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自幼聰穎過人,從小是個天才,才名遠播,他爹也一直沒有中舉當官,然而到張居正這裡基因開始突變。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張居正很會巴結朝廷宦官和權臣,又很會討好攝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成為明朝內閣首輔。之後更是輔佐萬曆皇帝,實行革新運動,地位僅在皇帝之下,不過張居正最讓人熟知的還是他乘坐32抬大轎的故事。
其父病逝,他奉旨歸葬,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內附有清洗排洩等設備,吃飯時菜餚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張居正這次返鄉之行,那真是壯觀得不得了:元輔的坐轎要三十二個轎夫扛抬,內分臥室及客室,還有小僮兩名在內侍候。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派,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生活用品一應俱全,堪稱「行走的房車」。
要知道轎子根據轎夫的多少可以分為二人轎、四人轎、八人轎,到了宋代,轎子已經成為重要而普及的交通工具,宋朝官員比較懶散,對於轎子更是青睞有加,官員超高的收入讓他們有能力豢養大量轎夫工資及使用,轎子一直到民國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一段歷史。所以張居正的32抬大轎其規模之大,空前絕後。
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舉國貪瀆成風;官吏無能,唯知橫徵暴斂。但首輔的座駕,能從本地路過,那是千載難逢,送上門來的巴結好機會,除非白痴,誰能放過。所以為了能讓張居正的轎子順利通過,人們大肆修建了寬敞的街道,還有大橋。
不過到了雍正和乾隆以後,統治者進行大膽改革,在不影響官員形象的情況下,鼓勵大家乘坐輕便價廉的代步工具,於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騾車了,比乘轎省得多。而那些要撐體面的官員,綠呢大轎可以保留著,放在宅第的轎廳裡,有需要時才抬出來,基本已經很少用到了,這大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吧。
當然張居正為朝廷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張居正也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精英,不過對於32太大轎,還是讓人有些難以想像,關於張居正的故事您還有更多的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