五人齊心協力救助登山兒童的經過。那時,五人已經在泰山爬了4個小時,他們沒有猶豫,用自己的胳膊搭起了一個「小轎子」,
  • 「泰山5少年」山東化工技師學院學生唐巖:很小一件事突然就火了
    上面這5個帥氣的棗莊少年這幾天火了咋火的聽小編講給你聽近日,一段「滕州學生救助登山兒童」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視頻中,來自滕州的五位學生主動提供幫忙,把一位男孩輪流抬到了8月26日一早唐巖和其他四位初中好友從棗莊滕州約著在暑假結束前去爬泰山在攀登途中遇到了一位背著孩子的母親經詢問得知孩子在爬山過程中突發頭暈胸悶,噁心脫力這位母親只好背著孩子尋找救助站一路上,已用盡了全部力氣「付志翔先起了頭,我們也沒考慮太多,就兩個人輪流背起了孩子
  • 滕州5位高中生泰山救人,全國3萬多網友點讚
    滕州5位高中生泰山救人,全國3萬多網友點讚! 大眾日報記者 張環澤 朱豔 孫德棟2020-08-31 00:30:1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連日來,一段「5位少年幫助登山兒童」的視頻火了,被各大媒體、短視頻平臺轉發,播放量超百萬,30000多名網友紛紛為他們點讚。原來,這5位少年是來自滕州市的5名高二學生。
  • 滕州五位少年被數萬網友點讚
    主動提供幫忙把一位男孩輪流抬到了南天門短短時間點擊量已過百萬三萬多名網友為5名學生點讚!記者聯繫到其中一位少年,孫崇彰,他向記者講述了那天五人齊心協力救助登山兒童的經過。那時,五人已經在泰山爬了4個小時,他們沒有猶豫,用自己的胳膊搭起了一個「小轎子」,讓孩子坐在上面,
  • 滕州5名學生泰山救人 全國3萬多網友點讚
    連日來,一段「5位少年幫助登山兒童」的視頻火了,被各大媒體、短視頻平臺轉發,播放量超百萬,30000多名網友紛紛為他們點讚。原來,這5位少年是來自滕州市的學生。8月30日,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對他們進行了採訪,了解了這感人一幕背後的故事。
  • 民間故事:少年畫師終大婚,可是迎親的轎子之中,不見了新娘
    少年畫師李應採,已經成年,足足二十歲了,到了娶親的年紀,家中開始給他張羅親事。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李應採的畫技,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已經是青出於藍了,比之他的父親李顯,可是高出了不少。關鍵是李應採因為身具特殊能力,在這詭異的傳奇之城,竟是有了不小的名氣了。
  • 張居正乘32抬大轎回鄉,轎子自帶廚房衛生間,堪稱「行走的房車」
    之後更是輔佐萬曆皇帝,實行革新運動,地位僅在皇帝之下,不過張居正最讓人熟知的還是他乘坐32抬大轎的故事。其父病逝,他奉旨歸葬,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內附有清洗排洩等設備,吃飯時菜餚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張居正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了: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
  • 搶先登上五佛頂 男子突發腦出血被抬下山
    一名50多歲的男子在登千山五佛頂時,突發疾病不能動,「驢友」們接到他的求救電話後,立即趕赴現場,用網繩吊床將他抬下山,送到醫院治療。3日,記者從鞍山市長大醫院了解到,經過救治,男子已經轉危為安了。 幾天前,一群身上都是泥土和汗水的人抬著一名處於半昏迷狀態的男子來到醫院。醫生了解情況得知,這些人是一群喜歡登山的「驢友」。
  • 滿滿正能量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父親爬泰山 81歲奶奶十幾年愛心捐助
    #正能量#「抬著父親爬泰山,是圓他的一個願望,也是我們幾個兒女兌現承諾。怎麼讓老人坐著舒服,用什麼材質的抬手結實,怎麼保持平衡,藤椅落地怎麼放……李永祥做了一系列的「設計實驗」,還給藤椅鋪上了一塊柔軟適中的大紅坐墊,做成了一個牢固舒適的藤椅抬座。 這趟泰山之行可謂「全家總動員」。一切準備就緒,農曆九月初九一大早,八個兄弟姊妹都到齊,陪著父親一起登泰山。
  • 漫談古代的轎子: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因升光祿寺卿(正三品)赴任,王某和家口坐八抬大轎3乘,四人大轎4乘,總共用了340個扛夫和轎夫,一日花費差銀40餘兩;從南京到陝西3000裡路,浪費差銀不下千兩。當年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200到800元人民幣。按200元計算,一個人赴任,僅轎子費用竟達20萬元。
  • 爬泰山很不同,夜晚該怎麼爬泰山,這些都是過來人的建議
    據得知每年爬泰山的人都是不可勝數的,這樣的景象似乎也使得人們目睹不了泰山獨特的風光了吧。聽很多人爬泰山根本就不用你爬,甚至是爬到山地都是別人推著到達的,那麼對於這樣的泰山究竟該怎麼爬呢?爬泰山是否有些秘訣呢?對於夜晚的遊客而言,又該做好哪些爬山的準備呢?唯有聽一聽過來人的建議,才會幫助大家更好的欣賞泰山風光吧。
  • 夏天爬泰山熱嗎穿什麼衣服合適 夏季夜爬泰山最全攻略
    而且可以選擇夜晚爬泰山,這也是很多人的選擇, 第二天還能看一下日出,小編給大家帶來夏天爬泰山的攻略。   誰說夏天不能爬泰山   泰山風景以雄偉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託,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這些風景特點在夏天裡最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 兒女用藤椅抬九旬老父親爬泰山,幸福一家已五世同堂
    大家關注到這家人,是因為近日忽然火了的一則短視頻:一位父親被兒女用藤椅抬著爬泰山,視頻裡,老人的四個兒子抬著他,女兒跟著在旁邊扶著,被一群孩子簇擁的老人,坐在舒服的藤椅上笑意不斷。網友紛紛稱讚:這樣的孝心比泰山還美。
  • 張居正返鄉:乘32人抬「巨無霸」轎子
    明、清以來,官員的交通工具為轎,二人抬者曰「肩輿」,四人抬者曰「軟轎」,通常所謂的「八抬大轎」。尤其明朝,對公車使用有極其明確的限制。   最嘆為觀止者,是他此行的座駕,稱得上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公車。黃仁宇對這臺特製的巨無霸,有過一段不失幽默的描寫。「張居正這一次的旅行,排場之浩大,氣勢之煊赫,當然都在錦衣衛人員的耳目之中,但錦衣衛的主管者是馮保,他必然會合乎分寸地呈報於御前。直到後來,人們才知道首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和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伺候。」
  • 用竹子搭「教室」,破舊木椅當桌子,這位武漢少年每天上山「打卡...
    窩棚中,一位少年趴在油漆斑駁的破舊木椅上,專心致志地埋頭書寫。趙文熙在臨時「教室」裡學習。 通訊員供圖這是學生趙文熙「上課」的照片,這間小窩棚是他和爺爺一同搭建的臨時「教室」。從2月12日至今,他每天早上7點半從山腳下的家中出發,步行20分鐘到達「教室」,開始一天的學習,直到下午5點才離開。
  • 跟著挑山工爬泰山兩小時近四千級臺階:沉甸甸的扁擔挑起的是生活
    在中天門的挑山工駐地,有三位挑山工身著薄衣,套著一件印有「泰山挑山工」字樣的紅色馬甲,正在給扁擔兩頭木紙箱上的繩子打結。做好最後的檢查,他們即將開始一天的徵程。長長的扁擔被磨得溜光手上老繭一層比一層厚冬天天黑得早,為了保證每天能上山兩趟運送貨物,挑山工們早上六點多就起床了。
  • 張居正的一頂轎子由32個人抬著大得不可思議,完全實現了移動辦公
    他足智多謀,力挽狂瀾,卻獨斷專行。他是隆慶皇帝去世前受命輔佐萬曆皇帝的大臣之一。在任期間,他打擊腐敗,重振法院平臺,但也排斥異己,獨攬大權。在擔任內閣第一助理的十年間,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從整肅貪汙,到減免農業稅,到訓練軍隊,到整頓軍紀等,使明朝國庫充足,外敵不敢侵犯,出現了中興局面。但作為歷史名人,他既有公開的一面,也有隱藏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