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是孩子的快樂源泉。讀書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讓他們高高興興的讀書。
大家好,我是兔媽。上周五歪歪兔資深編輯、百萬暢銷童書作者關老師,在咱們的親子社群裡分享了一波獨家繪本閱讀乾貨。寶媽寶爸聽完,直呼聽得很過癮,get了很多知識點,兔媽也是全程聽到尾並做了筆記。
今天兔媽化身學習委員,給姐妹們分享一波個人學習筆記,沒聽課或者沒做筆記的寶爸寶媽們,這次可要認真看嘍!
01
繪本怎麼講,孩子才愛聽?
1.語氣要起伏,適當誇張,根據角色變換嗓音。不要像念經一樣,把書裡的字讀一遍就完事了,挑一些重點字詞句加重語氣或者拉長音。例如這一頁的文字:
父子倆翻過小山,雞大嬸帶著寶寶們正在覓食。
「哎喲,這爸爸也太不愛孩子了,怎麼能自己騎驢,讓孩子這麼辛苦地走路呢!」
(選自歪歪兔情智樂園成長關鍵期故事《父子騎驢》)
說到母雞,我們想到的就是愛護孩子、愛咯咯叫、愛溜達,加上書裡面的形象是「大嬸」,綜合起來,這就是一個熱心、愛管閒事、大嗓門的形象。
雞大嬸愛孩子,她看到父親用驢子代步,孩子走路,一定是反對的。所以,她的話重點詞是「哎喲」「太」「自己」「孩子」。試試把這幾個詞加重語氣讀一下,聲音尖一點,是不是起伏就大了、戲劇感就有了。
「哎呦~!這爸爸也太~不愛孩子了!怎麼能自~己騎驢,讓孩~子這麼辛苦地走路呢?!」
2.根據語言和情節配合動作。這個起到的作用和語氣起伏一樣,讓故事的戲劇化更重、更能吸引小朋友興趣。
例如之前給大家介紹過的《嬰幼兒超級認知力》中的《空間大冒險》一冊,有一頁講到「下」。
大家看到右頁有一個小紅點了嗎?我們可以引導寶寶把手指放到小紅點的位置,然後告訴寶寶:看,現在你的手就是蘋果的下方了,這個方位就是「下」。
3.不必一字不差地照著書上的文字讀,可以適度自由發揮。
有的家長很怕講錯了,一板一眼地讀,其實大可不必,講故事不是播新聞,只要不偏離關鍵點,來點freestyle效果會更好。如果太多專注於單個字,就會忽略故事整體的節奏和情緒。
以《父子騎驢》為例:
爸爸和兒子聽了,直拍腦門兒:「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們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一句,哪怕你把他的話換個順序讀都沒什麼影響。「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們怎麼就沒想到呢?!」和「我們怎麼就沒想到呢?真是太有道理了!」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是您能讀出父子倆恍然大悟的語氣就可以了。
4.別急著翻頁。很多家長都犯過這個錯誤。讀完這頁的文字,就算結束了,然後就翻到下一頁去了。
其實一本優秀的繪本,是可以讀出三個故事的。只讀文字是一個故事,只看畫面是一個故事,文字和畫面結合又是一個故事。當然了,我不是指的三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哈,大家不要誤解。這句話要表達的是,文字和圖畫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能傳達不同的訊息。
所以讀書的時候,不要讀完文字就急著翻頁,圖畫也是要看的。以《太好玩啦!》中的《噗!》本來舉例。
這一頁的文字是「螃蟹放屁了嗎?」如果讀完這句話就翻開翻頁找答案,就會錯過「讀畫」的樂趣。
我們來看看圖畫。水中的場景,螃蟹身邊有很多泡泡。那可能是放屁了吧?畢竟都出泡泡了不是?好,那我們翻開翻頁看一下。
文字是「螃蟹不會放屁」。如果這樣就結束了,那就太可惜了。我們再來觀察一下畫面。螃蟹身邊的確是有泡泡,可是那不是螃蟹的屁產生的氣泡,而是畫面右方的鯡魚吐出來的。它在整蠱螃蟹呢!
瞧,文字隻字未提魚的存在,只讀文字,就只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敘述性話語,但如果結合圖畫,立刻增添了樂趣。
如果畫面只看到這裡就翻頁,還是會錯失插畫師給大家製造的小驚喜。我們再來看:
三條魚中最左邊的一條嘴巴裡銜著一棵海草大家發現了嗎?最下面的一條的鰭是尖尖的,和其他的魚都不同大家發現了嗎?這可不是插畫師隨意畫的,而是為下文做足了鋪墊。
我們翻到下一頁。
文字是「鯡魚放屁了嗎?」以及很多個「噗!」如果不仔細觀察畫面,可能我們只知道了「鯡魚放屁了」,但是,請仔細看畫面左邊的兩條「漏網之魚」——一條嘴巴裡銜著海草,一條張與眾不同的尖尖鰭!哈哈這不就是上一頁裡面整蠱螃蟹的嗎?!
5.不要指讀。如果您是要專門教孩子來識字,可以用這種方法,如果是單純地讀故事,建議不要用。小朋友的注意力會跟著你的手走,你指哪裡就看哪裡,注意力集中在了一個一個字上,勢必會影響聽故事、看畫面。
6.一本書多讀幾遍,每遍看不同的重點。
剛才說過,文字、畫面都能傳達很多內容,都不可或缺。咱們可以第一遍著重看文字、第二遍著重看圖畫細節,第三遍著重看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不要嫌麻煩,多看幾遍會有不同的收穫。
02
閱讀後該如何拓展?
1.關於提問。有很多家長喜歡在閱讀中或閱讀後向孩子提問。我的觀點是可以提問,但要有技巧。
首先,閱讀過程中可以提與內容相關的問題,但是不要太多或者扯太遠。
例如,我們讀到「螃蟹放屁了嗎?」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螃蟹放屁了嗎?」「數一數,有多少個氣泡啊?」這類的問題。而不要問「你覺得當眾放屁是不禮貌的嗎?」「你知道為什麼在水裡能看到氣體但是在陸地上看不到嗎?」這種太遠的問題。
其次,結束後可以問一些延伸問題。例如讀過了《嬰幼兒超級認知力》中的《字母變形記》一本,您可以問「剛才,兩個小朋友推呀推呀,把A推成了什麼字母呀?」這種能夠引導小朋友養成在讀書的時候注意觀察的習慣,或者問「你還有什麼方法能把Y變成T呢?」這種引導思考、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問題。避免問「你記住了嗎?你學會了嗎?」這樣功利的問題,讀書不是背公式。不要把讀書當成任務,讀書應該是快樂的、放鬆的。
2.更大的拓展。
如果孩子讀過某一類型的書之後很感興趣,就可以多買一些同主題的書,把這個知識體系搭建完全。
例如小朋友讀了《嬰幼兒超級認知力》後,對書中講的顏色、形狀、數字、字母、空間這類基礎認知內容很感興趣,那就可以再讀一讀《0-4歲完全認知百科》,這套書是講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百科認知的,兩套書都讀過,23大類、856個認知要點,認知的體系基本也就搭建完全了。
除了讀書,我們還可以把看過的書的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切實地發揮作用。
以《0-4歲完全認知百科》為例,我們在書裡了解過各種動物的特點和習性之後,可以到動物園去看一看真實的動物,海龜和陸龜的腳是不同的,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成為了一個小動物學家;買一盆害羞草,試試看不是碰一碰它它的葉片就會收攏起來,原來大自然這麼神奇,小朋友大成為植物學家也說不定哦!
3.不要指望讀過一本書後就孩子就立刻有改變。
書不是仙丹,並不是今天讀了一本不挑食的書,明天晚飯孩子就大口吃青菜了。即使是藥,也需要吃過一個療程才能看到效果呀~
書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只有堅持閱讀、讀好書,才會看到成果。建議大家每天都要拿出一段時間來讀書,哪怕每天只讀二十分鐘、半小時,也比今天按著頭讀了兩小時,然後就一星期不摸書強。
4.家長做出榜樣。
有的家長說,我們家孩子不愛看書,就愛看電視。如果您家也有這樣的情況,可以反思下,自己平時有讀書的習慣嗎?設想一下,如果爸爸在打遊戲,媽媽在玩手機,然後讓孩子去看書,孩子會看嗎?相反,如果爸爸媽媽就常常看書,孩子一定會耳濡目染,把讀書成為習慣。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家長們就是最好的榜樣。這裡也建議家長把書放在孩子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比如買一個矮書架,或者一個收納箱,床頭、客廳、遊戲區都可以放幾本,觸手可及,這樣有利於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03
如何挑選繪本?
1.可以按年齡挑選。
0-3歲可以選擇低幼啟蒙類的讀物(圖大字少篇幅短);
3-6歲則是繪本類或者科普認知類(圖畫細節更多文字更多篇幅更長);
5歲後可以開始閱讀橋梁書(圖少字多篇幅長)向文學讀物過渡。
2.可以按照需求或者興趣挑選。
如最近孩子因為上幼兒園不知道怎麼交朋友有點低落,可以挑選一些關於社交的書,孩子很喜歡恐龍,那就可以挑選一些恐龍主題的書。
3.可以選購一些獲獎書,比較會有品質保障。歪歪兔的書就不錯(嘻嘻)
今日份繪本閱讀筆記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寶媽寶爸們看完
是不是像兔媽一樣收穫滿滿
如果有,歡迎來留言區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