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篇科技論文從產生到出版發表,要經過作者撰寫和專家及編輯審讀加工,最後才能與讀者見面。作者在充滿熱情、飽含希望把稿件投出去的時候,卻時刻擔心這篇稿件能否被採用。雖然稿件質量的好壞能決定是否能被採用,但作者在投稿之前,也要先了解所投期刊的大致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符合規範等。另外,醫刊彙編譯認為,作者還應注意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一稿多投問題。一稿多投是違反學術道德的,但又沒有明確的界定。絕大多數期刊都要求作者申明不一稿多投。如果投稿人覺得不能接受,他可以選擇不在這個期刊投稿,但是如果投稿人同意了,那他就要實踐自己的承諾,這是基本誠信問題。許多剛寫文章的作者,投稿時會同時投向很多期刊,編輯最忌一稿多投,看到這種投稿情況,基本不會採納。
每一種刊物都有鮮明的辦刊特色,一篇稿件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可用」。關於投稿,把一篇論文的中文版、英文版分別投向國內刊物和國外刊物,即使有所改動,但是編輯一般都具備專業背景,一旦發覺,即可以論文缺乏創新性的理由而退稿。隨著科技與網絡的不斷發展,一稿多投現象將會得到遏制。
二、電子投稿需要注意的問題。稿件以附件形式發送,不要直接粘貼在「內容」裡。下載麻煩,且原文格式也無法顯現;稿件中一定要寫清聯繫電話、通訊地址、郵編等個人信息,便於編輯部聯繫,以及稿件刊用之後郵寄樣刊。作者聯繫信息很重要,如果作者不留聯繫方式,將有可能耽誤稿件及時發表。
郵件名稱避免只寫「投稿」二字,最好直接寫明文章標題、所投欄目。也就是把文章標題作為信件名稱,寫在「收信人」下面的「主題」欄內。編輯檢索時一目了然。投稿後,作者都非常希望能儘快得到回覆,編輯部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時間一一回復的。除非這個稿子需要修改,需要跟作者交流。如果不需要修改,一般會在稿子審定後通知作者,或發用稿通知,這是投稿的基本常識。
三、注意寫好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為研究、撰寫或編輯論著而引用的有關圖書資料。在學術論文後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反映出真實的科學依據;二是體現嚴肅的科學態度,分清是自己的觀點或成果,還是別人的觀點或成果;三是對前人的科學成果表示尊重,同時也是為了指明引用資料出處,便於檢索。
參考文獻寫得好不好,是編輯決定是否接受投稿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參考文獻選擇的準則是:代表性、相關性、重要性和實時性。實時性是指要掌握研究動態,最近的文獻也要列出。在實際撰稿中,許多作者所列參考文獻都不符合規範,或者標點符號不規範,或者少項目,甚至純粹是為了湊參考文獻條數,以顯示文章的科學性。但是,有經驗的編輯一眼即可看穿作者的意圖,反而不利於文章的錄用。
四、要學會跟編輯交流。編輯離開了作者,那麼編輯水準再高也沒辦法展現;作者離開了編輯,那麼文章寫得再好也只能自娛自樂。所以,編輯要尊重作者的勞動,作者也要理解編輯的辛苦。經常發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於跟編輯交流,他們在投稿前後,會給編輯打電話,交流溝通。投稿落選,作者不必自怨自艾進而懷疑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沒有必要責怪編輯。
稿件沒有被採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每個編輯部一般都會對文章進行專家審稿,所以,建議作者多跟編輯溝通,詢問審稿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也有利於作者對文章的修改,以及今後的論文寫作,提高論文的科研水平,加大論文的被錄用率。任何刊物都會考慮自己的信譽,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會堅持認稿不認人的原則,只要稿件對路、時機合適,質量屬於上乘之作,任何編輯部都沒有舍優求次的道理。